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四月六日。

宜︰納畜、入宅、遷徙、安葬。

忌︰嫁娶、祈福、求嗣。

被關了快十天之後,趙德昭終于再次走出了自己的府邸。

倒不是說趙大取消了對他的禁足,而是因為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

今日皇後下葬。

皇後除了有去歲駕崩的王皇後,還有早年病故的賀皇後,兩位皇後今天都要被下葬安陵。

身為賀皇後兒子的趙德昭自然是不能缺席的,所以趙大特意下令︰今天趙德昭可以出府參加下葬典禮。

趙德昭特意焚香沐浴,換上了一身素服,出門上了馬車,朝著皇城而去。

皇城門口下了馬車,通報過後,趙德昭就到了殿前廣場開始等待著,很快,趙大帶著一干兒女就走了過來。

趙德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加入了隊伍之中,身後是只有五六歲的趙德芳,再往後是自己一母同胞的兩個妹妹。

兩個小丫頭一個叫沁兒,一個叫玉兒,兩人都不過十一二歲的年紀,見到了許久未見的哥哥之後,臉上的表情都有些許的雀躍,但是礙于場合不敢上前搭話。

一眾皇族再加上諸多皇親國戚,文武百官就這麼浩浩蕩蕩的出了皇城,朝著開封城外而去。

除了趙匡胤有著天子車架之外,其他人都是步行,所以一直走了將近一個時辰,眾人才抵達了開封城外汴水旁建立起來的祭祀高台。

安陵遠在數百里外的西京鞏縣,從開封出發路途順利也要十多天的功夫,如今國事繁忙,趙匡胤自然不可能拋下事務不管去往數百里外的安陵主持下葬。

所以前段時間兩位皇後的靈柩就已經安排人送往了安陵,然後在今日下葬,開封這邊則是在汴水旁修建了祭祀的高台供眾人參拜。

高台之上,相國寺的高僧們正在念經超度,趙匡胤帶著兒女們一步步的走了上去。

登上高台之後,趙德昭看到了左右分開的兩個檀木牌位,上面分別寫了孝惠皇後趙賀氏和孝明皇後趙王氏,趙德昭和兩個妹妹走到了賀皇後的排位前跪下,趙德芳則是跪在了另一邊。

跟在後面的趙光義登台之後,看了一眼趙德昭和趙德芳的位置,感覺有些不對,隨後臉色就陰沉了不少。

但是他沒有多說什麼。

很快,吉時便到了。在相國寺高僧的主持下,祭禮開始,文武百官也都依次上台參拜兩位皇後的靈位。

一連串的行禮、跪拜、答禮下來就是半個時辰過去了。

正式的見禮之後,作為皇後親族的皇親國戚們開始行私禮,並且還留在了幾位皇子公主身邊好言勸慰。

或者說,基本都是圍在了趙德芳的身邊。

在趙德芳的身邊以身為權侍衛步軍司事的王繼勛這位國舅爺為首,還有諸如王繼濤、王政忠、王全斌、劉守忠等一干軍中大將,稱得上是人多勢眾。

而趙德昭和兩個妹妹身邊只有小舅賀山,而且自己這個小舅舅只不過是個禁軍的步軍都虞侯,對面隨便一個人就能把他壓的死死的。

台下的一眾大臣們看到台上涇渭分明的兩撥人,心下都有些嘀咕。

這個二皇子比起四皇子來,差的太遠了啊,也難怪陛下不喜歡他。

等到身為禮部尚書的竇儀以老師之名勸慰了趙德芳卻沒有搭理趙德昭之後,大臣們的心思就更微妙了,不少人都在悄悄地傳遞著眼神。

趙德昭此事終于有些明白原身為什麼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多少的痕跡了。就從勢力方面而言,原身真的是落後趙德芳太多太多了,再加上一直以來對趙大的態度,以至于連這個最粗的大腿都沒有去抱,也難怪身為皇長子卻在歷史上淪為了路人一樣的角色。

不過趙德昭對此卻沒有太多的羨慕,要知道歷史上最後的贏家可是趙二,趙德芳就算是有這麼多的資源和勢力最後還不是連浪花都沒撲騰出來就被趙二給按下去了。

說趙二趙二就來了,還真是不經念叨。

趙光義走到了趙德昭身邊,行了一禮之後低頭悄悄對趙德昭說道︰

「二叔我剛才去問了韓重,他說這件事是手底人下安排的,他不清楚。現在事已至此了也不好再做更改,不然鬧起來大哥臉上不好看,所以大佷子你就先委屈一下吧。」

趙德昭有些懵,委屈什麼?發生什麼事了嗎?

