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三百七十七章 終章

因為高壓治理貪腐問題,大唐的官場變的尖銳起來,稍有火星兒,立刻就是沖天之焰。與其燒到大唐,莫不如燒到外面去,所以李賢決定提前發動西征。

是以,中書省奉旨頒詔︰以南衙大都督-裴行儉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右武衛大將軍-邢國公蘇慶節、左屯衛大將軍-周道務為副帥。

輔以,左驍衛大將軍-李思文的焉耆道,左衛大將軍-秦晙領天山道,右衛大將軍-李敬業領弓月道,左金吾衛大將軍-段懷簡的石城道,總計馬步軍四十五萬。

侍中-參謀部尚書-張文瓘,左侍郎-魏元忠,右侍郎-魏玄同。後勤部尚書-劉審禮,左侍郎-郭正一,右侍郎-張文琮專司供給大軍供給。

于永武三年八月,拜將出征,至永武五年九月,歷戰陣八十余場,克復安西四鎮,一舉蕩平西域諸國,將西域盡收唐土,環宇皆驚。

也正是借助于這場戰事,李賢成功消弭了官場上的波動,威視也一日更甚勝一日。整個大唐的走向,完全按照他的設計,一步步更加強大。

永武八年,李賢自任邏些道行軍總管,統兵三十萬自肅州而出,與劍南道都督-蘇慶節,兩面夾擊吐蕃。

歷時一年零三個月,擒吐蕃贊普-芒松芒贊,國相論欽陵以下貴族,一萬三千五百余人,殲俘敵六十萬,盡收吐蕃全境。

永武十四年,李賢以太子-李隆璟,升座弘文殿,主持中書省政務,以左僕射-狄仁杰,右僕射-張柬之輔左。

永武十六年,太子-李隆璟,奉旨主持「攤丁入畝」,在全國範圍內,推行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

永武十八年,上遣太子-李隆璟為黑山道行軍大總管,李敬真、姚崇左之。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廓清漠北,掃蕩沙漠,斬阿史那溫博,刻石記功而還。

永武十九年,上命太子-李隆璟,尚書左僕射狄仁杰領餃,集古今圖書為一體,著手修撰《永武大典》。

永武二十一年,李賢下旨成立樞密院,將兵部、參謀部、後勤部、大唐軍事學院統籌劃入麾下,正式實現軍政分離,互不統籌。

永武二十五年,叛賊明崇儼蹤現荊襄,侍中-馬遵,親提一干刑吏,耗時三個月,將衛道者一網打盡,生擒此獠,獻于宣政殿階下。

不過,這次皇帝並沒有像處理其他叛臣一般,將人千刀萬剮,反而是剝皮實草,送到了太極宮-麗政殿,讓他去給太後-武氏當個「護衛」。

已經過了不惑之年的李賢,依舊沒有忘了靖難之年時,武後對國家的破壞。如今,他把武後最得利的助手,送去伺候,不可否認有羞辱的意思。

二十五年,李賢就用了二十五年時間,將大唐的版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吏治清明,國富民強,歲稔年豐,比之貞觀、永徽時期更盛。

雖然,這些年打了不少仗,但均以大勝而告終,而且滅國的收益,也足以抵消軍費的開支,並沒有給百姓造成過多的負擔。

宣政殿內,太子-李隆璟正在桉前埋頭苦干,批復著呈報上來的文牘。而李賢則瞧著二郎腿,優哉游哉的吃著葡萄。

「朕給你說,當皇帝就像農夫耕種,你得日以繼日的熬著。」

「人君治天下,日有萬機。一事之得,天下蒙其利;一事之失,天下受其害。」

「要記住,惟仁則不失于躁暴,惟明則不惑于邪佞,惟勤則不溺于安逸,惟斷則不牽于文法。凡此皆以一心為之權度。」

李賢如往常一般耳提面命,嘮叨兒子之時,皇後-雲曦,急匆匆的走了進來,面色很是難看。

「陛下,半個時辰前,太後,太後在麗政殿崩了。」

「太後臨行前說了,陛下功烈之盛,前古鮮儷,德威廣被,古所未有,何其盛也。」

「她下去後,會跟列祖列宗,將陛下的豐功偉業一一陳述,以慰祖宗之英靈。」

從春天開始,太後的身子就不怎麼好了,雖然雲曦命太醫署全力以赴,可這人畢竟爭不過命,人還是留不住。

嫁到李氏幾十年了,雲曦真是不知道該如何說這對母子的脾氣,二十五年了,誰也不曾說過一句要見對方的話。

尤其是太後,既然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也肯定了陛下治國的功業,為什麼就不讓陛下去見她最後一面呢?他們果然是今生母子,前世的冤家,誰也不肯讓步啊!

「知道了!讓相王,按照禮制主持喪儀即可。」

「加一條,在乾陵立一塊無字碑,她和先帝的事,就讓他們自己去說吧!」

見皇帝沒有去的意思,甚至連讓太子去的意思都沒有,雲曦不由的嘆了一口氣。與李賢做了幾十年夫妻,她了解自己的丈夫。

七弟李顯死于「吊腳子」,看起來是明崇儼渾水模魚,嫁禍給曹王,挑撥李氏內斗。實際與太後的放縱,月兌不了關系。

以至于皇帝恨她入骨,甚至連她死了也不願意去看一眼。但這畢竟是國喪,皇帝、太子都不露面,有違禮制,而且傳出去了也不好听。

就算皇帝不為自己想,也得太子想想,他都是當爹的人,如果連這點規矩都不懂,將來如何面對天下人。

「好,那就交給太子和相王去辦。朕,朕就不去了。」

是的,二十多年前,李賢就曾說過,他與武後,此生不復相見。如果,不是為了社稷傳承有序,為了自己的兒子,李賢怎麼可能更改自己的旨意。

不待皇後再說,李賢就擺了擺手,示意他們母子可以跪安了。他是怕皇後再說,真的把他給說動了。

那塊無字碑,不僅是立給武後的,也是立給他自己的。靖難之役也好,功過是非也罷,聖君暴君、天使魔鬼,還是留給後人去評說。

此刻的李賢,感到異常的寂落,自從他削平四海之後,這環宇之內,再無對手。他能老老實實的坐在大明宮,就是因為武後在長安。

「現在連你都走了,朕就寂寞了!」

唉,「從此以後,朕便只有歸途。」

父母在,兒女尚有家,父母不在,余生僅剩歸途。不管武後有多麼不好,畢竟是他的母親。如今,李賢兩鬢以白,卻還是落了個孤家寡人。

宣政殿內,除了長長地一聲嘆息,再無響動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