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陽國志》載︰「周失綱紀,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始稱王。」
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周朝王室形同虛設之時,蜀侯蠶叢率先稱王。此人的長相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征︰「其目縱」,即眼球明顯向外凸出。
很多學者根據這段記載,認為縱目面具的原型就是蠶叢。
在揚雄的《蜀王本紀》中,蠶叢也是古蜀國的開創者和第一個稱王之人。
而巴蜀一帶的民眾,奉蠶叢為「先蠶」,謂其始教民育蠶繅絲,稱之為「青衣神」。「蠶叢」之名,有可能因此而得。
古人相信古蜀國存在過,西漢的揚雄著有《蜀王本紀》,東晉的常璩撰寫《華陽國志》,對古蜀國皆有記載,雖語涉怪誕,也是難得的史料。
包金箔權杖,出土于三星堆一號祭祀坑,全長1.42米,直徑2.3厘米。杖的上端凋刻著三組圖桉,上面兩組圖桉相同,最上方為兩條魚,中間為兩只鳥,還有一枝羽箭貫穿魚和鳥。
最下一組圖桉是人頭像,頭戴五齒形高冠。
這種形象,顯然也是王者的象征。
擁有這件金仗的王者是誰?
有學者認為,權杖上的魚和鳥,就是魚和鳧,鳧指的是魚鷹類的 禽。
在古蜀國的傳說中,有一王者名為「魚鳧」,這件權杖的擁有者很有可能就是此人。
雖然,這樣的解釋有些牽強。
但是這已經是能夠提出的,最靠譜的解釋了,能將華夏文明留下的關于古蜀國的文字記錄,和三星堆遺址出土的文物聯系在一起。
蠶叢、魚鳧是什麼年代的人物?
古蜀國的歷史有多長?
這一直是一個困擾現代學者的謎團。
一千多年前,詩仙李白曾寫道︰「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李白這幾句詩,其「歷史」依據是揚雄《蜀王本紀》中的記載︰「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從開明以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
李白據此稱「爾來四萬八千歲」,是用夸張的語言極言古蜀國歷史之漫長。
當然,他是不會相信蠶叢和魚鳧是幾萬年前的人物。
所以,一句「開國何茫然」就道出了他對古蜀國開國歷史的疑惑及對真相的渴望。
《蜀王本紀》還說︰「此三代(指蠶叢、柏灌、魚鳧三代蜀王)各數百歲,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頗隨王去。」更是將古蜀國的開創者說得神乎其神。
這顯然是有些過于玄幻了。
而按《華陽國志》的說法,蠶叢稱王是在春秋戰國時期。
蠶叢死後,柏灌和魚鳧相繼為王。
後來杜宇、開明均稱帝。
倒是這個說法,比較符合現實邏輯。
目前學術界也廣泛認為,《華陽國志》的說法更加接近真實的古蜀國歷史。
而且,在《華陽國志》中,並不認為蠶叢是古蜀國的開創者,只說他是古蜀國第一個稱王之人。
在沒有稱王之前,就已經有古蜀國了,有蜀侯了。
古蜀國的開創者是誰?
《華陽國志•蜀志》又說︰
「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于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就是說蜀國最早成為一個國家,是人皇最早封出來的。
而這里的人皇,聯系下文的「至黃帝」,說明應該是比黃帝更早的神農氏。
如此一來,按《華陽國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的說法,古蜀國起碼有5000年左右的歷史。
後來黃帝為其子昌意娶了蜀山氏之女,生下高陽,即「五帝」之一的顓頊。
顓頊將其支庶分封于蜀地,世世為侯伯,經歷了夏、商、周幾個朝代。
武王伐紂時,蜀國也派兵參加了。
古蜀國派兵參與武王伐紂,在《尚書•牧誓》中有記載。
而「蜀」字最早是出現在甲骨文中。
因甲骨文中有商伐蜀等記錄,有學者據此認為古蜀國最遲在商代已存在。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也證實了這一點。
現已發掘的三星堆祭祀坑,其年代距今約3300年∼3000年間,相當于商朝的中晚期。
關于黃帝、顓頊和蜀地關系的記載,與三星堆文明的實際考古發現,其實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首先,通過對三星堆文明的四期文化分層,可以確定三星堆文明最早期確實始于公元前3000年。
甚至能再早到新石器時代晚期!
這無疑是和神農氏存在的時間相對應的。
之後,黃帝娶了蜀山氏之女,生下高陽氏,也就是說五帝之一的顓頊,母系祖先來源于蜀地。
並且之後還將支庶分封于蜀地了。
這也恰恰又和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左證了。
三星堆一直都有受到中原和長江下游文化的影響,並且從中原和長江下游引進了先進技術,吸收了這些文化的先進器物。
三星堆文明從來都不是一直閉關鎖國獨立發展的,反而和中原文化一直都有交流。
顯然,之所以會有這麼頻繁的交流,就是因為三星堆文明乃是顓頊的母族,屬于中原文化圈的一員,當然會交流密切了!
而在甲骨文中,也確實有記載「蜀」這個地方,甚至還記載了商伐蜀的相關事情。
這也說明,蜀文化在商朝的時候,也依舊存在著。
到之後的武王伐紂時期,就更不用說了。
三星堆目前發掘的幾個祭祀坑,都是晚商時期的,這證明了三星堆文明在晚商時期,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青銅工藝不遜色于商人的文明了。
那他們當然有這個實力參與這場三千年前席卷了整個東亞地區的大型戰役片︰武王伐紂!
如果根據《華陽國志》和甲骨文以及《尚書•牧誓》的互相驗證。
似乎可以將三星堆文明的來源和傳承理清楚了。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順利。
如果三星堆文明就是後來的古蜀國。
這些縱目面具的原型是蠶叢,蠶叢作為受祭者,就是「三星堆人」的祖先。
那他所在的年代要比三星堆祭祀坑更早,而不是《華陽國志》所說的春秋時期!
這一下子,時間線就又對不上了!
三星堆至少在晚商時期,就已經有祭祀「縱目之王」的習慣了。
是蠶叢早于縱目,還是縱目早于蠶叢?
當學者們自以為解開了三星堆之謎後,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個更大的謎團!
而這,正是三星堆文化留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