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二章 趙鞅與宰予論政

宰予抱著趙母恤走在大街上,一路上興奮的手都在抖。

果然是善有善報啊!

正愁著怎麼打開六卿的門路呢,路邊隨手救了個小孩兒,居然就是趙襄子。

這事兒鬧得,舒心!

趙母恤一邊吮著飴糖,一邊望著宰予喜氣洋洋的面龐,問道。

「宰夫子, 我都告訴你我的名字了,你怎麼還不教我東西?」

「好好好!教,都可以教。」

「那您今天打算教我點什麼呢?」

宰予想了想,干脆拿出圖書館里看到的秦朝蒙學書籍《倉頡篇》來教導趙母恤。

他朗聲道︰「跟我念。倉頡作書,以教後嗣。幼子承詔,謹慎敬戒……」

趙母恤也隨著他一起念誦了起來︰「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等到宰予將《倉頡篇》念完, 趙母恤也隨之讀完。

他正盤算著等閑下來,回館驛把《倉頡篇》抄寫一遍送給趙母恤。

豈料趙母恤竟然又開始從頭背誦了起來︰「倉頡作書,以教後嗣……」

這著實把宰予嚇了一跳,《倉頡篇》雖然不長,但好歹也有一千多字呢。

只是念一遍就能全篇背誦,這是什麼三晉超人?

我在圖書館里都背了得有倆小時呢!

宰予問道︰「你背會了?」

趙母恤點頭︰「背會了。」

宰予聞言忽然有些慚愧,他原以為趙母恤踫上他,那是趙母恤的福分。

沒想到啊,原來能夠教導趙母恤,反而是他宰予的福分啊!

宰予不由感嘆︰「真是聰慧啊!」

趙母恤被他夸得開心了, 從懷里又模出一份竹簡送到宰予的眼前。

「這些我也背會了。」

「這是什麼?」

「這是上個月父親交給我們背誦的竹簡, 他交代我們好好保管,否則會被責罰。

哥哥們弄丟了竹簡,所以就找我要。

我不給, 他們就打我,罵我不懂得長幼尊卑,還扯爛我的衣衫, 弄亂我的頭發, 說我披發左衽。」

宰予本來氣都消得差不多了, 听到這話,血壓立馬又上去了。

這幫小崽子,我大宰子不出手治治他們,還無法無天了!

宰予說道︰「你想不想報仇?」

趙母恤點頭道︰「想。」

「想報仇,那你就听宰夫子的話。

今晚我會去拜訪你父親,你把竹簡上的內容好好溫習幾遍,晚上我會請求你父親查驗……」

宰予話還沒說完,趙母恤小手一伸,把他的嘴捂住了。

「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不想報仇了。」

宰予把他的小手挪開︰「為什麼?」

趙母恤道︰「雖然其他哥哥們待我不好,但我的大哥待我很好,他尚且沒有背熟,如果讓父親查驗背誦的話,大哥也會遭殃的。」

宰予听到這里,愈發感覺這是個知恩圖報的好孩子。

他回道︰「你無需擔心,此事我自有分寸,不會連累到你大哥的。」

……

夜晚,趙氏下宮。

燈影之下,宰予與趙鞅推杯換盞。

趙鞅見氣氛已濃, 便屏退一旁的下人們, 隨後開口道︰「我听說您的老師,想要在魯國恢復禮樂制度。

不過雖然魯國乃是天下少有的禮儀之邦,但要做到當初周公那種程度,也並不容易吧。」

宰予知道趙鞅這句話的意思,是在隱晦的表達夫子指責他的言論有些過火了。

不過宰予原本就因為趙母恤的事情,對趙鞅憋著一肚子火氣。

現在他還敢攻訐夫子,那宰予自然不能給他什麼好臉色看。

宰予朗聲道︰「夫子年輕時曾經前往成周,向老子求學。當時老子曾教導他說,教化天下一共有五種方法,它們分別是道、德、仁、義、禮,其中以道為最上等,以禮為最下等。」

趙鞅听了,還以為宰予是贊同他的觀點,于是笑著問道。

「那您的老師為何不去選擇最上等的道,而是選擇最下等的禮呢?」

宰予見他中計,也笑著回道︰「這是因為,當天下失去了道之後,德才會顯現。

當失去了德以後,仁就開始發揮作用。

當仁的道路行不通後,人們就只能依靠義來行事。

如果天下連義都不存在的話,就只能用禮來約束他們了。

夫子認為現在的魯國,尚且還可以用禮來規整歧路,喚醒民眾心中的大義,進而向上追求仁的境界。

如果一個國家連禮都不存在了,那恐怕就連夫子這樣博學多才的君子都不知道該怎麼治理了。」

宰予明面上是在陳述夫子治理國家的依據,背地里卻是在指責晉國人辦事不地道。

趙鞅听了不免尷尬,只得訕笑兩句道︰「原來孔仲尼依照禮來治國,是為了追求仁的境界啊!

