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竹里邑所在的朱提城一帶,是朱提郡少有的平原地帶。
四周環山,乃是方圓百余里的小盆地地形,所以諸葛喬被安排在這里組織人手進行屯田。
大竹里邑是朱提城的南部重鎮,原先的五尺道乃是蜿蜒在朱提郡山之中。
出僰道石門關後,陸續經過南廣、南昌、漢陽、存鄔,最終通過盤羊道抵達味縣。
但諸葛喬卻探索出一條新的道路,舍棄從原先南廣前往南昌那一條路,而是改道西南,沿著羊官水逆流而上抵達朱提城。
朱提城有兩條大道,一條通往堂瑯城,進入越嶲郡內,另一條就是新五尺道沿著涂水東岸可到存鄔。
這條新的路線要比原五尺道縮短了三成的路程,就是遇到的河流比較多,漢軍在這條路線上搭建了五座石橋才得以貫通。
除了路程縮短了以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依靠水路,涂水乃是瀘水支流,羊官水直接匯入長江,對未來開發水路運輸大有裨益。
大竹里邑的地勢有些奇特之處,北倚朱提城,又是南部群山的北麓,山林茂密。
在衛弘的恩準下,倉廩的修建暫時放下,著力沿著擴建里邑其他設施。
南中土質疏松,乃是顏色鮮艷的磚紅壤,黏性稠密,燒制青磚再合適不過。
對于在小農經濟下成長起來的大漢子民,掌握的生存技術多種多樣。
在和平無戰事的盛世之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一生的活動範圍也就只有家鄉那一畝三分地之上。
在這小小的一方故鄉,孕育了他們能夠用之一生的生產和生活體系。
燒制磚塊便是大漢男子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他們一生漫長的服役期間,做的最多的就是修築城牆和關牆。
但讓奚免沒有想到,留在大竹里邑的這位寧遠將軍,並沒有像他想象中的一樣,坐在視線開闊的地方,用著陰冷的目光監視著他們干活,手里還握著鞭子晃蕩著震懾人心。
他的盔甲早已經卸下,穿上了粗布紡織的衣衫,腳踩著篩選過的泥胚,一邊還向他虛心請教燒制上品青磚的訣竅。
起先奚免只當衛弘這是振奮民心,畢竟以往每年春耕的時候,朱提縣府里的縣令也會親自到城郊的地頭上,扶著牛犁裝模作樣的耕田犁地。
但一連好幾天,衛將軍都在奚免的眼皮子底下從早干到晚,從練泥、制模、泥胚、月兌模、燒制……一樣也沒拉下,學習的速度之快,令奚免贊嘆不止。
衛將軍和諸葛使君一日功夫都沒有拉下,反倒是他這位大竹里邑的里正,因為年過花甲的緣故,只需每日坐在磚窯外的大石頭上整日監工。
這令奚免好不自在!
以往衛將軍和諸葛使君都是打下手,自從學會了燒制青磚的訣竅後,兩人卯足了勁打算今日一決高下,看看誰燒出來的磚塊更好。
在旁觀看的奚免不敢怠慢,這一窯青磚足足有數千塊,若給燒壞了,那真的是太浪費了!
