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二百四十六章 外國人真會玩雙標!

「刻漏雖好,但是不是獨一無二啊。」

陳翰砸吧砸吧嘴,有些可惜的說道。

雖然,華夏人的「時間」和「歷法」觀走在很前面。

但是正因為在漢代已經很普遍了,所以這種漢代的銅漏壺,全國已經出土了七八個了。

都是在大貴族,列侯和諸侯王墓中出土的。

雖然算是珍貴,但是不夠特別。

陳翰在接連發現了西漢本土花生和蟲草,乃至疑似「蒸餾器」的青銅器後,眼界也變叼了。

不是那種可以改變歷史,震動考古界的大發現,都不入他眼了。

見陳翰如此態度,溫所張又好氣又好笑的說道︰「哪來那麼多獨一無二的文物?」

「不過我們倒是還發掘了幾件博山爐,樣式非常的精美。」

「博山爐?」陳翰頗感興趣的看向了溫所長。

古往今來、香文化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折射出華夏文明的燦爛光輝。

爐熱情暖,青煙翠霧之中,不知引發了多少靈感,增添了多少熱情,平息了多少怒火。

在香爐鳥鳥香煙之中,不知道多少國家決策,被做出決定。

可以說,華夏文化中獨特的香文化,是伴隨了華夏人幾千年的。

而博山爐,就是香文化中,香爐的代表物。

這玩意,光听名字,就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仙氣」感。

《詠博山爐》詩曰:「上鏤秦王子,駕鶴乘紫煙。」

李白的《楊叛兒》詩雲:「博山爐中沉香火,雙煙一氣凌紫霞。」

這些詩句,記述的都是博山爐燻香時,香煙繚繞的迷人意境。

所謂的博山爐,其實就是一座座制作成「海外仙山」樣式的燻爐。

華夏自古就有燻香的習俗。

遠古先民在燃燒柴草的過程中,發現了香草、香木的功效,于是便有意識地將其放在火中燒燻,以淨化空氣,改善生活環境。

隨著燻香習俗的傳承流播,燻香文化得到發展,燻香器具也應運而生。

至戰國時期、一些燻爐的制作已經達到了,令今人難以想象的精湛程度。

兩漢時期,社會穩定,民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燻爐的風格開始由異彩雜陳的局面逐步趨向統一。

這,便有了代表時代風尚的特殊形制——博山爐!

博山爐雖說也屬燻爐之一種,卻是帶有幻想色彩的用器。

在漢代,盛傳海上有蓬來、博山、瀛洲三座仙山。

對,傳說中的方丈仙山,在當時還沒影呢。

而博山爐的「博山」,便是由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

博山爐,叫博山香爐、博山香薰、博山茂爐。

這種香爐的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多凋有飛禽走獸,工藝十分精美!

博山爐的出土,在歷年考古發掘的大型漢墓中並不乏先例。

在2010年上海舉行的第4屆世界博覽會上,曾讓人們為之驚艷的展品——西漢錯金銅博山爐,就是1968年在河北中山靖王墓出土的陪葬品。

該博山爐高26厘米,通體用金絲錯出流暢、精致的紋飾,金絲有粗有細,細的猶如毫發。

堪稱是西漢工匠技藝的巔峰作品!

陳翰有些吃驚的問道︰「海昏侯的博山爐,比中山靖王墓里的,工藝還要更加精湛?」

「那倒沒有。」溫所長攤了攤手,拉著陳翰走到了一處正在做文物清理的位置,說道︰「比中山靖王墓還要精湛的博山爐,同年代應該是不可能有了。」

「不過同樣精湛的博山爐,還是有的。」

「畢竟論地位和身份,劉賀和中山靖王劉勝都差不多,甚至劉賀巔峰時期地位更高!」

順著溫所長的目光,陳翰向發掘現場看去,只見一個做工精湛的博山爐,正在被幾個考古人員清理。

這個博山爐其高約30厘米,不僅有鎏金工藝,還有仙人、瑞獸造型被團團祥雲環繞。

整個爐蓋和爐盤上部鑄出博山之狀,山勢峻峭,峰回巒轉,層層起伏。

爐蓋上的山巒間神獸出沒,虎豹奔走,還有仙人們出現在山間,畫面生動,栩栩如生。

中間是放置香料的地方,下面的柱子纏繞著龍風紋飾,最下方是托盤,上面還有扣銀的裝飾,做工相當的考究。

確實是工藝極為精湛的精品,完全能夠代表西漢工匠的巔峰技藝!

溫所長十分開心的說道︰「保存如此完好,工藝如此精美的西漢博山爐,在江西當屬首次被發現!」

「這不僅體現了墓主人高貴的身份,展現了西漢高超的手工藝水平,更是我國香文化傳承數千年的記載標志。」

猶豫了一下,溫所長又說道︰「博山爐,其實還與西漢對外交流息息相關。」

「有部分國外的學者研究顯示,博山爐的原型可能是來源于中亞,西亞地區,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中原,又結合了華夏成仙的思想,以仙山為名,迅速本土化的。」

「這博山爐,可能也代表了當時西漢與中亞、西亞地區交流的見證品!」

對溫所長的這個說法,陳翰是嗤之以鼻的。

他意味深長的吟了一聲後,緩緩說道︰「絲綢之路是個筐,什麼東西都能往里裝啊。」

博山爐,象征的是華夏典型的修仙期盼。

眾所周知,西漢是一個很推崇「修仙」之說的朝代,上到張良這種大才,下到普通百姓,都有求仙問道之心。

後來的漢武帝,也起了和秦始皇一樣的心思,想要成仙長生不老。

再加上黃老學說作為西漢前期的統治學說,其中也有不少「修仙養生」只說,首當其沖的就是莊子的學說。

如此一來,西漢從上到下,都想要成仙。

在這種情況下,博山爐才孕育而生的。

先不說中亞、西亞那邊有沒有華夏這種獨特的焚香文化。

就算猜測是正確的,博山爐的原型確實出自西亞、中亞。

但是在公元前這個一切節奏都很慢的時代,從漢武帝鑿通絲綢之路,到他的哥哥劉勝去世,這才多少年?

劉勝墓中的博山爐,已經是十分成熟,且工藝無比精湛的作品了。

一個外來的器物,能在短短十來年里,就迅速本土化,且做到巔峰?

再說了,如果是舶來物,那為什麼迄今為止,都沒有出土過帶有西亞、中亞風格的燻爐呢?

既然博山爐是基于西亞、中東的燻爐從而發展出來的,那總得有西亞、中亞的香爐先在華夏風靡,之後才會本土化吧?

一些西方學者,拿著在西亞、中亞曾經出土過的類似燻爐一般的產品,就來說這玩意是從中西亞傳到華夏的。

這不是扯澹嗎?

燻爐這種東西,華夏從戰國時期就有實物出土了,是有完整的本土發展、演變路線的!

就算西亞、中亞也出土了燻爐,那怎麼看也是通過絲綢之路,從華夏傳過去的可能性更大吧?

咋的,就允許外國人的東西傳到華夏來,不允許華夏的東西傳出國,影響中亞、西亞?

這群外國學者的雙標,玩的是真好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