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四十五章 經濟殖民(4000字)

清晨的陽光升起,宰予從船艙出走出,耳邊傳來陣陣浪濤聲。

他向左右的江面看去,竟發現了十數條載滿了貨品的船只。

這些船只有大有小,造型各異,大一些的大概有七八丈,小的則只有普通漁船大小。

他們載著的商品也是五花八門,有的載著白花花的齊鹽,有的則載著成堆的農具,還有的則是一筐又一筐的糧食。

如此多的商旅,這等發達的水上運輸,不用想也知道,他們距離齊都臨淄已經不遠了。

宰予舒展的伸了個懶腰,他抬頭向二層的平台望去。

子貢和範蠡不知什麼時候已經起來了,二人此時正聊得火熱。

範蠡道︰「我讀《管子》,主要有幾點體悟。

要想經商致富,主要還是在于積貯貨物。

錢幣本身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將它兌換成貨物,才能產生價值。

做生意的首要之務,就是保證手中不能持有大量滯留的錢幣。

不過花錢買進貨物,也不能隨意亂買,必須得精中選精,綜合形勢來考慮購入的貨品種類。

像是那些容易腐敗的貨品,一定記得不能久藏,若是想要冒險囤積,以求高價賣出,多半是要賠本的。

做生意還是得仔細的研究市場上商品過剩或短缺的情況,以此來判斷物價的漲跌。

物價貴到極點,百姓買不起,需求就會減少,那麼它的價格就會下降。

物價賤到極點,百姓買得起,需求就會上升,那麼它的價格就又會上升。

所以,做生意的時候,一定要趕在手中貨物貴到極點前,及時賣出,視同糞土。

同時還要觀察市場上的貨物,看看哪種貨物已經賤到了極點,要及時購進,視同珠寶。

貨物與錢幣的流通周轉,必須要做到如同流水那樣順暢。

如此一來,大概就能致富了吧?」

子貢听完,贊賞道︰「少伯,我也贊同你的觀點。

商人們夏天購買裘皮,冬天購買葛布,旱天購買船只,雨季購買車子,就是這個低買高賣的道理啊!

不過我覺得,雖然做生意是為了謀取利益,但卻不應謀取暴利。」

範蠡听了,飲了口酸漿問道︰「您是怕被買家記恨嗎?」

「那倒不是。」子貢道︰「尋常吃進、賣出貨物,如果能有十分之一的利潤,就已經很高了。

如果超過了這個界限,那麼就像是你剛才說的那樣,你販賣的貨物一定是具有很高風險的商品。

要麼是容易腐壞,要麼是違禁物品,要麼就是囤貨居奇。

這三種無論是哪一種,都說明不能穩妥的獲得經商收益,所以想要有所成就的商賈,是絕不會去博取十分之一以上利潤的。」

範蠡听了,開口問道︰「可如果遇上了災年,哪怕是普通糧食的價格也不止十分之一的利潤啊!你的觀點,請恕我不能苟同。」

範蠡話音剛落,便听見宰予的聲音悠悠傳來。

「有的商品賺取十分之一以上的利潤,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但有的商品,是萬萬不能超過十分之一的。」

範蠡饒有興致的問道︰「此話何解呢?」

宰予懶洋洋的晃悠到他的身邊坐下。

「把池水抽干去捕魚,哪里會捕不到魚呢,只不過第二年就沒魚捕了。

把森林燒光了去狩獵,哪能會抓不到野獸呢,只不過第二年就沒野獸抓了。

做生意還是得講究個細水長流,糧食這種東西,囤貨居奇這種行為,實在不是君子和良賈應有的作為。

經商的根本在于民眾能承擔商品的價格,如果糧價居高不下,商賈又能從哪里獲取利益呢?

