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74章 日月山河***處埋忠骨!

這殿中不論是文臣還是武將,都是對四川地理及行政劃分有相當了解的,因此稍看了幾眼,便都忍不住贊嘆起來。

「好圖,真是好圖啊。」

「這般精細的地圖,往日怕是只有在京城存放軍機密文之處才能看到吧。」

「有了這幅圖,我們才算真正知道四川是什麼樣子啊。」

「•••」

因為人不多,所以各人輕聲贊嘆了一兩句就停了下來。

朱媺娖問︰「哪位卿家願意先講?」

有了圖,眾人更加積極,頓時就由好幾個想要出列,結果卻被龍文光搶了先。

龍文光道︰「臣在四川任職多年,如今又是巡撫,便來拋磚引玉吧。」

其余幾個本想出來的人听了暗自月復誹︰你都巡撫了還拋磚引玉?

龍文光卻是自顧地走到大地圖近前,頓覺這幅地圖給他的觀感更爽了。

男人嘛,哪個不愛對著地圖指點江山呢?

尤其是這種精美的大地圖。

略一沉吟,龍文光目光便落到了地圖東北部,道︰「臣此前為川北參政,便說說這川北幾地吧。

西北角的松番衛,地廣而險,並無州縣,多為藏族、羌族等土司。

而今鎮守松番衛的是副將(副總兵)朱化龍。

此人湖南籍,自天啟年間便多次參與鎮壓各地土司的戰爭,累功至副總兵,實是一員能征善戰的宿將。

七月時,臣剛到成都就曾傳信讓此人帶兵來援,也不知是信使路上出了事,還是有別的原因,至今都沒有消息。」

在龍文光說起朱化龍時,另一邊郝光明也迅速搜索到了朱化龍的史料,將內容念出來,給朱媺娖作參考。

「朱化龍,字慶雲,湖南辰溪人。

天啟年隨王三善平定水西土司安邦彥叛亂,任隊長,累功升為湖南沅州守備。

又平五苗叛亂,升任都司。

隨秦良玉戰老回回馬守應,有功,升黃嶺參將。

之後左遷海防中協副總兵,平定長山島海盜,擢升都督僉事。

因母年老,求辭職歸鄉。調中軍偏撫(副將),在衡州平定陳朝明叛亂。

後得陳新甲推薦,加左都督餃,為副將鎮守松番衛。

歷史上,他將在今年收復茂州、龍安府、威州,擊敗孫可望。

後來清國肅親王豪格入蜀,遣人招降,朱化龍不應。

永歷帝即位,封其為寧西侯。

後朱化龍二攻龍安府,為清國漢將李國英所敗。

永歷二年,吳三桂攻略川蜀,以高官厚祿招降納叛,朱化龍為其義子陳佳盛出賣,城破被擒,不屈而死。」

給朱媺娖念完朱化龍的資料,郝光明又不禁感嘆,泱泱大明,一兩億人口,無論文武,真不缺乏人才,只可惜大明朝廷能挑選出來並用好的太少了。

朱媺娖倒沒想太多,只覺得這朱化龍能戰又忠孝,當真是一員良將。

然後她便出聲問︰「龍巡撫覺得監國府在松番衛這邊該如何安排呢?」

「這,」龍文光聞言略一沉吟,便道︰「松番衛乃羈縻衛所,唯有善戰者方可鎮壓諸土司,不如就讓朱化龍繼續擔任松番衛副將。」

朱媺娖听了微微點頭,卻道︰「那便傳旨告知朱化龍本宮任監國之事,並授其為松番衛戍軍總兵官,整編松番衛所兵為衛戍軍。如何?」

龍文光立即贊道︰「監國英明。」

李岩、劉鱗長等人也紛紛點頭,覺得這般安排可以。

這道旨意充分表示了監國府對朱化龍的信重,只要朱化龍不是太過抗拒公主監國之事,接受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當然,升官、給任務都是小手段,成都一戰的勝利,及監國府掌控的二三十萬大軍,才是保證各地臣服的根本。

