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侯景這樣的人,不說無所畏懼,起碼也是膽大包天,絕難受人恫嚇。能夠讓其感到驚懼的,必然是已經觸及到根本、人力所不及的難題。

當下這個時節,侯景可以說是整個天下所受關注度最高的人物,其人一舉一動都牽連著天下大勢的變化,但在這一份高關注度之下卻隱藏著一個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天下人所關注的最根本的還是河南這片土地的歸屬,至于侯景則僅僅只是一個不怎麼討人喜歡的贈品。

眼下侯景是巧妙的利用了諸方各自力有未逮又彼此牽制的局面,將自己與河南之地綁定起來,營造出一種其人歸屬何方、河南自然就會歸于哪方的假象。

但實際上,侯景投靠誰和河南歸屬于誰本身就是兩個問題。如今的侯景早已經不能有效的控制河南地區,甚至就連獨立存在于這片土地上都非常困難,所以其重要性遠沒有表面看起來那麼重要。

事實上除了南邊顱內高潮的蕭老菩薩將侯景當作一個寶貝疙瘩,北邊誰也沒把侯景當一盤菜。西魏這里壓根就不相信侯景會真心投誠,至于東魏這邊,侯景也不重要,沒有侯景才重要。

虛張聲勢的人最怕別人看破自己的偽裝,侯景本就以狡黠著稱,又怎麼會不清楚自己的真實處境?包括周邊諸方勢力對其態度如何,他也是經過了諸多權衡設想。

李泰所描述的這種情景,對侯景而言無疑是最惡劣的情況之一。

他與東朝的矛盾是最尖銳、最不可調和的,雙方之間全無和平共處的可能。而南梁與他之間的矛盾最小,彼此間有著極大的相同利益訴求,也是最容易走到一起的。

可如果西朝拒絕他的誘惑,轉而武力干涉阻攔他與南梁之間的軍事合作,那對侯景而言不異于滅頂之災。

原本這樣的情況發生幾率極小,畢竟三國政權中西朝勢力最為弱小,再與南梁交惡也不符合自身的利益訴求,只是給東朝平叛提供了便利而已。

可是隨著西朝在河橋方面獲得巨大突破,已經享有河洛方面的戰略主動權,那麼侯景之前所拋出的誘餌也就變得不再香甜,甚至成為一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李泰與王思政之間的爭執,所體現出來的就是這種路線之間的矛盾,一者對于河南局面已經失去了耐心,並且不想再繼續進行時間和精力的投入,一者卻仍貪圖侯景給畫下的大餅,希望能夠繼續接收侯景所讓出的勢力範圍。

但侯景之前不為所動,因為這本身就是西朝內部糾紛,而且王思政已經將他所拋下的餌吞下大半,哪能說退就退?

對于李泰這個近來聲名鵲起的西朝少壯,侯景自然是知道的,哪怕是不認識,在听兩人一番爭吵之後也已知曉其身份。

雖然其人近來戰功赫赫,侯景卻並不覺得其人有質疑和對抗王思政的資格,故而只將兩人爭執當作做戲,並不怎麼放在心上。

可當李泰矛頭直指王思政貪功冒進,並且指出可有另一種應對方案的時候,侯景是真的有點慌了,不只是因為害怕李泰所指出的那種情況,更是因為眼前這小子在西朝的話語權似乎是大的超乎他的想象。換言之,這小子說要干自己可能真的有能力干過來!

對于侯景而言,他眼下就等于是站在了刀尖槍刃上,只有努力維持各個方面的平衡才能存活,任何一點微小的變量都有可能將這一平衡打破,故而需要小心翼翼的維持。

若在平時,侯景自然不會將區區一個後生晚輩的威脅放在眼中,也樂得給予對方最為殘酷和深刻的打擊,可是如今他所處形勢危若累卵,自然不願再盲目樹敵。

李泰這會兒是深感目中無人的快樂,當他肆無忌憚起來,哪怕是侯景這混世魔王也不敢隨便對自己吹胡子瞪眼。

當他听到侯景問話的時候,登時便將眼皮一翻,一副深受羞辱的模樣憤慨道︰「侯某竟不知我是誰人?哼,怪不得勢孤力窮、難能自保!天下大勢譬如奔流,浩浩湯湯、人莫能阻。你等鎮人誠然桀驁一時,但今仇怨內結、不能相容,自給天下英雄出頭之地!你不知我,但我足下的尸骨卻多你的同類故交!」

侯景听到這話後便也冷笑起來,視線上下打量著李泰︰「李伯山的名號,我確有聞。本以為應該是一位教養得體的名門君子,卻不想小小年紀便目中無人、驕狂可厭,不只羞辱門風,也連累你丈人獨孤如願識人之能為群眾所笑!」

李泰聞言後也不羞惱,只是又大笑道︰「我歲當少壯,志在立功,余年修德未遲。侯某人虛名早著,運蹇途窮之際卻仍食言而肥、虧敗德行,這才是真正的人間笑料!