所以說,薄利多銷,以仁為本,有道行商,才是商貿的根本之道啊!」

範蠡聞言,先是一皺眉頭,思索了片刻後,方才微微點頭道。

「細細想來,好像的確是這個道理。」

不過很快,範蠡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可經商畢竟只能富足商賈,又如何能使得民眾富裕起來呢?」

宰予笑了笑,說道︰「要想使民眾富足,要做到兩點。」

「是哪兩點呢?」

「其一,便是提高民眾的生產能力,假使一名農夫耕作百畝田地,可以獲得百石糧食的收益。

若是百畝田地的收益能提升至兩百石,那麼他每年就能多出百石的糧食去換取其他商品。」

範蠡听到這里,不由問道︰「您說的不錯,可問題是,如何才能讓田地的歲產翻倍呢?」

宰予道︰「田地的收成不止受到土地肥力的影響,也會受到水患、干旱的影響。

如果可以沿河道附近修建堰渠、深挖溝壑池塘,那麼豐水時,可以用它們來蓄積河水,防止洪災肆虐。

而當干旱降臨時,也可以利用它們積蓄的水源灌既農田。

平時,又能用它們來養育魚蝦,增加魚獲收入。

這難道不是一舉三得的好事嗎?」

範蠡听了大感驚奇︰「這……倒的確是個好法子,只不過,單憑商賈的力量,恐怕無法完成如此繁雜龐大的工作吧?」

宰予點頭道︰「所以說,此時又要配合運用第二種方法。」

「那麼第二種方法是什麼呢?」

「修建大型工程,必須要得到來自國君的支持。但國君有的賢明,有的則顯得昏庸。

因此,即便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有些人也分辨不清。

所以,也要根據君主的喜好,采用不同的辦法游說他們。

有的要用利益引誘,有的要用道義說服,有的則要用恐懼懾服。」

子貢听了,忍不住小心髒一緊,可片刻之後,他又放松了下來。

這也就是不在曲阜,要是夫子听見這段話,還不得把子我這小子吊起來打?

而範蠡聞言,則是忍不住大感驚奇︰「用恐懼懾服君王?」

他只听說過國君用刑罰懾服臣民的,還從未听說過商賈能夠反過來恫嚇國君的。

「宰子,此話怎講啊?」

宰予道︰「少伯,你覺得,對于國君來說,是農人更重要呢?還是商賈更重要呢?」

範蠡毫不猶豫道︰「當然是農人更重要。」

「那你覺得為什麼農人更重要呢?」

範蠡道︰「世人皆知,農桑乃國家根本大事,沒有農人務農,哪里來的糧食呢?

沒有糧食,國家還如何存續呢?」

宰予听了只是笑著搖頭︰「那你久居越地,應當熟知附近東夷的生活習性,他們難道也是以農桑為本嗎?」

範蠡听了,忽的一愣,他皺眉思索了一陣子,方才開口道。

「東夷多以漁獵獲取食糧,對于耕地務農並不特別看重。」

宰予又問道︰「那你知道西戎和北狄的習性又是如何嗎?」

範蠡听到這里,半張著嘴,已經說不出話來。

他好像明白了宰予想要表達的意思,但宰予話語里潛藏的含義已經完全顛覆了他過往的認知,以致于他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宰予見他不開口,于是便替他回答了。

「《禮》中說︰住在南方的蠻人,他們額頭上刺著花紋,走路時兩腳拇趾相對而行,其中有不吃熟食的人。

住在西方的叫戎人,他們披散著頭發,用獸皮做衣服,其中有不以五谷為食人。

住在北方叫狄人,他們用羽毛連綴成衣,住在洞穴中,其中有不以五谷為食人。

中原、東夷、南蠻、西戎、北狄的人民,都有安逸的住處,偏愛的口味,舒適的服飾,便利的工具,完備的器物。

由此可見,國家並非一定要依仗農桑才能存續。

《禮》中還規定了天子頒布的九種稅法,諸夏國家也大多遵守這個準則收取稅賦。

一曰邦中之賦,二曰四郊之賦,三曰邦甸之賦,四曰家削之賦,五曰邦縣之賦,六曰邦都之賦,七曰關市之賦,八曰山澤之賦,九曰幣余之賦。

其中前六種都是田稅,第七位才輪到關市的稅法,第八位是山澤的稅法,第九是公用剩余財物的回收法。

所以說,諸夏之所以重視農桑,並不是因為農桑本身有多麼重要,而是因為諸夏國家的財稅收入大多源于田稅。

所以國君們才不得不重視農人的意見。

而如果有哪個國家的關市收入或山澤收入與田稅旗鼓相當時,那麼商賈的意見就會被同樣重視起來。

而如果關市與山澤收入佔據國家財稅收入的大半時,商賈的意見便會等同于國君的意見,商賈的仇人便等同于國君的仇人,商賈的利益也等同于國君的利益了。

這也是有別于諸夏的蠻夷戎狄並不重視農桑的原因。

因為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並非是農桑提供的,而是蓄養的牛羊所出產的,捕魚狩獵所獲得的啊!」

範蠡和子貢听完了宰予的這段論述,只覺得渾身雞皮疙瘩都起來了。

他這番話,乍一听起來駭人听聞,可細細回想卻覺得頗有道理。

子貢仔細梳理了一下這個方桉的可行性,忽的問道。

「子我,可你的這番論述,恐怕只能在小國進行實踐吧?

