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幫大晉使者听得滿頭大汗。
韓大人,你這話說的。
以和為貴?
決定權也不在我大晉手里啊!
接下來。
楊辰和司馬飛燕居然在討論政務的明德殿里舉行了盛大的宴會。
參與者除了軍中營、團級以上的將官,還有大批文官,甚至邀請了兩支使者團隊。
宴會上各種山珍海味就不說了。
喝的酒居然是從石國、吐火羅王宮里搜刮的窖藏葡萄酒。
每一壇的年份,都不低于二十年,何等珍惜?
每一桌的主菜竟然是一大盆雪白濃香的肉湯,令人讒言欲滴。
據說是修為堪比武皇境的穿山甲肉,食之足以延年益壽。
實在太奢侈了!
司馬飛燕舉杯道。
「將士們,你們辛苦了!」
「在座的,還不到遠征軍功臣的三分之一。」
「請你們代更多的功臣將士,收下本王的誠摯感謝!」
「感謝你們為我中原子民,消除了西北邊患,名震諸國。」
「來來來,滿飲此杯!」
在座的四五百軍官齊刷刷站起來,紛紛舉杯。
「為國征戰,乃我等軍人本分!」
「敬飛燕王!」
「飲勝!」
酒過三巡,大殿中的氣氛頓時熱烈起來。
大晉的禮部尚書黃教尊是個迂腐老頭,他端著杯子站起來大聲喝道。
「楊辰,楊明王,本尚書有一事相詢!」
楊辰一愣。
這老家伙,刺兒頭呀!
不過今兒是個好日子,本王不跟你這半截子入土的老家伙計較。
「哦?」
「黃尚書有何疑問?」
「盡管道來。」
黃教尊老臉上涌現出一股悲嗆之色,可他毫無畏懼。
「明廷軍力,國力遠超母國大晉!」
「不知何時?」
「爾等將馬踏江南?」
在場的所有人都驚呆了。
這老家伙讀書讀傻了吧?
明廷要盡收大晉疆土,這是早晚的事兒。
大家心知肚明就好了。
何必當堂質問呢?
你是自討沒趣啊!
楊辰嘴角微微上翹,輕笑道。
「你覺得呢?」
「是早打好?」
「還是晚打更合適?」
我擦?
一個問的直接,另一個回答得坦然。
喂喂,你們在討論的是攻伐一個大國,關系到億萬軍民的身家性命,能不能委婉些,慎重些?
黃教尊神情一滯,他萬萬沒想到,楊辰比他還直接了當,
「這……」
「這個嘛……」
楊辰呵呵笑道。
「在爾等看來,好戰必亡。」
「整天想著打來打去的王朝,殘暴不仁。」
「一門心思攻伐別國的當政者,天理不容是不是?」
「那本王就想問問,當年的大齊朝兵威舉世無雙,打下的疆土乃中原歷代王朝之最。」
「大齊朝短命麼?」
短命個屁呀?
大齊朝國祚七百多年,僅次于另一個大周朝。
當然,不是楊辰祖上建立的大周,楊家江山連三百年都沒堅持住。
楊辰指了指沉吟不語的韓中富。
「老韓雖說素有韓扣扣的名號,但他老人家可是三朝不可多得的財相,大家都得承認他的本事吧?」
「老韓,你幫著算一算哈!」
韓中富無奈地指指自己的鼻子,老夫都想找個沙堆把腦袋鑽進去。
你個臭小子,干啥非要點老夫的名?
「別呀!」
「你……別坑人!」
「老夫還想多活幾年,壽終正寢呢!」
楊辰笑著搖搖頭。
「沒那麼嚴重!」
「本王就是想讓你幫著算算賬而已!」
「此次我明軍攻滅回鶻,石國、吐火羅,擊殺敵軍過三百萬人!」
「繳獲的牛羊,兵甲,馬匹,金銀珠寶和各種糧食物資。」
「估價超過四億銀元。」
「呃,還沒包括西突厥,花刺子模兩國各三千萬兩銀子的賠款,已經給的差不多了。」
「天竺,波斯、東羅馬有賴賬的意思,沒事。」
「早晚本王會打得他們吐出更多的財富來。」
「相反的,我軍先後動用了十個集團軍,約二百萬精銳,四百多萬匹戰馬,歷時三個月,消耗不超過七千萬銀元。」
「不說永久消除西北邊患,幾百年總是安全的。」
「老韓,你算算,這仗打得值不值?」
韓中富瞪大了雙眼。
「你……你們搶了這麼多?」
在場的人都差點噴飯。
雖說楊辰爆出的天文數字實在駭人,但韓扣扣你能不能別用「搶」字?
即便差不多,咱們能委婉點不?
楊辰居然點頭了。
「滅國大勝,予取予求,戰勝國就能大賺一筆。」
「當年滅遼,總收入也不下兩億銀元。」
「本王的意思很簡單。」
「我明廷即便不攻大晉,有這麼多財富加持。」
「再過五年十年,江北人的日子就是天。」
「而你們大晉,老百姓會甘心麼?他們不會跑麼?」
「這仗,打不打,其實效果都一樣。」
黃教尊一跌坐在椅子上。
他看到韓中富在點頭,很多人都在點頭。
明廷確實不需要馬踏江南。
他們玩兒的是不戰而屈人之兵。
戰爭藝術的最高境界!
這三、四年來,跑到江北的百姓實在太多了。
山東路,河南路,兩淮,甚至四川,荊湖北路,據說有的地方,十幾里內都听不到雞鳴狗吠。
除了大晉的京畿之地,還相對繁華,其他地方,簡直不能看!
再過五年,十年,大晉人都要跑光了。
偏偏,朝廷還不敢阻攔!
而明廷新得的河套路、河西路,新疆路、北海路,加上廣袤的蒙古草原和遼東。
空余的地盤兒多不勝數,即便全部大晉人北遷,也根本填不滿。
這麼搞下去,一個國家,就守著京畿之地的百十萬人,那還有個屁用啊?
其他地方,留著長草麼?
一個國家,百姓才是根本。
人跑光了,田地荒蕪了,哪來的糧稅養軍?養官吏?
呃!
搞不好,當兵的、當官的都得跟著跑路。
封丘朝廷還怎麼維持?
不說皇帝會不會絕望的抹脖子。
但凡想有點作為的臣子,都會羞憤得自掛東南枝了。
到時候,明廷只需要派人接收就好。
大晉就像熟透的果子,隨意采擷而已。
哪里還用得著派兵攻打?
恐怕那時候,楊辰該想著怎麼勸老百姓回流吧?
沒事!
他們有錢!
免稅幾年,一家分個幾十畝田地,提供耕牛種子。
事情反而簡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