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五十二章 遷都與頭鐵的于謙

冬月。

朱棣率領部分京營大軍,浩浩蕩蕩自順天府南下應天。

皇帝出征正式歸京,又是前所未有的大勝仗,皇帝下旨慶功,並取消三日宵禁,與民同樂。

就是委屈了順寧王,祖孫三代在國宴上為文武百官公侯勛貴跳舞助興。當然,這次馬哈木有了同伴,被鄭和俘獲的亞烈苦奈兒全家與張輔俘虜的黎季犛全家也一同獻上了異域舞蹈,倒是別有一番風味。

而且根據交趾送達的軍報,陳季擴已經被明軍追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想來不久之後他全家就能在應天團聚。

臘月十九,黃道吉日,宜嫁娶。

春和宮披紅掛綠,好一派喜氣洋洋;禮部尚書持節親迎,公侯作儐相,皇帝賜福,頒下金冊、金印……

李煜彷佛一個木頭人一般,渾渾噩噩的被擺弄了一天,各種繁瑣的禮儀、程序弄得腦袋都大了一圈,好不容易等到一切塵埃落定,兩腳踹走一幫看熱鬧的弟妹,李煜終于進入太孫婚房。

胡尚儀臉色復雜,帶著十幾個女官伺候著,又是七八種繁瑣的禮節,眾女官退去,婚房內只剩下錦扇遮面的太孫妃胡善祥,以及伺候太孫妃的太孫嬪孫若微、太孫嬪喬卿娘,昭容喬清娘——選秀上的那對雙胞胎,李煜稱其為大小喬。

她們仨乃是大婚前七天進門,八抬大轎從春和宮側門抬進來的,頒下了冊寶,便有了名分,至于婚禮什麼的,庶妃哪來的這東西!

今夜乃是太孫大婚之喜,按制,她們身為妾室,是要在一旁伺候著的,若是太孫妃不堪征伐,她們要幫忙頂上。

時近半夜,紅燭搖曳,房內喘息聲,慘叫聲不絕于耳,孫若微跪在床邊,低著頭,面紅耳赤,正渾身燥熱之時,突然有一只手從床上伸下來,一把拉住自己,天旋地轉之間便到了床榻之上;這還沒完,那邊的大小喬也緊接著發出驚呼聲,不多時,便有衣物撕裂之聲……

時光翩然,轉眼間,已是八年之後。

永樂十九年!

青宮,李煜坐在樹下,春風拂面,院中桃花在風中飄落,胡善祥溫柔的幫他撢下肩頭上的花瓣,然後繼續幫其揉捏肩膀。

這是乃是太孫府邸,洪武年間的燕王別院,緊鄰皇城,建文年間朱高熾三兄弟曾囚禁于此,李煜大婚之後,便從老爺子那里討了這處五進的院子,改名青宮,並從春和宮搬來此地。

從名字上看,青宮,與春和宮一樣,都是東宮的意思。古人常以青宮代指東宮,至少李煜這個名字還是沒取錯的。

與八年前相比,李煜臉上褪去了青澀,嘴唇上也蓄起了短短的胡須;身後的胡善祥則與少女時期一般無二,只是身上的氣質韻味愈發的成熟了些,並隱隱帶著些許威嚴。

這也難怪,自從搬離太子府自立門戶,家里的大小事務皆是胡善祥一手操辦,她不愧是自小跟在胡尚儀身邊長大的,不光自家事物打理的井井有條,並在三年前,作為長孫媳,幫著太子妃張妍打理著皇帝後宮與太子春和宮的事物。

「殿下,不日陛下便要再次出兵北伐了,這次殿下還要跟著去嗎?」

「北伐?不去!」李煜搖搖頭,嘆了口氣︰「那是老爺子的執念,不滅了阿魯台,他這輩子都睡不好覺。既如此,那便由著老爺子去吧,反正現如今韃靼也好,兀良哈也罷,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已,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了。」

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一切的陰謀詭計皆是徒勞。

八年前,大明開始興修通往草原內部的水泥路,沿路築堡,百里築城。

現如今,一縱一橫兩條主干道,加上沿路的塢堡,已經徹底將草原分割成片。

再加上大明對待牧民的政策,在草原上設置州縣,管理牧民,現如今,至少漠南已經被牢牢的納入大明統治之下,甚至漠南牧民,為了保衛自己的家產,紛紛踴躍參加明軍,三千營一擴再擴,已經有三萬人規模了。

不是就吸收了這麼點兵員,而是實在是不想要這些冷兵器作戰的騎兵了!

明軍現在的絕對主力,那是十萬神機營!

火槍,火炮!