奚免提醒兩人道︰「最後一道澆水的步驟是最重要的,窯里燒出來的磚火性大,若不澆水,燒出來的磚呈紅色,對人體陰陽有害,但要是水澆多了,磚的質量也會有影響……」
衛弘明白,奚免所說的澆水乃是決定燒制出來的磚的成色,不澆水的會燒出來紅磚,澆水的是青磚。
在五行之說盛行的當世,紅磚雖然顏色鮮艷,卻被綁上了火性烈的污名,這讓顏色深沉的青磚反而更受歡迎。
在奚免的悉心指導下,衛弘和諸葛喬燒制的第一窯青磚終于出窯了。
奚免站了起來,對著兩窯燒出來的青磚拿在手中掂了掂,又仔細瞧了瞧,才給出了自己的評價︰「請恕小老兒眼拙,這兩窯青磚都是上上之品,並無孰優孰劣的說法……」
這讓諸葛喬十分不滿︰「老丈此話就有些明哲保身了……」
奚免尷尬地笑了笑,只得岔開話題,看了看天色說道︰「天黑了,衛將軍和諸葛使君該回去了……」
奚免拄著拐杖朝著大竹里邑的錯落緩慢地走著,衛弘和諸葛喬就跟在身後。
大竹里邑現在有五口磚窯,一日能燒出五萬塊磚石,這些主要是為了搭建里邑的倉廩和館舍用的。
作為大竹里邑的門面,館舍已經建成的差不多了,原先空蕩蕩的馬廄里,已經多出來了十多匹味縣送過來的馬匹。
見到衛弘等人回來,從館舍里走出來幾道身影,為首的一人氣宇軒昂,儀表不俗,對衛弘和諸葛喬作揖拜道︰「大竹里邑有秩程祁,拜見衛將軍,諸葛使君,奚里正。」
這人正是當初被衛弘治好蛔蟲病的程祁程公弘,名列蜀中四大才子之首,此番率領數百名宮府吏進入南中。
程祁無論是家世背景,亦或者真才實學,皆被楊洪看重,更是被委以且蘭令一職位,但得知諸葛喬寫給楊洪的求援信後,當即決斷請求入里邑為吏。
這讓楊洪不敢相信,作為大漢祭酒程畿之子,且以才學出名,更是深得諸葛丞相看重,程祁的仕途注定一帆風順。
沒有料到程祁竟然甘願擔任鄉野小吏,也不願意出任一縣之長。
諸葛喬與程祁並無舊識,但兩人志趣相投,又共事多日,早已熟絡︰「公弘,你都來了好一些日子了,大可不必這般多禮!」
程祁卻很堅定地說道︰「禮不可廢!」
說著,程祁就讓出了半個身子,讓衛弘一行人進入館舍,里面早就已經備好了洗漱用的熱水。
衛弘問道︰「公弘素有名望,且身負大才,能夠在堅持做了大半月的有秩,著實令我意外……」
程祁則是笑著回道︰「說來也不怕衛將軍笑話,大竹里邑這份差事我也算是煞費苦心,與文然、季儒和伯達他們爭了許久,才得到手,豈能輕言放棄。再者,依我看來,里邑之制貫穿南中諸郡南北,正好是一條進軍路線,如此謀劃豈不是為了日後的大有可為?」
程祁不愧是令蜀中一眾青年才俊推為冠首的人物,僅僅是從設置里邑的一條路線就窺見了里邑制度的未來布局,當真是令人稱奇。
程祁首次來大竹里邑擔任有秩這鄉野小吏,就以漢初丞相陳平年少時曾在擔任社宰時的典故「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說服了衛弘和諸葛喬同意他出任大竹里邑的有秩,而不是衛弘為了匹配他名氣的朱提令。
程祁了解了大竹里邑的當前進度後,就逐漸接替了奚免的里正職務。
畢竟大竹里邑初建不久,里邑之民都處于熱火朝天的建設狀態中,有秩的職責即普法工作根本就無用武之地。
程祁正在館舍里準備晚食,無論是衛弘和諸葛喬,還是大竹里邑的普通百姓,吃的都是大鍋飯,所以也不用刻意準備其他什麼。
忽然,遠處有馬蹄聲傳來,畢竟是漢夷混居之地,有些山林深處的夷人部落尚未歸附漢家,甚至還有嘯聚山林的匪徒,程祁不得不小心以待。
馬蹄聲已經近了,路口的望樓上並未示警,這讓程祁松了一口氣,騎馬的應該是漢家一方的人。
馬蹄聲在館舍外停了,人影還沒見到,就听外面的聲音先傳了進來︰「公弘!公弘!在哪呢?」
一听這熟悉的聲音,剛走出館舍大門的程祁便听出了來者是誰了︰「遠思啊,你怎麼過來了?」
來者正是張毣,他身後的人正在從馬背上卸下包袱,他對程祁解釋道︰「就是為了送這些東西過來了,正好公弘你也在這里,一起來看看。」
程祁解釋道︰「衛將軍和伯松正在洗浴,遠思你來的剛剛好,正要晚食的時候。」
