簡體版

第八十九章 堂堂漢朝使臣,不受外夷審問!

大司馬大將軍衛青,溘然長逝。

大漢雙壁,先失冠軍侯霍去病。

而如今,

在歲月的侵蝕下,大將軍衛青,也撒手人寰。

熒幕中,老年漢武帝,看著已經氣絕的衛青,眼神復雜。

驚愕,不可置信。

甚至有些茫然,不知所措。

與此同時。

就算是觀看回朔畫面的壯年漢武大帝,也依然不敢相信,畫面中發生的這一幕。

看著畫面中,衛青一動不動的身影,壯年漢武大帝沉默許久。

本尚有力的臂膀,竟然微微有些聳拉了下來。

看來。

衛青的離去,對他而言,打擊無疑是巨大的。

雖然,

在他的那個時間節點,衛青依然還活著。

但是,

無論是漢武大帝,還是任何人。

當知道自己身邊的人生命進入倒計時的時候,恐怕皆是如此落寞。

頓了良久。

「此畫面,是何年何月之事?」

漢武大帝,陡然開口。

雖然他是在對研究室內,這些兩千年後的漢室子孫說話。

但目光,卻依然停留在回朔畫面上,衛青定格的瞬間。

一眾歷史學者們,紛紛看向林風。

雖然他們之前,已經看過回朔畫面,知道這是什麼年代的事情。

在這個時候。

他們下意識的,把林風當做主心骨。

而且。

在面對漢武大帝的時候,他們總有一種如鯁在喉,想說話又說不出口的感覺。

本來簇擁著林風的歷史學者們,為林風讓開了一條路。

林風朝著漢武帝的方向,緩緩上前一步。

「公元前106年,元封五年。」

「一代名將衛青,因病溘然長逝。」

「這位出身于奴隸的卓越統帥,以他非凡的軍事才干,為後世的歷代兵家所景仰。」

「衛青死後,以國葬之禮,將其安葬在茂陵的東北側。」

「墓冢彷照塞北陰山的形狀修建,以此紀念大將軍衛青遠征匈奴,縱橫漠北的戰功。」

听到這話。

壯年漢武帝,情不自禁後退一步。

沒想到。

衛青去世的時間,竟然這麼早!

他和老年漢武大帝不同。

老年漢武大帝,畢竟在歲月的磨礪下,縱然連自己的頭發,也已經斑駁。

而壯年漢武大帝,則是萬萬想不到,衛青竟然這麼早,就會離開。

作為一位帝王。

壯年漢武大帝自然知道,衛青活著,已經不單單是因為他個人而活著。

衛青馳騁沙場三十余年,早已成為了當時大漢王朝軍隊的一種信仰。

只要衛青活著。

縱然他不能開弓,不能上馬,不能征戰。

但,只要活著。

對于匈奴而言,就是一種威懾。

可是現在,

衛青去世。

壯年漢武大帝,看到這一幕,已經意識到,接下來恐怕邊疆,又要再次亂了……

果不其然。

在回朔畫面中。

在衛青死後,公元前104年,李夫人外戚李廣利任貳師將軍攻打大宛,損兵折將,戰績平庸。

畫面一轉。

公元前100年,天漢元年。

蘇武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

匈奴人衛律招降蘇武。

衛律︰「漢使蘇武,圖謀顛覆我王庭,大單于命我帶你去審問。」

蘇武冷笑︰「堂堂漢朝使臣,不受外夷審問。」

衛律︰「只要漢使同意歸順我匈奴,不僅不用受苦,大單于另有重賞!」

然而。

面對威逼利誘。

蘇武仍面無懼色︰「喪失氣節,侮辱使命,就算留下一條活命,又有何面目,復見我大漢父老祖宗!」

說完。

蘇武沒有任何猶豫,直接拔劍自刎!