「龍安府呢?」朱媺娖又問,「而今主官主將都是什麼人?」

地圖上,龍安府夾在松番衛與保寧府之間,南與成都府相鄰,並不算大,位置卻也頗為重要。

龍文光道︰「龍安府如今應是以知府詹天顏為首,此外,听聞鎮羌參將趙榮貴在忠州之戰敗後退去了龍安府。」

「那龍巡撫對這兩人可有了解?」

龍文光道︰「了解不多,臣只是那詹天顏乃是恩例拔貢出身,崇禎十年時才補了四川石泉知縣的缺,極善內政,崇禎十三年被擢升為龍安知府。

至于趙榮貴,乃陝西人,似乎是樊一蘅的道標將領出身。

其人倒也頗為善戰,可惜忠州之戰時兵少將寡,終為賊軍所敗。」

龍文光不知道詹天顏、趙榮貴的底細,郝光明這邊卻是查了出來。

「詹天顏,字僯伍,福建人。

泰昌元年童子試本縣桉首。

之後屢試不中,直至崇禎元年以恩例拔貢舉。

待崇禎十年,才補四川石泉知縣缺。

當時李自成才入川肆虐過,攻陷四川縣城三十八座,石泉縣正是其一。

詹天顏到任時,縣城為一片瓦礫廢墟,流民遍地。

他就召集鄉里的小吏、商人研究如何恢復民生。

然後便借貸為本,招募流民,發展生產,解百姓困苦,不僅很快讓石泉縣百姓安定下來,就連臨縣百姓也聞風來定居。

當年他便以政績卓異,擢為慶陽府同知。

但當時張獻忠、羅汝才余部肆虐川北,阻礙了道路。

巡按陳良謨就上疏奏請改任詹天顏為龍安同知。

沒多久,恰好龍安知府因貪腐被罷官,詹天顏就以同知身份署理龍安府,不久轉正。

崇禎十三年,張獻忠攻陷劍州,本要攻打龍安,因听說詹天顏是個清廉好官,就沒進入龍安。

在歷史上,不論是張獻忠佔據四川時期,還是清軍攻略川蜀時期,詹天顏都不曾投降,而是一直川西北一帶堅守。

這時候他又展現了過人的軍事才能,先是招募土兵對抗張獻忠,後又設計大敗清軍漢將李國英,並以一隅之地頑抗清軍七年之久。

等到後來吳三桂攻略川蜀時,先是以高官厚祿招降詹天顏,被詹天顏痛罵拒絕。

後來,詹天顏下場也是如朱化龍一般,被其部將出賣,被綁到了吳三桂軍中。

見到吳三桂,他大罵吳三桂反咬同族,豺狼都不如。

吳三桂部下氣得大聲威脅,詹天顏橫眉怒罵,便被吳三桂部下亂刀砍死。」

終于念完詹天顏的資料,郝光明一頓後卻忍不住感嘆,「歷史上,你父皇死時大罵大明皆是亡國之臣,卻不知,這日月山河,處處皆埋有忠骨啊。」

朱媺娖听到這里,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覺得莫名悲傷。

然後長長嘆息一聲,道︰「傳本宮旨意,擢詹天顏為川西參政(從三品),兼任龍安知府。」

承運殿眾人見朱媺娖听龍文光說完好一會兒不說話,然後突然就嘆息一聲,開口便給詹天顏升官,都不禁愣住。

倒是李岩、紅娘子經驗比較豐富,很快反應過來,猜到八成是郝光明在另一邊說了這詹天顏的後世資料。

而詹天顏又是個有能力且忠于大明的人,所以朱媺娖才有這般反應。

雖然現如今監國府旨意皆出于朱媺娖,不像正式朝廷那樣還需要經過內閣、六科,但李岩猜到朱媺娖下旨原因後,還是應道︰「是。」

當然,這旨意也不會立馬就寫——這樣正式的會議,殿中是有文官做記錄的,可以會議後再辦理這件事。

其余人雖然或是猜到部分,或是完全不解,卻並無人提出異議。

