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四節 金曉宇

一艘雙桅快帆船正沿著海岸線往高雄駛來,這是隸屬于海軍一條「偵察艦」。和「海天」同型,因此得名「海圻」。

「海圻」號作為海軍的雙桅偵察艦,盡管噸位和火力都不出眾,但是因為吃水淺,速度快,使用靈活,經常被作為交通船使用。

它此刻出現在高雄外海,並無多少特殊之處。

遠處,冒出了一股白色的煙霧,接著是隱隱約約的炮聲。

「誰在放炮?」站在艉樓甲板上的金曉宇吃驚地說道。

「沒事,是荷蘭人在鳴炮致意。」艦長無所謂的說道,同時下令,「鳴炮還禮!」

「海圻」號的艦長是個西班牙人,大名莫來諾•蘇來曼。是元老院在1632年打劫馬尼拉蓋倫中俘獲的聖瑞蒙多(SAN RAIMUNDO)號上的二副。被俘之後沒多久,他改為元老院效勞,在大波航運服務了一個時期之後,作為經驗豐富的航海者加入了海軍。

他的航海技術出色,又有豐富的帆纜海船的航海經驗,加入海軍之後一直指揮帆船,一年前被正式任命為新建的「海圻」號偵察艦的艦長。

「海圻」號雖說「偵察艦」,實際擔負的多是「快速運輸」的工作。它服役之後,頻繁的往來于海軍的各個基地之間,也經常出現在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周圍。負責運送人員和重要物資。

今天它的任務便是運送一位女元老和十幾名歸化民干部前往高雄。莫來諾•蘇來曼執行的運送要人的任務很多次了,但是負責運送一位元老,還是女性是頭一回,因此一路上極其殷勤。搞得金曉宇很是尷尬。

「海圻」號掠過大員港的外海。金曉宇拿起望遠鏡,眼前是橫亙著一連串的沙洲。看得出,原先這些沙洲都是獨立的,不過現在它們幾乎連接成一片,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波堤。

「這就是所謂的大員島了嗎?」金曉宇問道。

「是的,這里就是了。」莫來諾點頭,「據說是七座沙洲島。連城一片了。進去就是台江。也叫大員灣。」

金曉宇知道,大員灣在清代就已經淤積消失了,她去台灣旅游的時候,更是一點痕跡都不剩。如果不是有赤嵌城的遺址,大概在哪里都無法想象。

此刻,從望遠鏡里可以看到這座長長的沙洲之島椰林茂密,郁郁蔥蔥,島上還有成片的園地,似乎開墾了作種植園。海風吹過,椰林沙灘,風景秀美。

荷蘭人修築的城堡和炮台便分布在這座狹長的島嶼上。荷蘭人在東北亞的最大投資︰熱蘭遮城堡此時已經完工。它和歷史上的規格一模一樣︰堡高三層,主堡共築有四座凸角堡,四座半月堡。這樣規模宏偉的歐洲式稜堡可以說在東北亞地區絕無僅有。

熱蘭遮堡城外的居民區也就是大員城,現在也算是初具規模。不過比起歷史上的規模要小的多,因為原本聚集居住在這里的華人現在大多居住在高雄市區。

金曉宇雖然對歷史地理類的東西不太感興趣,但是既然奉調到了高雄,對當地的情況也是略有所知的。知道荷蘭人不惜代價修築這座城堡是為了拱衛進入台江也就是大員灣的主航道。

但是現在高雄的出現,使得荷蘭人在大員的存在頗為尷尬。盡管高雄的魏八尺對荷蘭人「充滿善意」,甚至這座巨大城堡的相當一部分還是由高雄派出的施工隊修築的。但是高雄港在經過元老院多年的疏浚航道之後,無論是停泊能力還是避風效果都比台江要好很多。

台江是個瀉湖內港,水深足以容納VOC在遠東的各種船只停泊,但是進入台江的航道卻受到嚴重海沙淤積影響。荷蘭人剛剛發現此處的時候,可以進入台江的航道有十多處,但是到1635年前後,只有兩條航道才有通航價值了。其中之一便是大員島與北線尾島之間的主航道。

即使是這條主航道,在朔望大潮的時候也只有吃水深度三米左右的中小型船只可以航行通過,平時就更淺了。這嚴重限制了船只的通航能力。至于鹿耳門水道,通航能力更弱,幾乎不值一提了。