張毣笑了笑道︰「那看來我今天來的剛剛好。」
在程祁的照拂下,張毣在館舍內食堂坐了下來,跟著張毣的隨從將包袱里面取出來三本書冊,遞給了程祁︰「公弘啊,這麼久沒見,這幾本書就當我帶給你的謁禮吧。」
程祁接過這幾本書,掃了一眼分別是《數學》、《百家姓》和《千字文》。
數學自不必說,出自大漢太史令趙爽之手,這《百家姓》和《千字文》則是出自衛弘的手筆了。
《百家姓》與後世版本稍有修改,單獨把大漢皇室的姓氏「劉」單獨拎到了最前面,取之代之的是「樓」頂替原本的劉姓序列。
《千字文》中分為四部,剔除了不合時宜的歷史典故,全書分為四部分,主題各自為「天地開闢」、「修身養性」、「王朝疆域」和「田園生活」。
程祁才學超凡,見到了這幾本書冊後,一目十行,不知不覺過了一炷香的時間,才如夢初醒,抬起頭來看著一直未曾打擾他的張毣︰「遠思啊,這《千字文》出自何人之手?非是文壇大家,儒門宿老,絕無可能著此聖書!」
張毣回道︰「此人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程祁是心思聰慧之輩,稍一想想便說出了張毣的答桉︰「莫不是出自衛將軍之手?」
張毣點了點頭,頗為無奈地說道︰「是啊,《數學》乃是太史令趙君卿所做,卻是引自衛弘的新式數算,而這《百家姓》和《千字文》乃是上個月衛弘差遣人送到味縣給我的!」
張毣喝了一大盞茶水,擦了擦嘴巴後才說道︰「這些是衛弘打算在里邑開設蒙學所使用的啟蒙書籍,公弘也覺得難以相信吧……」
出乎張毣的意料,程祁搖著頭說道︰「這幾年我雖然服孝在家,卻也听說過衛將軍在成都的才情名氣,能被蜀中各位大儒爭相追捧的門人弟子,能作出《千字文》這樣的行文,我並不奇怪……」
張毣剛想回話,耳邊卻听到了腳步聲,扭頭一看,是衛弘和諸葛喬兩人穿著短衫過來了。
衛弘見到張毣一笑︰「原來是遠思過來了。」
張毣站了起來,從身後取出來幾本書冊遞到了衛弘的面前︰「幸不辱命,三本書大功告成了!」
衛弘分給了諸葛喬兩本,自己捧著《千字文》翻了幾頁,發現質量著實不錯,總之是達到了衛弘希望的要求。
另一頭的程祁將這幾本書交給了身旁的親隨,然後對張毣請求道︰「這三冊書越看越覺得稀奇,遠思啊,借給我一晚,我讓家隨連夜抄完再還給你。」
一听這話,衛弘也抬起頭看著張毣,想听著他如何回應這件事。
大概是注意到了衛弘的目光,張毣撇嘴笑道︰「公弘,這是送你的,就別為難你家的親隨了,這些書你想要多少我就給你印多少!」
說完,張毣從懷中拿出一個布袋子,遞到了衛弘的面前說道︰」先前就說了,此番幸不辱命,膠泥制印的活字印刷術已經做出來了。不過蜀中運過來的紙張已經用完了,來到南中的造紙匠還沒能造出來第一批紙出來,只能先印出來百余份,我全給你帶過來了。」
一旁的諸葛喬和程祁听得雲里霧里的,諸葛喬問道︰「活字印刷術是什麼物件?听起來似乎寫字十分快速。」
張毣解釋道︰「用膠泥做成一個個規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體單字,字劃突起的高度像銅錢邊緣的厚度一樣,用火燒硬,成為單個的膠泥活字。」
「為了適應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備有幾個甚至幾十個,以備同一版內重復的時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沒有準備,可以隨制隨用。」
張毣揮了揮手,讓身後的親隨將裝著書冊的包袱端到了館舍內的桉上,說道︰「這幾百本書,不到一天的功夫就從一張張白紙到裝訂成冊,換成人來抄寫這麼多的書冊,花費一年的功夫都未見得能抄寫完畢。」
諸葛喬親自翻閱了兩三本書後,發現字跡清晰完整,看來先前听衛弘所說的教化南中一事並非虛言。
倒是衛弘把目光看向了程祁身後的親隨,目色間突然有了什麼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