武將就不說了,幾位文臣中,劉之渤、張繼孟都算是比較剛直的。

但兩人對詹天顏都頗為了解,且原本劉之渤在甲申國難前便準備上疏奏請轉詹天顏為按察副使、川西兵備道,負責在川西北屯田、練兵的。

如今朱媺娖直接提拔詹天顏為川西參政,倒也算是與他的想法不謀而合。

稍傾,朱媺娖又道︰「趙榮貴呢,誰能說說?」

她這話其實也是說給郝光明听的。

當即,郝光明就在另一邊將趙榮貴的資料說了。

如龍文光所言,趙榮貴是樊一蘅為陝西兵備道時的標營將領。

增擊敗姚天動、黃龍起義軍,還曾大敗過李自成。

忠州之戰時,趙榮貴之所以敗于孫可望,除了兵少外,還因為缺少箭失這一重要軍備。

只是相較于朱化龍、詹天顏,趙榮貴後來的履歷就不那麼光彩了。

他在隆武元年,也即是明年,得知南京弘光朝廷被清軍滅掉後,就投了清,還領軍在茂州擊敗了朱化龍,逼得朱化龍不得不退回松番衛。

但是,後來趙榮貴的恩主樊一蘅被南明朝廷任命為川陝總督,其結拜兄弟楊展、曹勛也紛紛也都堅持為明將,于是他就被樊一蘅招降,復歸南明。

當時已是永歷元年,正是吳三桂剛入川經略時,趙榮貴靠著反清的突然性,大敗吳三桂,將其趕到了漢中,平定全川。

可惜清軍終究實力強勁,而南明兵力又難以統合,多有內亂。

永歷二年,吳三桂便卷土重來,在川北連敗趙榮貴。

隨後吳三桂就瘋狗一般追殺趙榮貴,從保寧追到龍安,又追入陝西隴南,逼得趙榮貴又逃回保寧,最終在劍州的荒山野嶺力戰而死。

而在承運殿中,與趙榮貴結拜了的楊展並沒有說話,倒是劉鱗長開了口。

他道︰「臣曾為川東參政,對趙榮貴有所了解。此人倒也算是善戰,忠州時他的兵基本打沒了,退到龍安應是準備練兵。

而今成都衛戍軍既然多出兩鎮,不如命趙榮貴到成都來覲見監國。

若他肯來,便可讓他領一營兵馬回龍安,繼續擔任鎮羌參將。

如此便可免得他在龍安練兵,勞民傷財。」

從郝光明那里得知了趙榮貴的資料,朱媺娖覺得這人還是能用的,便點頭道︰「此事便按照劉協理說的辦吧。」

「是。」

朱媺娖隨即道︰「保寧的情況就不用說了,夔州的情況誰來講一講?」

「臣此前為川北參政,對夔州的事倒是知道一些。」

眾人聞言看向左首,卻是龍文光又站了出來。

------題外話------

這里要說下,這一章三千多字,其中三個歷史人物的資料就佔了一千多字,作者君也知道不太好,但絕不是故意水。

只是想讓諸位和作者君一樣喜歡明末歷史的朋友知道,明末的忠臣良將不止有盧象升、孫傳庭、閻應元等大名鼎鼎的幾位,其他如陳君寵、詹天顏、朱化龍這些同樣忠義有能力的人也值得我們知曉。

所以,資料寫多了點,還請諸位見諒。

最後,說一下小說節奏問題。

作者本人並不喜歡看那種為了快節奏劇情粗疏了的小說,反而喜歡劇情細一些的。所以自己來寫,自然也是這樣。(比如掌握全川,怎麼個掌握法,總要寫出來,那種幾句話粗略帶過的。)

劇情節奏可能緩慢了點,但絕對是認真寫的。

當然,該快的地方我也會快,對後面劇情大綱也都是有確定想法的,所以請諸位寬容些,多一點耐心。

謝謝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