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八章四路齊發

公元243年,魏正始四年,漢建興二十一年。

曹魏大將軍曹爽上表讓已故的曹真、曹休、夏侯尚、陳群、鐘繇、張郃、徐晃、李典……龐德、典韋等二十名文武大臣陪祀太祖廟庭,以正國之風氣,追榮往昔之功。

同時曹爽表示大魏與漢賊勢不兩立,今經數年休養生息,大魏兵馬健壯,糧草充足,請討蜀賊,以恢舊土。

魏帝曹芳遂允,並詔曹爽統率征西將軍夏侯玄、征東將軍王凌、司州刺史郭淮、豫州刺史田豫、兗州刺史令狐愚,征蜀將軍司馬昭等數十名將校,糾合中軍及四方精銳十五萬人,以征討荊州。

為行出其不意之效,曹爽納夏侯玄之策,羊言攻吳,以使漢軍將士懈怠,大軍士卒向壽春集結。

大漢吳王孫權聞言,驚恐不已,絕東興堤以淹江水之地,巢湖周圍以為澤國。並遣使者向大漢求援,請求支援兵馬。

劉禪準予命南郡都督鄧芝領兵萬人增兵江夏,與陳到所部駐軍夏口,以便東顧。

一切就罷,曹爽率中軍精銳數萬人,從延津上船,走鴻溝,過官渡南下,準備兵至陳郡項縣,匯合于已經聚集在此的夏侯玄、令狐愚等人。

曹爽的進軍方向與當年袁紹從冀州南下豫州的時候所差不多,一旦入了官渡,便可順流而下抵達鴻溝。且鴻溝瀕臨洧水、汝水、穎水等河流,其北連鞏、洛,南通淮泗,交通極其便利。

而夏侯玄的聲東擊西之策,正是基于以鴻溝為中心,搭建起來的水利交通網,通過水路中原士卒便可乘船而下,直達江淮。反之亦是江淮士卒可以通過乘船,上至中原。調兵之快,令人防不勝防。

項縣,魏軍中軍大帳。

曹爽手扶佩劍,威風凜凜地走入營內,身後跟著鄧。而營帳內夏侯玄正與李勝對著輿圖,商議出兵的路線。見曹爽入帳,二人朝著曹爽行禮問好。

曹爽也不端著架子,溫和說道︰「戰事將啟,有勞泰初謀劃了。」

「不敢,大將軍奔波辛勞。」夏侯玄應道。

曹爽走到輿圖前,問道︰「爽初至此處,不深曉敵我軍情,不知如今情況如何?」

此前為不引起大的震動,夏侯玄先到達洛陽,然後以征西將軍的名義調動司、豫二州兵馬,接著又借曹爽大將軍的名義,調動揚、兗州二州的兵馬。這幾個月上的調度,大部分是夏侯玄與李勝、郭淮等人調度規劃。

夏侯玄指著輿圖上被朱紅筆標記的地點,說道︰「今算上大將軍所統率的四萬大軍,今十五萬大軍皆已按事先謀劃,布置于汝南郡期思縣、陳郡項縣及潁川許都三地。」

「豫州刺史田豫率將士四萬,屯兵期思縣,按我等布置,待軍令一發,田豫逆汝水而行至安城,西攻比陽;而郭淮統司州之兵,以為羊兵,領兵二萬,從許昌南下,南攻堵陽。」夏侯玄又深入介紹說道。

司州兵馬雖多,但郭淮考慮到蜀漢關中之敵,留下了大部兵馬,保衛弘農,防止蜀漢趁機襲擾。

「而我軍從項縣出發,逆穎水而上,至平輿一帶,西攻舞陰,將兵七萬;征東將軍王凌從壽春而行,逆淮水西進,過義陽,西攻平氏,統兵二萬。今總計十五萬大軍,兵分四路。」

荊州雖處在南陽盆地中間,但與漢中、關中盆地不同,其無大山脈阻隔,而是由斷斷續續的小山組成,中間留下了大大小小的孔道。因此要防守起來,比漢中盆地更為困難。這也是為什麼歷朝歷代以來,首都少有定在南陽的緣故。