匈奴人大驚,馬上找醫師對蘇武進行救治。經過一番折騰,半天才讓蘇武重新有了氣息。

之後蘇武則被送回營帳。單于欣賞蘇武的氣節,早晚都會派人去探望蘇武。

等蘇武病情好轉,單于派衛律去招降蘇武。

衛律當著蘇武和張勝的面,將虞常斬殺,希望可以嚇住蘇武,逼他投降。

等衛律要殺張勝的時候,張勝立馬請降。可輪到蘇武的時候,即使衛律拿劍指著蘇武,蘇武也不為所動,並大罵衛律。

衛律見無法招降蘇武,就將此事回報給單于。

匈奴單于越發欣賞蘇武的氣節,更加想要招降蘇武。

匈奴人把蘇武關到地窖里去,不給他東西吃。

蘇武就以毛氈,積雪為食,幾日不死。匈奴人以為他是神人,就將他派到北海去放羊,並跟他說,只有公羊生了小羊才會放他回漢朝。

蘇武到了北海以後,什麼都沒有,只能自己想辦法解決生活問題。

即使生活如此困難,他也每天拿著漢朝的節杖,包括放羊的時候,節杖也從不離身。

而後,天漢二年,至天漢四年。

李廣利更是率軍多次指揮與匈奴的戰爭,依舊戰果不佳,損兵折將。

漢武帝在衛青,霍去病死後,也積極尋找新的鎮國之將。

李廣之孫李陵,率五千士卒,出居延,至浚稽山,為單于所率八萬余騎包圍。

雖率軍力戰,終因糧盡失絕,救援不繼而投降。

李陵,本詐降。

奈何朝中,以讒言覲見,李陵為匈奴人練兵的謠言四起。

年老漢武帝大怒,株李陵九族!

李陵也因此,詐降成真。

戰事,連年失利。

看到以上種種。

壯年漢武大帝,一臉的不可置信。

想不到,

自己年老,衛青病逝之後,大漢王朝竟然吃了這麼大的虧?

「這,究竟是為何?」

壯年漢武大帝,聲音中帶著疑惑,不解,憤怒。

曾經無往不利的大漢王朝。

竟然敗了?

難道,只是因為衛青病逝,無人震懾匈奴?

漢武大帝,心中不信。

而這一切。

林風自然看在眼中。

對于漢武大帝此時的反應,林風也表示理解。

歷史上,每一個功蓋千古的帝王,都是驕傲的。

秦始皇如此。

漢武大帝,亦是如此。

縱觀漢武大帝余生,自衛青死後,對匈奴之戰,就連年失利。

這也讓正值壯年的漢武大帝,在看到熒幕上發生的一幕幕,對于現世是過去,但對于他是未來的畫面之後,心中陷入了自我懷疑。

「告訴朕!」

「這,是為何?」

沉吟之中的漢武大帝, 然回首。

目光如芒,在眼前這些歷史學者,即大漢王朝兩千年後的後代子孫臉上掃過。

每一個被漢武大帝看到的學者,都下意識的低下頭,避開漢武大帝銳利的目光。

片刻之後。

壯年漢武大帝將目光定格在了林風身上。

對于林風,他映像很深。

在听證會現場,林風就是作為漢室後裔的代表,為大漢王朝辯護。

最後,

在霍去病離去的時候,林風更是幫霍去病治好了隱疾,而且還耳語低估,不知道說了些什麼。

此時。

漢武帝發現。

眼前這百十名漢室後裔,盡皆垂首。

只有林風一人,目光依然堅定,在自己打量林風的同時,林風也在看著自己。

漢武帝心中,本就因為大漢征討匈奴視力,心中有怒氣。

如今,看到林風如此無禮,竟敢直視他,當即怒氣上涌。

自,始皇之後。

直視,即行刺!

這個規矩就算是在漢武帝時期,同樣適用。

眼前這個叫林風的後世之人,為何如此不懂規矩?

不過雖然心中生氣。

但他心中,對于那個問題的執念,遠遠比林風的「無禮」要更加重要。

「林風,你可告訴我。」

「難道沒有衛青,我大漢,就勝不得匈奴?」

漢武帝目光灼灼,語氣近似逼問。

在他眼中。

自己問話,還從未有人,敢不答。

林風並沒有說什麼。

既然漢武大帝,發問了。

無論是作為漢室後裔,還是作為一個歷史學者,林風都有必要,從一個客觀的角度,闡述觀點。

「兵不利,戰不善。」

「弊不在大司馬大將軍仙逝,而是在于,漢武大帝您,在于大漢王朝。」

林風不急不緩,但聲音卻異常堅定。

然而,

此話一出。

一眾學者們,都轉過頭,驚訝的看著林風。

心中震驚之余。

更是一個個自覺自愧不如。

他們看過這些回朔畫面,自然知道。

林風所說,不錯!

但,

現在,林風面對的,可是真正的漢武大帝!

方才,漢武大帝的目光,掃過他們。

在漢武大帝的帝王氣勢面前。

這些歷史學者,

甚至包括林老在內,都下意識的垂首,回避漢武大帝的目光。

只有林風。

面對漢武大帝,如此恐怖的氣勢,依然能一針見血,說出事實的真相。

但是。

他們也知道。

漢武大帝,是個驕傲的皇帝。

縱然他犯錯,但是在這個年紀的他,也絕對不容許別人說他有錯!

