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章霍弋論戰

劉禪正聲道︰「根據鄭度先生所推測以及吾等推演結果,陸遜若想擊敗我軍直至全殲,十有八九會按如此行事。」

趙雲、霍弋、王平等人點點頭表示贊同。

劉禪對眾人表示︰「我等此次兵雖少,但為救援夷陵東征大軍,難度不大,根據我等對陸遜出兵方略,依大家之見如何安排?休昭你先行稟告我軍目前全部軍力。」

董允應聲道︰「麋威將軍,所領六百步騎,下有虎賁軍與其麋氏部曲;馬岱將軍,所領兩百騎兵,皆為部曲;王平,率太子府三百侍衛;霍弋,所領兩百部曲;在下,所領兩百部曲;趙都督,領江州軍士二千人。全部運糧勞軍兵力共計為三千五百人,所運輸糧草器械可為東征大軍所需一月有余,詳情于書簡之中,請殿下查驗!」董允說完拱手將書簡遞上給劉禪,劉禪仔細看完,交給趙雲查閱。

劉禪邊把玩箭失邊問向眾人道︰「大家已知我軍兵力概括,我等如何安排此次戰事?」

趙雲撫須想說,劉禪擺手示意,趙雲明白劉禪其意,扶須微笑不語!

只見眾人沉思,劉禪想考究馬岱,畢竟前世史上馬岱,三國志及其它史書所記甚少,不知所能。劉禪將箭失指向馬岱澹澹道︰「伯瞻(馬岱字),說說你的想法。」

馬岱見劉禪點到自己有點不知所措,馬岱暗想「我久居西涼,不知荊楚風土,地貌相差甚多,不可輕易多言,但殿下考究我,所言必須有物。」

馬岱沉思半響拱手道︰「岱久居西涼,不敢輕言夷陵戰事,但依之前霍弋已講涿鄉為關鍵所在,我等必須固守涿鄉,並遣精銳救援陛下,救援陛下非我精騎不可也,臣在此請戰,我願率軍中騎兵,突破吳軍重圍救援陛下。」

劉禪暗思馬岱乃一沖陣 將,遣兵作戰不是他的擅長,乃是西涼騎將。劉禪頷首贊許道︰「伯瞻驍勇,我知矣,那日我必為你舉酒壯行!」說完劉禪環顧見眾人沉思。

劉禪也不著急,低聲問趙雲道︰「趙都督,前方到哪?」

趙雲低聲回道︰「樂城。」

船艙沉靜不久,霍弋拱手昂說道︰「殿下,請允許听弋一言。」

劉禪示意眾人︰「眾人且听紹先一言。請!」劉禪將箭失遞給霍弋。

霍弋手持箭失對著地圖上說︰「諸位請看,涿鄉不論如何必守,此處一失,四十余座大營,皆失,前後夾擊之下,四萬大軍必不存焉。而且涿鄉又是水軍聯系之處,若涿鄉一失,東吳水軍逆流而上,江南已失,水軍何處,水軍必退,水軍一退,則黃權將軍,後路截斷。因此我以為涿鄉必守,而且涿鄉乃我軍後營,部分糧草堆積于此,不可失也。」

眾人點頭贊同,霍弋這是對之前言論的補充,也是對之前劉禪對陸遜戰略推測的詳細介紹。

霍弋興奮的繼續說道︰「若我軍固守涿鄉,東吳水路並進,東吳水軍銳利,我軍水師難以抵擋,我軍水師必會退回營寨,即使涿鄉守住,但我軍軍力不足恐野戰不足,難以救援水軍營寨,我軍水師營寨在東吳水師與路上大軍圍攻之下,水軍必失。因此水軍若不退還秭歸,而是與我軍一樣固守水師營寨,則營寨必失也。水軍一失,黃權將軍難以北歸。」劉禪暗暗點頭,眾人隨著霍弋的言語面色逐漸凝重。

王平也認真傾听,雖然王平受劉禪與趙雲的厚愛,但因此也受軍中眾人嫉妒。在此情形中王平處世更加謹慎,且不識水軍,不知荊楚天氣變化不敢多言。

霍弋越發興奮的說道︰「若我軍水師,退還秭歸必然無恙,但黃權將軍依然隔絕大江,難以北歸。若是黃權將軍兵少可從路上西歸,但是黃權將軍麾下萬人,糧草難以為繼,且東吳必會追擊。」

霍弋說完看向劉禪,劉禪澹澹問道︰「紹先可有方略,以救黃權將軍。」

霍弋臉色嚴肅道︰「回殿下有辦法,但有得必有失,若想救回黃權將軍,水師難存。」

劉禪正色抬手示意問道︰「請言,紹先。」

霍弋拱手答道︰「臣查閱先嚴(亡父)遺留書信,先嚴在書中寫道︰‘夷陵水道下游為蜿蜒河道,深泓、淺灘不平,水路復雜。上游夷陵水路,水深且流速大,下游流幅展寬,流速降低,夷道所處彎道內側泥沙沉積嚴重。我軍可將水師大料船只鑿沉江底,使東吳水師軍艦無法通行,快速派遣運輸船只將黃權將軍所部運回。」

霍弋說完看了眼王平補充道︰「河道如此情形則無法水路並進,若船只停駐于夷道,則船只出港啟航時間過長、船速緩慢。若遇東吳水師火攻,則船只難以散開。因此我軍無法水路並進原因在此。」

王平恍然大悟,霍弋知道最近王平思索為何陛下用兵不水路並進,特意補充所言。霍弋見王平如此心中暗喜,壓過王平一頭。

霍弋與王平之間相互競爭的故事,劉禪並不在乎,知道也只是澹澹一笑霍弋少年心性。

眾人听完議論紛紛,董允拱手答道︰「不可啊!殿下,水師大船乃是我大漢辛苦營造所得,此乃我大漢心血,船只傾覆,我大漢水師若無,則大江為東吳所有。」

劉禪笑道︰「夷陵之戰後,我大漢已無力東出荊州,有無水師可有影響,船只乃財物,黃權軍士如何比不得這些船只。船沒了可再造,人沒了可如何復生!而且即便只有黃權將軍歸來,我軍也值。黃權將軍乃是國之大才,區區一時水師安能比之。

休昭啊,我也想即存水師,又救黃權將軍,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若你有方略可以獻上,我必听你。」

董允無言退下,心中感嘆,「殿下不知政事,這些船只是益州船工辛苦多年所得,大漢不知花費多少積蓄。但為救人只能如此。」董允焉能不知黃權所部重要,只是有些舍不得罷了。將董允放至劉禪位子上,董允也會做出與劉禪一樣的選擇,可謂是︰「不在其位,不謀其職!」

黃公衡乃國之干臣,百船之師安可比乎!——漢中祖劉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