李煜帶來的鋼管早已經用完,再後來生產的火槍,所用的鋼材乃是大明所產,盡管李煜依托帶來的資料改進了煉鋼工藝,但生產出來的鋼材質量還是差了些,造刀劍是上好材料,可造槍管就不成了,最後只好加厚管壁,永樂火槍從原來的二十余斤增加到四十斤,好在威力變化不大。

湊合用吧,還能咋地,就這也足夠橫掃周邊了。

至于火炮,倒也在火槍的基礎上改進了一下,但進步不大,好在也足夠用了。

而草原那邊的韃靼和兀良哈,則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斡難河一戰,阿魯台嚇得倉皇北逃,在漠北休養了三年才重新南下,佔據了瓦剌空出的大量地盤,重新統合了漠北,但依舊沒什麼作用。

瓦剌的人口被明軍洗劫了一遍,明軍在漠南實行的政策,也每年吸引著大量牧民拖家帶口的南下。

如今八年的休養生息過去,阿魯台不光沒恢復實力,原先的三萬控弦之士竟也銳減到萬余,且兵無敢戰之心。

阿魯台不是沒想過辦法,也曾提兵南下,劫掠牧民,可隨即迎來的,便是明軍的大舉報復。

明軍出動萬余兵力,沿著水泥路,坐著車,唱著歌,深入草原,在三千營幾千騎兵的配合下,追著阿魯台便是一頓揍,直追到水泥路盡頭。

兀良哈那邊的情況倒是稍好一些,畢竟早早的就向大明俯首稱臣,月兌魯忽察爾麾下還能湊出兩萬控弦之士,但也僅限于此了。

打肯定是不能打的,月兌魯忽察爾也不知怎麼想的,連續三年上表,願舉族內附。不過由于他提出的條件太多,朱棣並未答應。

反正收拾完了韃靼,下一個便是兀良哈。

老爺子要北伐,那便由他去,反正這些年大明戶部府庫中的繼續,足夠供應十萬大軍在草原浪一年的了。

李煜悠悠的吐槽一句︰「老爺子早就不理朝政了,說句不敬的話,皇帝在不在朝,關系真的不大。」

朱棣本就不喜朝政,大明天下多是太子在打理,不過這一情況,自八年前有了極大的改變。

以前,政令多出于春和宮,現如今,政令多出于青宮,反正有老爺子的支持,太孫的勢力已經壓倒了太子的勢力,朝中小半官員,六部之中的戶部,兵部,皆在太孫的掌控之下。

太子爺更加沒意見!有了兒子的幫助,他甚至樂的如此。不理國事多好啊!瞧瞧老爺子過的,每日飲茶飲酒,縱馬打獵,沙盤推演,與老和尚辯論,沒事兒看望一下居住在雞鳴寺的建文皇帝,日子過得多自在!

可惜,就是春和宮里的美嬌娘全被太子妃攆了出去,還督促著太子爺每日鍛煉,令煩躁的很,但效果也很明顯,原先三百斤的胖子,已經掉秤到兩百斤了,身體肉眼可見的好了許多。

原先一門心思謀奪太子之位的漢王朱高煦,自太孫大婚後,便離京前往大寧就藩,如今管理著大寧周邊的軍政。

漢王遠離了朝堂,國本自然穩固。

國本穩固,天下安心。

又有太孫八年來獻計獻策,親力親為,帶頭引領工商業,如今的應天城,已經絲毫不遜當年的盛唐長安,人口兩百萬,且更加繁華。

這讓朱棣更加的放心讓太孫協同太子掌朝政,不過,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太孫大婚八年,一直沒有子嗣。

皇家首重傳承,這件事,也就成了皇帝與太子爺的心病。

老爺子不止一次提議,再開選秀,為太孫選妃,可皆被李煜拒絕。也召集太醫為太孫,太孫妃嬪把脈,也並無異常。

朱棣不知道,不生孩子,實則是李煜故意的。

大婚之時李煜年過十六,孫若微年長一些,十九,太孫妃胡善祥不過十五,大小喬當年也是剛過了判刑的年紀。

放在後世,還是個身體發育不全的孩子!

早早生子,必定影響壽命,且會影響胎兒,發育不全,落下病根。

太子爺就是這麼個情況!

雖然太孫嬪孫若微身體成熟了,可李煜並不願意第一個孩子從她肚子里出來。

那特麼是大明戰神,雖說歷史被篡改的面目全非,也先早就老老實實的圈禁在應天,可戰神那玩意兒太惡心人了!