然而此刻。

林風卻如此直言不諱。

對比林風,一眾歷史學者,都自嘆不如。

果然,

如同他們所想。

漢武大帝,在听到林風的話之後,周身的氣勢,驟然變得更加恐怖。

雙眼中,帝王之怒,瞬間涌現。

「你是說,怪朕?」

「這天下,還從未有人,敢怪朕!」

漢武大帝語氣森然,雙目如同虎視,死死盯著林風。

林風的話,顯然讓他的怒氣更甚。

然而,

面對漢武大帝氣勢上的壓迫。

林風並沒有任何退縮。

歷史,就是事實。

奔著這個角度,他的話並沒有任何婉轉,神色也依然如常。

在漢武大帝如鷹的目光下。

林風緩緩開口。

「封禪之後,繼續用兵。」

「兵鋒移至更遙遠的西域大宛,于是有了太初年間李廣利西征大宛之役,經過數年苦戰,終于斬大宛王,屯田于輪台、渠犁,初步控制西域。」

「匈奴在西域仍然保持較大的影響力,導致西域小國選擇「兩屬」以自保。」

「然而,如今的匈奴,已經和以往不同。」

「經過十余年‘休養息士馬,習射獵’,元氣有所恢復,重新成為漢朝邊患。」

「而後數次征戰皆不利。」

「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國庫空虛!」

「前後用兵數十年,民力疲敝。」

「到元封四年,關東流民超過二百萬人,不在戶籍者四十萬!」

「城郭倉廩空虛,民多流亡,天下虛耗,人復相食!」

「晚輩此言,絕無虛假。」

「惡果也日益凸顯,到了天漢年間,社會動蕩,南陽有梅免、白政,楚有殷中、杜少,齊有徐勃,燕、趙之間有堅盧、範生等。」

「群盜四起,內亂不斷。」

「此時的大漢,本應修養聲息,奈何加強安保糾察,大興兵力,鎮壓暴亂。」

「那些鎮壓不力的官吏,也全部被誅殺。」

「以至于,一些地方官吏畏懼法令,要麼隱匿不報,要麼殺百姓,以充盜匪之頭!」

「如此以往,國家如何能強盛?」

「縱然,冠軍侯,大司馬大將軍死而復生。」

「面對如此局面,恐怕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林風將自己的想法,盡量用旁觀者的口吻,說了出來。

然而,

听到這話。

漢武大帝臉上的怒氣,卻更盛。

「你的意思是,朕錯了?」

「朕,何錯之有?」

「漢家萬事剛剛開創,加上四夷侵略欺侮中國,朕不變更制度,後世就無所效法,不出兵征伐,天下就不會安定,為此不能不讓百姓勞累。」

「如果後世又有像朕這麼做的,這是重蹈已經滅亡的秦朝的覆轍。太子敦厚,喜歡安靜,必定能安定天下,不讓朕擔心。」

「要尋求一個守文之主,還有比太子更好的嗎?」

「罵名,被朕佔光。」

「只有這樣,太子才能更好的施行仁政!」

「朕,來干這勞苦之事,把安逸留給太子,就不行嗎?」

漢武大帝,厲聲質問道。

然而,

面對漢武大帝的質問,林風神色依然不變,而逐字逐句,問道。

「陛下,您見過,吃土活活漲死之人嗎?」

「陛下,您知道,易子而食,孩子被烹殺的場面嗎?」

「陛下,你可听聞,千里平原,樹皮皆被啃光的情形嗎?」

听到林風的話。

漢武大帝的臉色,很明顯僵了一下。

「不曾听聞,不曾知道,也不曾見過。」

漢武帝如實說道。

听到這話,

林風微微嘆了口氣。

漢武大帝,縱然偉大。

但也是貴族出身,真正的民間疾苦,他並未見過。

不過,正當林風準備開口的時候。

漢武大帝周身的氣勢,再度增強。

「不……朕沒錯。」

「朕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太子!」

「百姓疾苦,朕懂!」

「可只有這樣,才能方便,將來太子繼位後,施展仁政。」

「苦的,是這一代百姓,換來的,卻是大漢後世安寧!」

漢武大帝的聲音,逐字逐句的抬高。

然而,

就在這個時候。

「陛下,已經沒有太子了……」

林風陡然發出一聲輕輕的嘆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