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0139章 殿試問政

他們不僅是對敵人手段殘忍,就算是對自己的手下那也是非常嚴酷的,還會用各種酷刑來逼迫百姓。

酷吏對朝廷的危害也是極大的,比如漢帝當年就是任用酷吏,最後導致了巫蠱之亂。

這種酷吏朝廷也是非常短缺的,到現在還沒有見到是誰呢!

還是需要好好挖掘挖掘的啊!

第四種就是庸官了。

這種奸臣的危害倒是沒有前面三種的危害大,但庸官往往會懈怠公務,簡單點來說就是在其位不謀其政。

說的再直白點,那就是佔著茅坑不拉屎的那種!

庸官完全是屬于看起來危害不大,但如果數量多了就會危害很大的那種。

這就是方景總結出來的四中奸臣。

在經歷了幾次國運暴漲之後,方景突然意識到了一個問題。

自己一個人和整個大契朝廷的忠臣來對抗,那是絕對不行的!

朕必須要打造出來一個奸佞集團才行!

只有自己有了勢力才能和朝堂上的這些忠臣斗上一斗!

為此,方景還制定了一個看起來很不錯的計劃。

首先,他要讓趙廣辛帶領的皇城司,從群臣之中尋找這四中奸臣。

然後找個理由好好的提拔提拔他們,讓他們有恃無恐,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集團,這樣才能和朝堂上的忠臣來抗衡。

另外,就是通過科舉和各種方式來為朝堂注入新鮮的血液。

用這些新來的年輕官員,來沖淡現在朝堂上的忠臣思想。

方景有些無語的望著天。

怎麼做個昏君就這麼難的?

以前看電視劇里,那些昏君過的都很是滋潤啊!

對!

這肯定不是朕的問題!

前思後想了很長時間,方景最終還是認為錯並不在自己,而是自己手下的狗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所以,想要把國運都敗壞光的話,一定要往朝堂中多摻沙子。

方景對這次科舉可是寄予厚望的,明天就要殿試了,一定要選拔出最合適的奸臣出來。

不僅僅的方景,還有無數人的眼楮都放在了這次殿試之上。

殿試的場地自然是在皇宮之中,也是皇宮中最大的宮殿。

集英殿。

也只有這里可以同時容納千人之多。

集英殿可謂是金碧輝煌,這里是專門用作科舉考試的場地,這也說明了大契朝廷對選賢舉能的重視程度。

土銘和一種貢生在太監的引領下,一同來到了集英殿中。

放進坐在龍椅之上,看著下方魚貫而入的貢生心里很是開心。

這時候他才能理解,前世的歷史課上老師說到的天下英才盡在翁中是個什麼感受。

不過!

朕現在求的可不是什麼英才!

朕求的是奸佞!

方景看著他們,就想在他們當中找到兩個賊眉鼠眼的家伙。

可惜這些貢生不知道為什麼長得都很是周正。

算了吧!

朕還是要吸取經驗的,絕對不能以貌取人。

你看,付薪翰這狗東西不也翻車了嘛!

諧音梗害死個人啊!

這些貢生都進了殿之後,他們齊齊跪拜對方景高呼萬歲萬萬歲。

然後就由文丞相羋天正來宣讀起了皇上親自擬定的考題。

《論,政!》

讀完考題,羋天正自己都吃了一驚。

陛下要問政?

科舉這種事情不是從本朝開始的了,可以說科舉來源已久。

不過大契的科舉制度也算是在歷朝歷代中規模算是很大的了。

能夠來參加殿試的,基本上都是飽讀詩書的鴻儒之才了。

像是方景出的這種問政的題目,卻是很少見的。

畢竟不管誰做皇帝,都不願意直接讓人指手畫腳吧?

一听到皇上要他們論政,所有的貢生們全都激動了起來。

沒想到,今年的殿試居然要問政!

這代表什麼?

完全可以說明,這位皇帝是個好皇帝。

他能不恥下問,親自問學子,朕做的好不好。

這要是能考出個好名次,日後一定會是千古留名的!

甚至可能成為以後大契的國策也說不定。

這對于讀書人的誘惑,無疑是巨大的。

所有的貢生們臉上都是激動之色。

就連羋天正也都開始羨慕這屆的考生了。

他當年雖然是榜眼出身,但他的殿試也只是考了一些普通的經義罷了。

這能說明什麼?

說明了當今聖上對科舉的重視程度啊!

還有,陛下是不是嫌我們政事堂做的不夠好啊?

陛下都已經這般聖明了,還要向天下學子不恥下問,這種精神讓羋天正也是很感動的。

對!

應該是我做的還不夠好,要不然陛下也不至于不恥下問了。

羋天正下定決心,日後一定要更加用心的對待朝政上的事情。

也就是方景不會讀心術,他要是知道羋天正現在是這樣一個想法,恐怕鼻子都會被氣歪了吧。

土銘見到了這個題目也是微微一愣。

隨後,他的心底竟涌起了一陣莫名的感動。

自己在貢試時把皇上都要罵成狗了,饒是如此皇上還讓自己來參加了殿試。

而且,殿試的題目居然是要向我們這些學子來虛心問教。

土銘瞬間產生出了一種,士,當為知己者死的豪邁。

這樣的皇帝,我土銘就算是死也要好好追隨!

他立刻拿起筆,迅速理清了思路開始打起了草稿。

然而,此時的顧布德也迅速的進入了狀態。

殿試的時間要比貢試的時間短了很多,考生們不可能再皇宮中待上一兩天來做文章的。

殿試只給了他們三個時辰的時間,規定時間內做不完就算棄權。

三個時辰後就會由當朝兩大丞相帶著翰林院和國子監的主官,來現場批改試卷。

最後只能留下十份考卷,呈給皇上御覽。

這十份考卷也就決定了科舉的前十。

而至于名次的問題,就是由皇帝欽定的了。

第一名,狀元郎。

第二名,榜眼。

第三名,探花。

這三等名次稱之為頭甲,最起碼可以授予翰林院的官職。

剩下四到十名並成為二甲,二甲可以在日後參加翰林院的復試,也是有機會進入翰林院的。

但含金量自然是沒有頭甲高了。

十名之後的便成為三甲。

三甲學子就沒有那麼走運了,若是有點好的門路還能想辦法留在燕京城謀個一官半職,若是沒有門路的話,也只能排隊等官了。

運氣好一點的,也只能外派到偏遠的州郡從縣令做起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