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0444 第十章 杰屋妙語會元初(第三十四節)

可若是仔細思量︰

華借花對葉;夏對冬借動;神借身對心;韻借雲對風;無對有;語借雨對晴借情;傳借川對山;唯借危對安借鞍;龍對鳳借峰;可借渴對餓借峨;翔借象對鼠借數;九對七;州借粥對菜借彩。

把「葉冬心風有晴山安鳳餓鼠七菜」直接對應過來就是「花廈身雲無雨川危龍渴象九粥」。這不正是廣用借對逐字嚴格一一對應,意思另有它趣的無情對嗎?

曲芸依舊笑而不語,沒有點破便是李宗都沒有看出來尹熙頤的下聯里還隱藏著更深一層的玄機。

這下聯尹熙頤寫得沒有加標點,若是加了,即能得到兩重意思。

第一重是大家都看到的與龍女上聯對仗的無情對,也是直觀的感受︰華夏神韻無語傳,唯龍可翔九州。

大抵上是華夏精神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你若寫個千字文論述它,無論怎麼寫都不會完美。但若是畫一條九州大地上翱翔的巨龍,便足以讓人領悟。

而若是把那逗號移動到龍字後面,就變成了「華夏神韻無與傳為龍,可降九州」。

所謂「龍的傳人」,不過是妄自尊大的跳梁小丑,沒有皇室深厚的根基便繼承不了大庸國運。不如降了九州吧。

在場極少有人看出這一點,但曲芸不必點破,因為從霍鑫目瞪口呆的表情上便能看出他是明白了。至于其余人,目前明面上他們能懂得的實力差距已經足夠讓他們知道該怎麼選擇。

而這一層玄機,在場大佬回家後細細品味,大多都是能悟出來的。

尹熙頤寫下這樣一聯意圖分明。既然曲芸已經擺明了站在九州一邊的態度,她也就不妨讓雲裳仙府的態度更加鮮明一點,踩死龍的傳人。

于是之後第三輪的投票再現了第二輪一面倒的局勢,只是這一次贏去完勝的是雲裳仙府的尹熙頤。

那些之前在前兩輪有意偏向臧王府勢力的大佬們哪個不是呼風喚雨叱 風雲的主?他們選擇傾向霍鑫,不過是在為未來的政治利益押注。讓他們真的拜服在臧王府腳下那是不可能的,就像他們今天該不給九州面子就不給九州面子。

這種勝負分明的情況下若是再指鹿為馬去投霍鑫勝,恐怕不僅要被在場的諸位看不起,便是連臧王府龍的傳人一方的都要看低自己一眼了。

今天之後,霍鑫還是他的燕都第一才子。但人們在提到這名號時,心中難免會補充一句,這「第一」是因為「才子」只算了公子,未包含佳人。

無論在場諸多大佬對最後這一聯感悟如何,文斗擂一勝一負一平,都要進行到下半場了。如上所述,文斗擂的下半場只為實力相當的對手準備,有著比上半場更寬裕的時間來為命題寫詩詞。

這一場是有裁判的,按照慣例當由裁判來出題。龍女還在為尹熙頤的文才而震驚,稍愣之後緩過神來,才給出了下半場的規則題目︰

「你們上半場的答題都是些家國天下的事情,本宮若是強行轉了話題,倒有些逼著你們莫談國事的嫌疑了。那麼下半場我們便以此情此景入手,以《會原初》為題來談談你們各自對當今天下的想法吧。

規矩還是文斗擂的規矩,之談文采不論傾向。便是隨便講些什麼大逆不道之言,我也不會追究。限時三分鐘,現在開始!」

龍女道出題目後一點思考的時間也沒留給兩人,這也是文斗擂的慣例了。對于霍鑫一再試探底線,她的選擇是坦然相告你隨便來,我不往心里去。這便是真正上位者的坦然了。

「交給你啦小蜥蜴,誰讓你對得最精彩呢?」曲芸不懷好意地拍拍尹熙頤的肩膀。後者只是微微一笑,轉身又回了台上。

一點思量,兩遍斟酌,三分過半,四寶琢磨。五指徐動,六字始說,七巧八言,九諫十過。

如此這般,只見尹熙頤不疾不徐徑自細細琢磨了一分多鐘方才開始提筆疾書。她寫字不若霍鑫驚心動魄的一氣呵成,卻仿佛算準了剩下的時間一般穩重勻速地書下下去。

每個字似靜實動,在眾人以為她肯定要因為超時而惜敗時卻壓著秒完成了筆下提詞的最後一筆。落款處留給了曲芸的符文,抬頭卻書有題名︰西江月會元初

燃盡焰花裊裊,論窮詭辯滔滔。蠹賊睿幄宴民膏,難免人心毛躁。

千扇荷衫縈繞,百兜紋豆滌淘。布衣淒厲尚藏刀,何故屈從宵小。

宋詞這玩意其實遠沒有許多當代的外行文斗擂愛好者想的那麼簡單,什麼把意思意境表現出來便是上品了。

事實上詞牌雖有各種變體,但是其實每個字都有平仄規則,且句讀間尾字皆有押韻的要求,只是多變的變體規則讓許多人誤以為可以隨意而無視了。

還有一點便是漢字的讀音古今演化,許多古代押韻的詞,放到今天讀便失了韻腳。當然,對于那些熟背古詩三千首的人,看當代嚴格規整的詩詞反而會覺得因為太過押韻略有不適。

幸而大庸尚文,有文斗擂這一傳承。雖然字的讀音在演變,但詩詞的格律韻法卻是嚴格傳承下來了。

具體到西江月這東西,一般被認為是種很風花雪月的詞牌。大多數古代宋詞中的西江月也多是寫山畫水,兒女私情。而尹熙頤有意選了這陰柔的詞牌,卻偏偏滿藏刀鋒劍芒。文如其人,盡顯她女子陰柔外表下一顆犀利的心。

不論這些的話,尹熙頤這首詞倒是寫得非常工整。上下闋之間以及每闋本身句讀之間詞性詞義皆有對應。就像用下闋含怨的百姓去對上闋朝中奸臣,便是含了因果關系;而宵小與毛躁則是應了句尾疊韻。

上闋中用樓下的焰花煙火映襯樓上雙方的文辭爭斗,是點題了龍女所出的「今天情景」,同時也是就上下對比點出後半粉飾的太平盛世虛影下有蠹蟲空座朝堂之上而心懷不軌的鋪墊。

而下闋表面描寫元初節上漢服縈繞,小吃遍布的熱鬧景象。實際上以「荷衫」,「紋豆」諧音,道出大庸千里江山百年傳統從未有向奸臣賊子低頭的先例,便是為了尾句點醒在座大佬︰百姓被逼急了尚有反心,你們至于向某人低頭麼?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