太原公受你欺詐蒙蔽,我卻不會。河南本非我功業之地,無利可圖,心智自明。三日之內,若不交出長社城,我必來邀戰。先叛于東,再惡于西,一旦開戰,天下自知侯景全無信義,而你所部群眾必也知你無意于北、實望于南,勢力崩潰必也不遠!」

「哼,一派妖言!」

侯景听到這話後,臉上表情雖無明顯的變化,但望向李泰的視線卻更顯冷厲,繼而轉頭望向王思政並怒聲道︰「我本以為王使君識得大體,可以相共大計,所以今日才撥冗應約。但相見以來,王使君無一言事聲辭致我,唯此小兒諸多狂言,謗傷人情。王使君若是不能制之,我為制之,勿留此子妨害大計!」

說話間,他更將手用力一揮,便要著員入前將李泰擒拿下來,看得出的確是急了。

無論是否假戲真做,王思政當然都不能容忍侯景在自己面前將李泰捉走,見狀後便站起身來,入前幾步攔在了侯景與李泰之間,望著侯景沉聲道︰「今日相見未能莊重議事,的確是我處事不夠周全,有累上谷公徒勞來見,實在慚愧。

但這李伯山乃是受宇文丞相派遣率眾來援之大軍督將,我的確不能制之,也請上谷公高抬貴手,切勿妄傷兩方和氣……」

兩人說話間,李泰的隨從們也早已經持刀走進了帳幕之內,將自家郎主團團保護在其中,對于這樣的場面應付起來不能說熟能生巧、但內心也已經是毫無波瀾。

听到王思政的回答,侯景頓時便有些氣急敗壞的頓足怒聲道︰「是我在妄傷兩方和氣?分明是這豎子恃強欲來攻我,老子忍氣吞聲……」

侯景真是感覺有些委屈,從他們見面以來,他不說委曲求全,也是頗有忍讓,換了其他時候,就李泰這種驕狂無禮的年輕人,他早不知收拾多少次了。

隨著彼此交談下來,他也發現李泰不只是單純的驕狂,關鍵是對他的底牌和處境也都了解得很,所以態度才如此強硬。

這小子不像王思政,對河南的地盤和勢力是真的不感興趣,所以懶得跟自己虛與委蛇,甚至巴不得雙方趕緊打起來,從而給自己再添一輝煌戰功、彪悍事跡。

侯景這會兒才明白什麼叫做亂拳打死老師傅,他對諸方反應盤算諸多,卻沒想到西朝會派這麼一個愣頭青過來。也不能說是愣頭青,畢竟人家是把他的底線踩的死死的,就是篤定他不敢在此際貿然與西朝開戰。

「我本無意交惡西朝,之前遞交降表足見誠意,宇文丞相肯作包容讓我感恩不已、欲為效力。但今卻遭遇強徒攻訐排擠,使我不能自安,雖然不欲河南百姓生靈涂炭,但也絕不會生受如此羞辱。若此戰果真無可避免,我亦絕不退讓!只不過……」

沉默了好一會兒之後,侯景眸中狠色流轉,沉聲說道︰「三天時間太短了,我部屬不能盡數撤離,須得五日!而且,你等不得明言逼我出走,只能相告群眾我欲出巡別境而相邀代鎮!」

李泰听侯景說的那麼狠惡,還以為這家伙果然頑強、看來是威脅不了,結果卻沒想到他話鋒一轉。他對此自然沒有什麼明確的要求,于是便轉頭望向王思政。

王思政听到侯景願意撤離長社,眉頭才舒展開來,略作沉吟後便點頭說道︰「我軍本就應邀來援,代鎮長社也是理所當然。只不過為保此邊民生少受兵事傷害,請上谷公不要挾民出走!」

長社周邊無險可守,唯一可稱的戰爭潛力就是周邊士民。侯景听到王思政這一要求,皺眉沉吟片刻,又瞥了兩眼站在一邊的李泰,這才緩緩點頭答應下來。

雙方約定城池交接的時間和步驟之後,這一場會面便結束了,侯景自引所部歸城,而王思政和李泰一行也快馬加鞭的往陽翟方向趕。

「若是此番侯景不受脅迫,伯山你是否真的敢兵逼長社?」

歸途中,王思政回想李泰之前那剛強蠻橫的模樣,忍不住微笑詢問道。

李泰听到這話後卻搖了搖頭,實話實說道︰「長社得失與否,不在末將計議之內。末將奉命南來,只是確保河南情勢不要蔓延滋擾河橋戰事。侯景若仍據城不去,末將唯固守洛南關隘,並為太原公助威。」

公事上,李泰固然沒有要與王思政共進退的義務,而在私交上,唯一可稱就是那頭把李泰硌的生疼的瘦驢。所以在公在私,他都不會與王思政捆綁太深。侯景剛才真要強硬到底,那他就得自罰三杯了。

王思政听到這一回答,不免有些啞口無言,沉默了一會兒後才說道︰「先前臨事所需,言辭有激,伯山你不要介意。」

「豈敢豈敢,末將也有失態之處,言不由衷,請太原公見諒。」

李泰听到這話後,便也連忙抱拳回答道。

王思政听到這仍然有些言不由衷的話語,忍不住便翻個白眼,但或許是因為李泰剛剛幫他拿到了長社城的緣故,心情倒還不錯,于是便又對李泰說道︰「伯山少年果敢,行事率性,實在是讓人羨慕。但今河洛確非寄身謀功的良處,未能留參後續戰事,于你未必是遺憾。

若是不喜拘束于關西,其實荊襄也可稱得上是少年英雄建事之所。你丈人河內公舊也曾經于彼處多積人脈事跡,你若能因循此情而統合荊襄情勢,那也是一大創建啊!」

李泰听到這話後,眸光也不由得一亮,他的確是有點迷茫接下來該去哪里搞事情,王思政倒是給他提供了一個好思路。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