最要命的是,大員港看似處于四面環繞的瀉湖中,但是防風暴條件很差,只能避東北方,不能避西南風--偏偏台風大多是從西南面吹來得。很多時候船只不得不前往澎湖群島避風。

因為如此糟糕的停泊條件,使得前往日本的大型貿易船在過去一直是停泊在大員港外的錨地,熱蘭遮城堡建成之後,它們就停泊在面向台灣海峽的城堡水門外,這樣便于裝卸貨物。

但是金曉宇到來的時候,城堡水門外卻沒有VOC的大型船只停泊。現在VOC的大型貿易船只大多直接航向高雄。那里有更好的避風條件和碼頭。澳洲人的貨棧也有著充足的商品提供貿易。熱蘭遮城堡現在更多的只是體現VOC在台灣的存在了。

「海圻」號駛過熱蘭遮城堡,不久便看到旗津半島上的燈塔。這座燈塔現在已經是高雄港的標志了。

觀察哨忽然大聲報告道︰「港務詢問是否需要引水和拖輪……」

「回答︰不用。」西班牙人說道。

進入高雄港的航道雖無水深不夠的文同,但是旗津半島與台灣本島之間的海峽寬度僅有六十米,更為麻煩的是水下有一道移動的沙洲,受風暴潮的影響會時刻移動。這對經常需要出入港口的海軍大型艦船來說是很大的威脅。因此海軍高雄基地在這里派駐有兩艘621改裝的挖斗式蒸汽動力的疏浚船,隨時對航道進行疏浚。同時還派駐了一艘621蒸汽拖輪,用來幫助大型帆船安全的航過旗津海峽。

果然,一艘621型蒸汽拖輪正在他們的左舷緩緩的航行,噴吐著黑煙。西班牙人大聲的發出口令,開始調整帆纜。

金曉宇感到船只的速度開始慢了下來,莫來諾拿起望遠鏡,不斷的發出操舵口令。船只開始往海峽的入口駛去。

對于一艘海船來說,六十米寬度航道已經是非常的狹窄了,對于自身沒有動力,主要依靠風力推進的帆船來說,要在如此狹窄的航道里保持住航向不撞到岸邊的礁石上去,需要很高的操船技巧。安全起見,在沒有拖輪值班之前,來到高雄的風帆船在經過這段海峽的時候大多是放下劃艇,由劃艇牽引通過。

海峽的北面的哨船頭和南面的旗後山上各設有炮台,監視著整個海峽。

通過海峽,便是旗長長的高雄內海了,這其實亦是個瀉湖,大多數地方的深度有限。所以海軍高雄分遣隊的戰艦和往來的這里的大型商船大多停泊在旗津半島對面的哨船頭錨地--這是整個瀉湖里最深的地方。「海圻」的吃水深度不大,無需停泊在這里,它往內部繼續航行。

站在甲板上,一個個堡壘式的小型村落散落在瀉湖兩岸的海岸線上,村落周圍是零星的農田和種植園。光著 梁,戴著斗笠的皮膚黝黑的農民們正在新開墾的農田上勞作,一片熱帶的田園風光。

金曉宇看著這里的美景,心中感慨萬千。在舊時空,她曾經在高雄讀過幾年書,獲得過碩士學位。幾年的留學生涯使得她對這里十分熟悉。特別是旗津半島,在舊時空是高雄科技大學的校區,她曾經多次來過這里參加講座,觀看展覽和演出。然而此時此刻,即使是地形地貌也無法和她記憶中的高雄聯系起來。放眼望去,許多地方還是原始的林莽荒原。

「海圻」號在客船碼頭上靠岸停泊。這里已經停泊了一艘更大噸位的H800。棧橋旁,停滿了四輪板車--因為高雄並不適合養馬,板車都是用人力拖拽的。裝運社的工人們在草棚下乘涼,

看到有這麼多板車金曉宇就知道,這是新來得移民準備登岸了。元老院發動大陸攻略之後,來自兩廣的移民陡然增加。

金曉宇帶著學生們下了船,幾天的航行讓他們一個個暈頭轉向,踩在碼頭的地面上一個個都站不穩了。

碼頭上來迎接的是項天鷹的秘書荊楚,還有一位是高雄市政府的辦事員。因為金曉宇是一位元老,出于尊重的考慮,魏八尺自己不到場也還是派個人來歡迎一下。

因為這次教育口派來得人不少,市政府專門派了兩輛馬車來迎接︰一輛輕便雙輪馬車是給金曉宇準備的,還有一輛是四輪貨運馬車。

師範生們裝好行李,爬上了貨運馬車,師範生們看著眼前的亞熱帶風光,一個個興奮又好奇。馬車一起動,年青人便唱起歌來。

金曉宇和來迎接的辦事員客套幾句,表示自己先要去學校「報到」,隔日再來「拜訪」。辦事員也例行公事的表示了「歡迎」,並且代表高雄市政府和魏八尺個人贈送了禮物。

金曉宇和荊楚一起登上了雙輪馬車,一行人往高雄國民學校進發而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