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百七十九章 埋藏于歷史之下的真相

隨著陳翰一聲意義不明的發言,考古隊的其他四人,都湊頭圍了上來。

「這是趙?」

四個人,圍著陳翰捧起的這枚玉印,全都皺起了眉頭。

陳翰手上的這枚玉印,造型很簡單。

方形,覆斗鈕,橫穿一小孔,印文篆體,陰刻「趙」二字,有邊欄和豎界。

在秦漢印章里來說,算是最典型,也最普通的一種了。

稱得上是平平無奇。

如果將材料從玉,改成銅的話,也沒有絲毫違和之處,和低級貴族用的印,無甚差別。

但是,印制式普通,不代表這枚印就普通了。

「趙」二字的出現,可以說是顛覆了歷史。

這枚玉印是出現在這座南越王墓,墓主人內棺里的。

就放在了墓主人的大腿內側。

並且刻有私名!

顯然,這枚印只有可能是墓主人的私印。

和那枚多出來的太子印不同。

太子印是公印,上代太子是墓主人的父親,並且墓主人也被封了太子,那在法理上,這枚太子印是可以被繼承的。

子承父業,從古至今都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但是,私名印不同。

作為私人所屬的印章,這種印只能墓主人自己使用,並且死後一定會帶到墓中陪葬。

這也是避免印主人死後,印章還被人亂用的風險。

在秦漢時期,能夠擁有印章的人,必定得是有官位、有官職的人。

最起碼也是有家有業的大地主。

每一枚印,都有其重要作用,或者是用于公務蓋章,或者用于私業里的佃戶、商人之間的調令。

只要蓋了印,那就表示這件事印主人負責了。

如果是公務,印主人蓋印之後,一旦這件公務出了什麼事,印主人首當其沖要為其負責,輕則丟官,重則砍頭。

私印,則是一般處理私家的事,比如家產、家業、家商隊的事情。

如果下令並且蓋印後,就可以調動家里的財力、物力了。

所以印章對秦漢時期的人來說,非常重要。

生前要隨身攜帶,死後也要帶入地下,避免被人冒用。

這也是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印那麼小。

商代都能做幾百斤重的青銅鼎了,秦漢時期的工藝,做不了巴掌大的印章嗎?

當然做得了!

但是秦漢時期依舊是做方寸小印,因為方便攜帶啊!

趙胡父親的太子印,是有可能出現在趙胡墓中的。

但是他父親的私印,是絕對不可能出現在他的墓中,只有可能在他父親的墓里。

因為史料上,沒有記載趙胡父親的名字叫什麼,所以現在也不知道他父親叫啥。

但是這個「趙」,絕對不可能是趙胡父親的名字。

出現在趙胡的墓里,並且是在內棺之中,那只有一個可能,這枚印就是趙胡的私印。

「西耳室內出土的封泥上,就有蓋「」字的印章吧?」

李教授輕聲說道︰「看來,太史公是又記錯了一個人名了啊。」

之前,他們還信誓旦旦的認為,作為和司馬遷同期存在的諸侯王,趙胡的名字必定不會被司馬遷記錯。

這種錯誤太低級了,不符合司馬遷那嚴謹的著史理念。

但是沒想到,考古卻給大家開了個大玩笑。

「或許,趙胡和趙,都是這位南越文王的名字,是一人二名?」陳翰有些不確定說道。

一人二名的情況還是有的。

特別是在君王身上。

避君主諱,始于秦始皇。

他為了避秦莊襄王子楚的名諱,就將楚地改為了荊地。

不過在秦時,這還是一種流于表面的避諱。

直到西漢開始,這種避君主諱才開始逐漸成為了制度。

比如劉邦登基後,原本春秋戰國時「邦」才是國家,國度的意思,比如「秦邦」「宋邦」之類的稱呼,非常常見。

反而是「國」字較少出現。

但是到了西漢之後,邦字就不再使用了,「邦國」只剩下了國,各諸侯都是諸侯國,徹底定下了「國」這個字的含義和作用。

之後的劉徹也是如此,登基後,原本二十等爵最高級的徹侯,就被改成了列侯。

後來的漢宣帝劉詢,為人比較謙和,考慮到自己原名「病己」,在民間是一個很普遍的名字,要是讓民間避諱就太麻煩了。

于是他自己主動將名字從劉病己改成了劉詢。

想到這些,陳翰越發確定的說道︰

「有可能,趙胡是這位南越文王在繼位之前的名字,因為「胡」這個字在西漢也非常常見和使用,很難去讓民間避諱,所以他就主動將名字改成了「」,這樣想也是合理的。」

按理來說,南越國作為接受了西漢中央領導和封分的諸侯國,國君的名字是不需要讓民間避諱的。

只有天子才能讓民間去避諱。

可是老趙家向來都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

表面上是接受了西漢中央冊封,但是實際上不听調也不听宣,在國中依舊以天子、皇帝自居。

那麼,趙胡應該就會對「避君主諱」上心了。

胡這個字,在漢代可太大眾了。

不但在生活中經常用到,而且作為人名使用也很頻繁。

想要讓整個南越國,都不用「胡」字,重新改一個字或者創造一個字,來代替「胡」,那太麻煩了。

他自己改個名字,倒是簡單的很。

「這個字,就算是在漢代,也是很冷門的一個字。」

「只有寥寥幾句典故上,用到了這個字。」

「將其拿來當做名諱的話,南越國民間就很容易避諱此字了,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

陳翰念念有詞的說著。

他的解釋,很和李教授與傅所長的想法。

他倆在短暫的驚疑之後,同樣也覺得,這位南越文王一人二名,大概率是因為避君主諱而改名的。

至于為什麼司馬遷在史書上記載的是「趙胡」,而非「趙」,理由也很簡單啊。

趙胡是南越文王的原名。

趙是後來登基稱帝後才改了。

天無二日,地無二主。

西漢中央的漢武帝劉徹正值鼎盛之年!

作為西漢官方的史官,司馬遷能承認趙胡這位「南越文帝」嗎?

既然不承認他的「皇帝」合法性。

那趙胡因為要當皇帝,從而才改名讓民間避諱的事情,司馬遷當然也是不予承認的。

只有天子才能讓民間避諱其名!

而西漢的天子,從始至終只有老劉家的種!

自然,這「趙」之名,至少在漢朝這邊,是絕對不承認的。

趙胡從始至終也只能叫趙胡!

他的「趙」之名,當然也就只有自己使用了。

雖然不知道南越國有沒有官方史官。

就算有,南越國滅國後,這「南越偽史」,也絕對不會留下來的,只會被徹底銷毀掉。

這也就導致和「趙」之名,從來沒有出現在任何史料記載之中。

只有在這埋葬了趙胡的大墓中,才能窺見幾分,這埋藏于歷史之下的真相。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