方圓五百里乃至千里的大國,怎麼可能單靠商賈提供的收入去養活全國的百姓呢?」

範蠡也點頭認同道︰「而且過于偏重于商業的發展,不注重農桑之務,這豈不是把自己的命脈交到了他國的手中嗎?」

宰予听到他倆的質疑,心中暗贊一句。

真不愧是兩個經商奇才。

一眼就看破了這套思路的弊端。

在人均生產力低下的春秋時期,大國一味地強調商業發展,的確是取死之道。

但他既然提出這個想法,自然就不是給大國準備的。

可不要忘了,他宰子的封地菟裘旁邊,就有兩個規模合適的國家可以進行實踐。

一個是黃帝後裔建立的鑄國,一個是大禹後裔建立的杞國。

宰予自從知道要到菟裘就任以後,一早就在圖書館把這倆國家的老底翻了個干淨。

杞國境內出產生鐵、煤炭還有磷礦(燧石)。

而鑄國就更妙了,那里不止有鐵、煤,甚至還有大量銅礦和諸夏少有的天然硫磺礦,甚至還有岩鹽。

鐵煤銅的作用不言而喻。

而有了硫磺和磷礦,簡單煆燒後,就可以用來做磷肥,提高農作物產量。

至于岩鹽,埋藏的深度在百米左右,雖然這個深度現階段暫時無法觸及,但也不是完全不能幻想,如果找準了位置,努努力還是有點機會的。

鑄國與杞國的國力本就弱小,如果略施小計,用大肆收購這些礦產的方式,逐漸掌握住他們國內的經濟命脈……

那以後,宰子說什麼,那還不得就是什麼嗎?

夫子反對無義戰爭,那就盡量不打仗,畢竟萬一打起來,可是得死上不少人的。

菟裘的民眾,那都是宰予的心肝寶貝,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

為了菟裘的人口增長,他可是操碎了心,怎麼能把人拿出去打仗送死呢?

這不合乎周公的原版周禮,也不合乎夫子的改良版周禮,更不符合宰予的新時代特色周禮。

宰予一想到這些事,就忍不住連聲發笑。

子貢望著他這副模樣,禁不住哆嗦了一下。

範蠡則一臉擔心的望著他,衝著身邊的子貢問道︰「宰子這是怎麼了?」

「按照我對他的了解,一般他露出這種笑容,指定沒什麼好事。」

二人正說著話呢,忽然听見船頭的棹手們喊道︰「範子,前面就是臨淄城了!」

眾人聞言,連忙扶著圍欄向前眺望。

只見天際線上,一座巍峨大氣的萬丈雄城逐漸展露在他們的面前。

眾多來采買售賣的商伍行走在沿河的寬廣周道上。

耕地以臨淄城為中心,如同蛛網般蔓延開來,農人們揮汗如雨,齊地的方言此起彼伏。

還未進入臨淄,便能看見行人人頭攢動、商隊絡繹不絕的盛況,這讓宰予頓時有種鄉下人進城的新鮮感。

早在到來之前,他便查閱過臨淄的相關資料,這座先秦古城佔地超過八萬魯制公畝,如果按後世單位換算,大約16平方公里,足有兩千多個足球場的大小。

不過雖然宰予早就在圖書館資料中得知了臨淄的雄偉,但當他第一次見到這座華夏雄城時,還是忍不住感嘆。

「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這便是大國上邦的恢弘氣度嗎?」

------題外話------

求票的時間就要到了,我向佛祖許願

佛說︰我可以讓你許一個願

我對佛說︰那就讓我所有的讀者給我投票。

佛說︰只能四天。

我說︰行。春天,夏天,秋天,冬天

佛說,不行,只能三天。

我說,那就昨天,今天,明天。

佛說︰不行,兩天。

我說︰那就白天,黑天。

佛說︰只能一天

我說︰行。

佛茫然的看著我說︰哪一天。

我說︰每一天。

听懂掌聲。

——節選自《宰予日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