在荊州與曹魏的出入通道上,從上往下分別是堵陽、舞陰、比陽、平氏,其中堵陽把守的是方城夏道,乃洛陽直接南下的大道;舞陰(今泌陽羊冊鎮)把守的中陰山道,乃汝南西進的大道;比(泌)陽固守泌水水道,此水道可直通新野;平氏固守桐柏山道,此地乃淮水水道源頭。

可以說是這四城是荊州抵御曹魏進攻的核心之城,但凡其中一城被破,整個荊州都會陷入危境之中,其余三城基本會不攻自破。當初曹操征討張繡數次不克,但卻並未讓出堵陽、舞陰二城,其中李通便堅守舞陰城,接應了宛城兵敗的曹操。

說著,夏侯玄意氣風發,朝著曹爽拱手,說道︰「大將軍,賊將王平兵不過三萬,我軍兵十五萬之眾,且兵分四路而行。其若御之,必當分守諸城,此兵力空虛也。不出我等所料,王平或將退守宛城,以待援兵抵達。」

「王平一旦退守宛城,王凌、田豫二人合兵一處,抵御湘州之敵,再遣使者入東吳游說孫權,誘其出兵,令復闢舊土。而我大部長驅直入荊州,則荊州郡縣當望風披靡,獻城而降,何愁復土不成!」

曹爽听著夏侯玄的講述,心中不由豪氣頓升。在他的認知內,十五萬對三萬,這種局基本上碾壓局了。如今的情況可與當初滿寵進攻荊州的局勢不同,十萬大軍從方城夏道而入,被漢軍設下的三重防線拖住了時間。

雖然滿寵最後攻到了宛城附近,但那時候漢軍已經從湘州北上支援了,無濟于事了。如今的情況,他麾下的兵力比滿寵還多,且兵分四路,分散了漢軍堅守城池的兵力,降低了破城的難度。且還避開了由韋虎把守的堵陽城,玩了一個聲東擊西之策,趁蜀賊不備,起大兵攻之。

在這種情況之下,王平但凡腦回路正常,便會退縮堅守宛城,等待救援。自己也可以趁勢收服眾多城池,南卻湘州,北取武關,西固南鄉,吞下荊州諸城,建不世之功。

如果不退守,這還降低了自己攻略荊州的難度,四路大軍之中的任何一路大軍破城,便可長驅直入,攻略取空虛的荊州月復地。剩余的三座城池,自然也就失去了堅守的意義。

故而曹爽心中不由歡喜,沉聲說道︰「兵分四路,將十余萬之眾。而賊不過三萬,且又無備,其必喪膽。此戰若勝,謀劃之功當在泰初身上。」

「非玄一人之功,亦有李長史、鄧尚書等文武之功。」夏侯玄謙虛說道。

「皆乃知己之人,無需多禮。」曹爽揮了揮手,坐在榻上,問道︰「泰初言讓孫權出兵夾擊湘州士卒,然今降服西賊,其安敢出兵,且我軍亦有揚言南下攻其之意,故而孫權安會允諾?」

夏侯玄沉吟少許,答道︰「孫權雖降服西賊,然不過是因兵敗,有亡國之危,不得已歸附。今若有良機,以孫權性格,起兵伐賊,亦有可能。不過此次若要讓孫權起兵,還需我軍在荊州取得戰功,吳人方敢進兵湘州。」

夏侯玄對孫權的判斷頗是準確,他雖臣服大漢,但心中對大漢充滿了仇視,不過出于畏懼之情,孫權方才不敢不順。如今曹魏想要引孫權入局,還是要自己打鐵自身硬,在荊州戰場上取得勝利,告訴吳國這場仗蜀漢必敗,才能讓孫權放心入局。

畢竟吳國實在被大漢打怕了,而且大漢擁有夏口,隨時可以勒緊鎖鏈,甚至一戰滅國,在這種情況下,孫權怎麼敢輕易入局找死。要不然等大漢收拾完大魏,反手就滅了東吳。

「若按泰初之言,孫權可會趁機北上,攻略揚州,以解西賊之困?」曹爽疑惑的問道。

「斷然不會!」夏侯玄果斷的否認,說道︰「吳國之命握于西賊之手,西賊若敗,吳國有復土之機,重定天下三分之勢。然我軍若敗,于吳國何益?且吳國疲弊,安敢北犯合肥。」

「既然如此,孫權之事暫且後議。」曹爽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吩咐說道︰「三日後,命諸軍起兵伐蜀,攻略荊州。」

「諾!」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