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一百二十三章 血液里流淌著一半楚國王室之血

發現了這件「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後,陳翰徹底放下了心中的一塊大石頭。

之前系統一直卡著這任務不過,終究是讓他困擾不已,每每夜里也會思索此事。

倒不是他對系統產生了多嚴重的依賴心理。

只是這麼一件事情一直放在心上,總是會讓人煩惱的。

現在好了,終于是去掉了這個煩惱。

陳翰也能沒有負擔的投入進了發掘工作之中。

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現場考古工作者和工人們的努力,一座座小型、中型墓被發掘出來。

孔建文帶人發掘的M4號墓,也漸漸清晰了起來。

這座墓同樣被盜嚴重,殘存的陪葬品並不多。

在為數不多的青銅禮器和一件編鐘上,見有「曾侯」字樣。

可惜這位曾侯的私名已經無存了,至少是沒在青銅器上發現。

倒是在編鐘的銘文上發現了「左右楚王,弗討是許」一句。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曾國臣服于楚國,楚國承諾不攻打曾國。

「左右楚王」的銘文也曾見之于蔡侯墓青銅器銘文中。

眾所周知,春秋時期,蔡、隨兩國都曾先後被淪為楚國的附庸,直至春秋晚期的吳楚之戰時,蔡國才叛楚,並隨吳師攻破楚郢都。

蔡侯器銘中的「左右楚王」應是蔡叛楚之前所作之器。

由此可看出,「左右楚王」應是當時臣服于楚國的一句習語。

《左傳》所記,自楚武王伐隨後,隨國即臣服于楚國,終春秋之世,隨、楚世有盟約。

M4出土的曾侯編鐘銘文中的「左右楚王,弗討是許」,所指的應是楚國和隨國的盟約關系。

看得出來,隨國,也就是曾國,確實是一個很守禮的國家。

從出土的眾多證據來看,曾國從立國之初開始,就一直恪守禮制,不但不逾越,也沒有禮崩樂壞,更信守承諾,不做叛盟之事。

特別是有蔡國先臣服楚,後又叛楚跟著吳國組成聯軍來攻楚的行為襯托。

在楚昭王危難之時,都依舊力保他的曾國,真是一個有道,有禮的好國家。

也許這樣的國家,正符合孔子希望看到的那種樣子。

陳翰再次疑惑,為什麼當年孔子周游列國的時候,沒有來曾國?

惜哉,惜哉!

孔子是生活在春秋末期的人,他要是當年來曾國了,沒準會在曾國樂不思魯呢!

根據其他出土器物的鑄造風格,大致可以判斷出,這座墓的年代接近于春秋晚期。

陳翰也根據M4編鐘的銘文,推測這座墓的墓主人年代應該離著春秋晚期很近。

因為此墓器物上的銘文瘦長波曲,不同于春秋晚期王孫誥鐘上銘文筆畫縴細,書寫隨便,似漸開草篆之端。

亦不同于戰國早期曾侯乙編鐘上銘文筆畫弧曲,書寫舒展。

倒是近同于春秋晚期的蔡侯尊、蔡侯盤銘文。

字體修長,筆道剛勁,縱橫成行,工整雋秀。

這也是陳翰在獲得了新的系統獎勵點數後,才一躍擁有的超強銘文鑒賞能力。

在這之前,他的東西周銘文考釋水平,只能說是剛剛入門而已。

但是現在卻一下子堪比專業研究兩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專家了。

這讓李教授大跌眼鏡。

他是親眼看著陳翰的銘文考釋水平逐漸成長的。

只是這成長的速度,未免有些太快了吧,都快的有些嚇人了!

可能,這就是天才?

李教授試圖用「天才」來說服自己,但是這個理由顯然是沒那麼容易說服他的。

他得需要一段時間去接受這件事

就在文峰塔墓地這邊,為出土了證明曾、隨為一國的青銅戈而歡呼雀躍的時候。

隔壁棗樹林墓地,也同樣處于一個興奮和激動的氛圍之中。

M190曾侯求墓發掘完成後,湖北考古所和北大考古文博院馬不停蹄的就又開始對M168和M169兩座大墓開展了發掘工作。

之前有說過,比起葉家山和文峰塔墓地,棗樹林這邊的發掘計劃是早就準備好了的。

哪座墓最有可能是曾國的國君之墓,經過長期勘探的湖北所都早有猜測。

M168和M169號墓,就是他們認為同樣有可能是曾國國君的墓葬。

事實上,他們的猜測也確實是對的。

當挖到兩座大墓的墓室之中後,一堆帶有「曾侯」「曾侯寶」「羋加」的青銅禮器,就映入了他們眼簾。

可以確定,M168號墓是一位曾侯之墓,墓主人的名字叫「寶」,而M169號墓,則是這位曾侯的夫人「羋加」之墓。

羋姓,是楚國的國姓。

楚國的姓、氏制度,和姬周的姓、氏制度有些許不同。

羋姓是華夏非常古老的姓氏,祝融八姓之一,楚王室便是出自羋姓。

楚國的先祖,便是羋姓,熊氏。

所以歷任楚王,都是叫熊某。

但是呢,楚國的宗室,又同樣高頻使用「羋」姓。

一般來說,中原的諸侯國,貴族都是只稱氏,不稱姓的。

但是楚王室比較特殊,楚王室是國君使用氏,國君的嫡系子孫則直接用姓。

所以看史書上,記載楚王的時候通常都是熊某,但是記載楚王的後代時,特別是女性後代,都是直接用「羋」姓,比如羋月,羋殊等。

而且其他非國君嫡系的羋姓成員,也不可以直接用羋姓,也得稱氏。

比如屈原,他是羋姓,屈氏,但是他從來不稱羋原,只叫屈原。

所以一見到M169號墓的青銅器銘文上,有「羋」字時,北大考古文博院的人,就知道這位墓主人應該是一位楚國王室之女了。

「之前在M190曾公求墓里,也發現了「漁羋」的銘文,大概率是曾公求的夫人。」

一位北大考古文博院的老教授,似有明悟的說道︰「曾公求大概生活在春秋中期。」

「棗樹林墓地規劃有序,墓葬排列整齊,墓葬年代從南至北漸早。」

「按照這座墓的位置,大致可以判斷出,這位曾侯寶應該是曾公求之後的下任國君,是曾公求的兒子。」

「連續兩任曾侯,都是迎娶的楚王女,沒準後面的曾侯還繼續迎娶楚王女。」

「難怪隔壁文峰塔墓地的曾侯輿,會在吳楚之戰時力保楚昭王。」

「人家血液里流淌著一半楚國王室之血啊,而且是時代通婚。」

「這可比一紙盟約的約束力強多了!」

老教授在這邊呢喃著,圍在老教授身旁的一眾北大考古文博院的教授、學生中。

有一個年輕靚麗的姑娘,悄悄後退了幾步,掏出手機,點開微信聊天窗。

「陳學弟,我們這有大發現,速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