趙光義很快就自顧自地說著,解釋了趙德昭的疑惑。

「大哥之前專門交代過了,兩位皇後的靈位齊平,他們還敢搞這種小動作,真的是越來越不把大哥放在眼里了,安陵那邊說不定他們都伸了手過去。」

趙德昭听到這話,掃視了一下高台上的格局,心下了然。

前文說過,古人以北為上位,然後又以左為尊。按道理,作為先入門的賀皇後應當在上位,後入門的王皇後位置往後。

但是或許考慮到了有些人的情緒,趙匡胤才交代了兩位皇後的靈位齊平。

但是現在的話,王皇後的牌位卻在西北方,也就是面朝大臣的左上邊,而且位格上還要高于賀皇後。

也難怪趙光義會特意跑過來勸自己,估計是怕自己在這個場合跟趙大鬧起來,到時候大家都很難堪。

趙德昭看了看對面的一種權貴,搖了搖頭對著趙光義說道︰

「我知道了,二叔你放心,我不會亂來的。」

趙光義拍了拍趙德昭的肩膀。

「那就好,你現在這個樣子,大嫂看到了也就放心了。」

說完他就走到了趙德芳那邊,只不過趙光義只是簡單的和趙德芳叮囑了兩句就下去了,和對趙德昭的態度差別很大。

就在趙德昭以為只有二叔一個人會搭理自己的時候,第二個先和他聊天的人來了。

趙德昭回想了一下,認出了眼前的人,于是開口招呼道︰

「張叔叔。」

來人名叫張永德,這也是個傳奇人物,在後周時期曾經是禁軍的最高長官,和趙匡胤的關系非常不錯,所以他和趙德昭也是認識的,關于他的故事就不展開說了。

張永德對著趙德昭說道︰

「小子,當年金嬋妹子還在世的時候,咱們就是叔佷,現在金嬋妹子不在了,咱們還是叔佷知道嗎?有空記得去你叔家里坐坐。」

趙德昭點頭道︰

「知道了,謝謝張叔叔。」

張永德隨後又去了另一邊,簡單的說了兩句便下去了。如今的張永德閑賦在家,所以他和趙德昭的親近行為也沒有引起什麼關注。

而最後一個和趙德昭打招呼的人就有些出人意料了,竟然是翰林學士陶谷。

宋朝是文風鼎盛的年代,關于宋朝初年的兩位翰林學士竇儀、陶谷的故事自然也是非常多的。

竇儀前面說過了,五子登科、金星試竇兒一直流傳了千年。

陶谷自然也是有故事流傳下去的,只不過比起竇儀來說,陶谷的故事就不那麼好听了。

關于陶谷的話,趙德昭知道兩件事︰

第一也是一則典故︰依樣畫陶葫,也作照葫蘆畫瓢。

這個陶說的便是陶谷,因為身為翰林學士的主要工作內容之一便是為皇帝擬旨,其中內容大多都是有定制的,只需要修改幾個字就行了,于是便有人嘲笑陶谷文采不行,只會照貓畫虎,後來也用來自嘲。

趙德昭就覺得這個名頭只掛在陶谷身上有些冤枉了,同為翰林學士的竇儀就不沾這個邊,說的兩個人工作內容好像不一樣似的。

竇儀、陶谷兩個人名聲典故的區別清楚的告訴了我們一個會運營的爹有多麼重要。

而關于陶谷的另一件事,則是陶谷名聲不如竇儀的主要原因。

趙匡胤當年陳橋兵變黃袍加身,要登基的時候發現禪位詔書還沒有寫,正準備讓人去寫的時候,陶谷掏出了一份登基詔書,趙匡胤就表示自己看不起陶谷這樣見風使舵的人。

然後就用了陶谷的那份詔書。

再然後,口頭上說著看不起陶谷的趙匡胤把陶谷從吏部侍郎直接提拔成了禮部尚書兼任翰林學士。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要麼陶谷這個人是趙大早就安排好的內應,提前寫好了禪位詔書在恰當的時候拿出來,然後趙大配合的罵上一句就用上了。

要麼就是陶谷這個家伙聰明、果斷而且下手極快,風頭稍有變動他就能迅速的判斷出局勢,接著找到最有利的位置站隊。

不管是哪一種,在趙德昭看來,這個陶谷都比竇儀要厲害得多。

話說回來,看到在自己身前參拜的陶谷,趙德昭還是還了一禮。

陶谷伸手虛扶,口中說道︰

「二皇子殿下節哀順變,說起來本官也是殿下的老師。奈何凡事皆有先來後到之說,故而不曾與二皇子殿下往來。今後二皇子殿下若是學問上有什麼不懂的,倒是可以來我的府上請教。」

趙德昭听到這話口中說道︰

「謝過陶學士。」

然而趙德昭心中卻在吐槽著︰剛送走一個大爺,你又要來做我大爺,你們一個個的有癮是吧?怎麼都喜歡惦記我這幾頭驢呢?

陶谷說完便走到了另一邊去了。

忙忙碌碌,一個上午就這麼過去了,一群人就這麼連飯都沒得吃,繼續站著。

按規矩祭祀儀式要舉行三天三夜。

當然肯定不是在這里待三天三夜,等到下午的時候,一行人就要端著牌位回到城里,將兩位皇後的排位送入建好的廟宇里面供奉,然後讓法師完成剩下的工作就行。

于是下午的時候,一行人又浩浩蕩蕩的回到了城里,最後由趙德昭和趙德芳兩位皇子端著各自母親的牌位,一路送進了新修建的別廟里。

按照禮制,皇後的牌位應當是要送進太廟供養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趙匡胤卻沒有讓兩位皇後的牌位進太廟,而是另外興建了一個廟宇起來。

這次趙德昭留了個心眼,看了一下兩個排位的擺放。

果然,王皇後的靈位依舊是在左上的位置,比賀皇後高出一個位格。

看著對面趙德芳身後的一大群勛貴武將,趙德昭心里升起了一個有些大不敬的想法︰

這幫人就不知道自古對波左邊輸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