只不過,單單是想要恢復禮都已經如此困難了,大概是無法做到仁的吧?」

宰予听了,只是搖頭。

趙鞅疑惑道︰「您是不同意我的看法嗎?」

宰予道︰「夫子曾說過︰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您想要仁,仁自然而然就會到來。

仁到來了,德就可以推行了。德推行了,道就得以恢復了。

而當道得以恢復之後,天下人就會一起來歸附他了。

得到了天下人的擁護,難道還不能長久的持有天下嗎?」

趙鞅原本听得心不在焉,甚至還有些後悔將宰予請來赴宴。

可當听到這句‘天下將附’後,他的興致一下就被勾起來了。

「此話怎講呢?」

宰予道︰「天道的變化,是沒有常數的,只有具備德行的人,才能夠得到它。

從前堯的子嗣沒有德行,于是他就將帝位傳給了舜。

舜的子嗣沒有德行,他就把帝位傳給了禹。

而到了夏桀時,他沒有德行,所以民眾就紛紛離開他,歸附了施行仁愛的商湯。

商紂沒有德行,所以民眾又歸附了仁愛的文王和武王。

土地、城池、天下,只是眼前的虛妄。

能否施行仁政,贏得民眾的歸附,才是長久持有它們的保證啊!

王朝的興盛、衰頹,國家的興起與滅亡,在天道的眼里不過是一瞬之間。

只要稍有不慎,持有的東西便會被天道所剝奪。

夫子出仕,是為了輔左國君,幫他守住周公留下的社稷,保衛魯國歷代先君留下的疆土。

所以說,夫子想要在魯國用禮的方式,去推行仁政,贏得民眾的擁護,這又有什麼過錯呢?」

趙鞅之前對所謂的仁政興趣缺缺,認為這不過是一幫迂腐儒生妄圖恢復上古制度的假象罷了。

可听到這里,他卻對宰予口中的仁政產生了興趣。

「您願意詳細說明什麼叫做仁政嗎?」

宰予道︰「民眾,是國家的根本。而民眾,又都是趨利而避害的。

他們喜歡居住在能帶給他們利益的地方,厭惡居住在使他們難以生存的地方。

民眾害怕饑餓,就減輕他們的稅賦。

民眾害怕死亡,就減輕當地的刑罰。

百姓害怕勞頓,就不要頻繁更改政令。

如此一來的話,仁政就能夠推行了,民眾就會前來歸附他了。」

趙鞅听完,皺眉猶豫道︰「可如果減輕賦稅,封地的收入就會不足。減輕懲罰,奸邪之徒就會橫行。如果遇到外敵來襲,又怎麼可能不頻繁更改政令呢?」

宰予早知道他會這麼問,于是便將事先準備好的答桉一股腦的倒出。

「請問您,難道您的封地內,所有的荒野都已經開墾了嗎?」

「沒有。」

「難道您手下負責耕種田地的民眾已經足夠使用了嗎?」

「不夠。」

「難道您現在持有的軍隊,已經足夠幫您抵御外敵的入侵了嗎?」

趙鞅聞言沉默了一會兒,終于嘆息道︰「並不夠啊!」

宰予于是問道︰「開墾荒地,耕種田地,擴充軍隊,這些都需要民眾的幫助,既然如此,為何不願意推行仁政呢?」

宰予步步逼近,趙鞅幾乎被逼到了牆角。

他想了一陣子,終于提出了最為關鍵的問題。

「若是將稅賦減少一半,便需要兩倍的耕地才能維持收支平衡。這樣做雖然可以招來兩倍的民眾,但短時間內,我又如何開墾出兩倍的荒地呢?」

宰予等的就是他這句話。

他笑呵呵地從袖子里掏出曲轅犁的圖紙。

「辦法自然是有的。我之前和您說過︰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您想要推行仁政,那麼幫您施行仁政的方法,也很快就會來到您的身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