不過,最近半年,隨著幾個妃嬪年紀稍長,身體發育完全,李煜也沒有再采取措施。

「嘔!」正在揉捏肩膀的胡善祥忽然干嘔了一下,李煜不禁微微蹙眉。

抬手抓住胡善祥的手腕,三根手指搭在脈門上,輕微按壓,心中便有了結果。

「恭喜夫人了,為夫辛苦耕耘半年,總算是開花結果了。」

胡善祥一愣,隨即便明白過來,不禁展顏一笑︰「殿下淨瞎說,妾身這身子是個不爭氣的,八年了都未能給殿下添上一兒半女,哪能就此懷上。殿下哪里會把脈,就會拿些好話哄人。」

大婚時胡善祥還年幼,她哪里知道那玩意兒得進去才能懷上啊!這麼多年李煜要麼在外面,要麼算著安全期,要麼不走正道,她還以為這是正常的呢!

李煜也不辯解︰「哈哈,你不信,下午就把太醫招來請喜脈便是了。」

夫妻二人在桃樹下說著話,太孫府內的宮女太監站的老遠,生怕打攪了太孫殿下和太孫妃的興致。

就在此時,太孫府里管事太監馬三匆匆闖了進來。

馬三這些年一直兢兢業業,不僅協助太孫妃管理家事,更一手掌握了府里的大小產業,從最開始的白糖,一直到後來的羊毛紡織,釀酒,玻璃,石蠟等行當,不辭辛勞,打理的井井有條,深的李煜信賴。

更難得的是,馬三身為太監,卻並不喜好錢財。

這貨與現在身居東廠大鐺頭的馬四一樣,是鄭和的干兒子,求的乃是青史留名。

「殿,殿下,有兩件小事。」

李煜皺眉斥責了一句︰「慌什麼,看你滿頭是汗的,說了多少次了,要穩重!這毛病這麼多年還改不了?出什麼事了,慢慢說。」

「是,奴婢,奴婢……」馬三喘息幾次,慢慢平復下來。

「怎麼了,是今日的朝會上老爺子鬧ど蛾子了?」

今天發生一件奇事,多年不怎麼理政的朱棣,今日突然下旨,召集在京的文武百官公侯勛貴召開大朝會,還言令禁止太子和太孫參加。

皇帝召開朝會,這還正常,但不讓監國的太子太孫參加,就很不正常了。有些心思詭異的,竟暗暗猜想著是不是皇帝有了換太子的心思。

可惜,太子爺壓根不急,李煜也穩坐泰山。

現在的朝局,想換太子?縱使是永樂大帝也沒招了!

十九年了,靖難老臣死的死,老的老,退的退,真正掌握朝政的,乃是太子太孫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便是在軍中,當年幼軍出身的那批將士,有兵部配合著升遣調動,已經調至京營以及九邊大小衛所,成為了一個個百戶、千戶。

將軍還是五軍都督府的那批公侯勛貴或他們的子嗣,可軍隊里的中層軍官,尤其是最能打的神機營,一大半皆出自幼軍。

李煜已經不顯山不露水般掌握了過半大明軍權。

「陛下今日在朝會上,正式定下了遷都之事。」馬三喘勻了稟報道。

「就這?也值得驚慌?遷都一事,不早就是定數了嗎?」

從永樂四年開始,修繕順天,修建長陵,開會通河,一直到去年順天皇宮建造完成,遷都之事,朝臣們早就心中有數,那些反對者,早年間早就被殺絕了。

「稟殿下,今日朝會上,陛下正式提出遷都,六部內閣等朝臣並無異議,可偏偏有兩個不知死的,竟在這個時候與陛下大唱反調。」

「嗤,誰那麼不開眼?」

老爺子雖然老了,也不怎麼理政,可虎威猶存,太子太孫又孝順,不會輕易反對老爺子,老爺子依舊是那個手握天下權的永樂大帝——且年歲越大越暴躁!

「戶部主事蕭儀,當庭上表,言遷都後諸事不便,且棄絕皇脈與孝陵,有違天意,恐遭天譴。」

「嗯……蕭儀,永樂十三年的二甲進士?」

「是,殿下好記性。」

「少拍馬屁,蕭儀好本事啊,當殿邀名買直,死的安詳否?」李煜端起茶杯飲了一口。

「這個……蕭主事被拖出去廷杖致死,據說頗為安詳。」馬三不知如何回答,也只好順著太孫的話答了一句,接著稟報道︰「還有一人,乃今年的新科進士,兵部試主事于謙,在蕭儀被拖去廷杖後,竟出言上表,言燕為金元故都,非中原之都,金祚百年,元祚不盈百,非宜都。」

「臥槽!誰!」李煜手一個哆嗦,差點沒拿穩茶杯。

「兵部試主事于謙啊。」

馬三不明白太孫殿下怎會有這麼大的反應,正納悶之間,卻听太孫殿下厲聲問道︰「于謙人呢?還活著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