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劉記印!」
社科院考古所的眾人,都圍著這塊玉印,指指點點。
「大」,其實就是個形容詞,是巨大的意思,是彰顯榮耀的一個字。
比如大秦、大漢。
這里在國家名字之前加一個「大」字,其實就是一種彰顯榮耀的做法。
「大劉」,差不多也是這麼個意思。
在西漢,也只有劉氏皇族的人,能在印上刻「大劉」字樣了。
「大劉記印」,這個印面,在彰顯了家族身份很高的同時,又巧妙的回避了個人信息。
這說明,這應該是一枚墓主人的私印。
公印、官印肯定是要清晰留下主人姓名的,不然無法確定蓋章人是誰。
私印就沒這個要求了。
到後世的宋明清時期,很多文人墨客的私印,都取各種名字。
什麼XX山人、XX堂主、XX居士之類的,如果不是對這些文人墨客有研究的,都認不出這些私印的主人是誰。
西漢雖然還沒這麼「委婉」的私印制度,但是西漢人也已經開始玩的花了。
不過這枚玉印還是很有意思的。
以龜為鈕,寓意乃是臣屬的意思,一般臣子就是用龜鈕。
但是在印面上,又特別刻上了展現身份的「大劉」,卻又與臣屬相悖。
劉氏皇族之人,如果要刻彰顯自己身份的私印,那就不會用龜鈕,而是使用覆斗鈕。
覆斗紐多見于王印,帝璽之類的高級印章之中,象征權利。
像這種龜鈕卻配「大劉」字樣的印章,還是較為特別的。
有一種,我雖然是你的臣子,但是我的身份卻也是非常高級,也是「大劉氏」之人的那種味道。
考慮到這個墓的墓主人大概率是劉賀。
他擁有這麼一枚「桀驁不馴」的私印,似乎就很好理解了。
「可惜,沒有直接刻上「劉賀」只名。」莊雲鵬十分可惜的說道。
差一點,就差一點,他就能發現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印章了。
陳翰搖了搖頭︰「劉賀的侯印或者真名印,大概率是在內棺之中的。」
「也許在他入殮的時候,就貼身掛在腰間呢。」
「哦,如果穿金縷玉衣的話,可能會用漆盒裝起來,放在頭箱吧。」
「金縷玉衣?」孔建文搖了搖頭︰「不太可能。」
「既然黃腸題湊都沒有,那劉賀應該是也用不上金縷玉衣的。」
「到漢宣帝時期,金縷玉衣應該已經形成制度了,非諸侯王不可用。」
「漢宣帝連霍光都沒有賜給金縷玉衣,而是賜了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那死時身份只是列侯的劉賀,就更不可能擁有金縷玉衣了。」
大家圍著這塊玉印看了一會後,確定沒啥新發現後,陸續就又立馬作鳥獸散了。
沒有「劉賀」兩個字出現,那就不算是一錘定音級別的大發現。
該干嘛還得繼續干。
陳翰也跟著孔建文,又回到了他們之前清理的區域。
一個漆木床榻旁邊。
是的,在內槨室里,也有一個漆木床榻。
不過這個床榻比外槨室那個床榻慘得多,已經坍塌下去了,塌成了一塊木板。
而在床榻的邊角處,也就是床沿的位置,有一堆鼎,整齊的擺放在床邊。
之前,陳翰與孔建文已經提取了三個鼎了。
但是奇怪的是,在這三個鼎後面,還放著一堆鼎。
「一、二、三、四、五」
孔建文皺著眉頭數著。
一共五個鼎!
再加上之前提取的三個,加起來可就八個鼎了!
「不對,那里還有兩個。」
陳翰指著床頭塌陷下去的位置說道。
在床頭,還有兩個鼎頂在了大概枕頭的位置,一個是圓鼎,一個是方鼎。
「九、十!」
孔建文眉頭深鎖︰「那這就不是九鼎了,是十個鼎了!」
「這是什麼路數!」
加上之前提取的三個,在這床榻下,居然一共放了十個鼎!
鼎這玩意,在商周時期,是較為重要的禮器。
商代還好,鼎在做禮器之余,也有祭祀的作用,所以在殷墟那邊,有的時候一個大貴族的坑里,能發現十幾二十個鼎,每個鼎里頭都裝著煮熟的祭祀品。
但是到周代後,九鼎八簋制度基本就成為天下共識了。
天子也不過只能用九鼎陪葬而已。
十鼎,這甚至都超出了正常的禮制範圍。
陳翰攤了攤手︰「在東藏室內發現的那些鼎,還可以理解為是籍田時的祭祀用鼎。」
「但是這十個鼎,可沒法解釋了。」
「這肯定是禮器用鼎。」
孔建文撓了撓頭︰「有看到簋嗎?」
十鼎有了,那簋呢?
難不成還有九簋?
「這些青銅鼎,我看著好像是成套的。」
孔建文考慮了一下後,說道︰「先把床榻整體提取起來,再看看床下有什麼東西吧。」
這幾個鼎,都是在床榻的邊緣地區,而且因為床榻已經塌掉了,所以很多放在床榻下面的東西,都暫時看不到。
也許在這床榻之下,還有一套簋也說不定。
具體啥情況,得先提取了床榻再說。
陳翰也認同老師的決定。
他站起身去找了幾位社科院考古所的人後,大家就忙活著整體提取床榻了。
這可是個大工程。
這床榻雖然塌陷了,但是還保持著一個整體形狀的,有修復的可能。
一件漆木制作的西漢床榻,這可是十分稀少的文物,必須要妥善對待。
花費了兩天多的時間,制定了好幾個方案後,最終這個床榻才順利的被整體提取了起來。
在用木質的箱子層層包裹下,十多個人抬著這個床榻,就直往大墓旁邊的考古基地趕去。
床榻迅速的就被送到了文物保護用房,並且重新浸泡入了淨水之中。
因為有機文物,是很難保存的。
特別是原本處于飽水環境下的漆木床榻。
一般情況下,漆木器是處于一個飽水環境中出土的,那就會盡快再將其放入飽水的環境內。
文物出土本身,就已經打破了他原有的這種平衡。
那為了避免平衡被打破後,文物迅速的氧化,就需要立馬給它換一個和原本環境相似的地方保存,這樣才能最大程度的延緩文物的二次損壞。
不能讓文物在中間短暫的干濕轉換過程中,受到破壞。
這都是過去無數考古先驅血淋淋的教訓下,吸取的經驗!
當床榻提取後,床榻下的小天地,就露出了其貌。
然而,更讓孔建文和陳翰疑惑的事情出現了。
在床榻之下,並沒有簋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