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十二章 人口問題

以管仲的能力來說,三個月能把海寧城變成繁華之地是絕無問題的。

之所以說要立下軍令狀,是為了表達對秦時這個主公的敬佩,也是表達一種態度。

他管仲為主公大業必定竭盡全力,雖死不悔。

第二天,管仲帶著幾個心月復助手急匆匆的趕往海寧城。

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大興土木,管仲不但把海寧城內居民召集起來,連城外的村民也全部征調過來。

在剛剛佔領的城市搞這麼大規模的勞役是很危險的,一個不好就會變成暴動。

但是架不住管仲手上有錢,不僅有錢還有大量的糧食。

海寧城缺少農田,糧食價格也比別處要高。

而且海寧城的百姓比別的地方更加窮,光看城內的破爛茅草窩棚就能知道他們窮成什麼樣了。

管仲下達了征集勞役的命令,同時還宣布,每一個勞力每天可獲得五單位的糧食,完工後每人還可領取一百單位糧食。

一時間應者雲集,大量的百姓迅速聚集到了海寧城。

破敗的豆腐渣城牆被整個推倒了,大量的青磚、條石被運到海寧城,作為城牆的材料堆積起來。

整個城牆加高加寬,同時修建了十六個箭塔,每個箭塔上都放置了魯班改良過的床弩。

護城河也重新被疏浚,引入了旁邊的河水。

海寧城內的茅草窩棚被全部拆除,經過合理規劃,用磚石修築好了嶄新的民宅。

之前私搭亂建根本就沒人管,搞得城內一片亂七八糟,連條正經街道都沒有。

不僅改善了居住條件和衛生環境,還空出了大量的土地。

經過管仲的布置,海寧城內修築了六縱六橫,共計十二條平整的石板路。

劃分了居民區、行政區、商業區等幾個區域。

大量的商鋪、茶樓、酒店等商業設施很快就開張營業了,只是目前生意還很冷清。

不過管仲相信,要不了幾個月,這些商業設施就會人滿為患了,日進斗金了。

除了修建各種設施以外,管仲把主要精力還是放在了海邊的鹽田上邊。

他按照秦時傳授的方法,一口氣開闢了十二個鹽場。

每個鹽場有一百畝鹽田,每畝有五個鹽工照料。

鹽田都在平坦的沿海荒灘上,建成一個個方形池,叫做灘池。

由上而下逐個挖低,形成落差,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向下流水。

底池下築坨台,俗稱鹽坨,以備儲鹽。

灘池周圍挖二面或三面大溝,俗稱鹽溝,以備納潮儲水。

向海一面的溝堤,開一水門,設閘以備啟閉。其外再開一「潮溝」,直通于海,用以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用。

白天退潮後,鹽工們使用工具把鹽田內的富含鹽分的泥土翻起,在陽光下暴曬,待水分蒸發、泥土半干時,海水中的鹽分便留在了泥土中。這一道工序將延續2天,使鹽田內泥土的含鹽量達到飽和。

每塊鹽田由曬泥池和過濾池兩大部分組成。鹽泥暴曬以後,將曬好的鹽泥運到過濾池,還要將進至鹽泥池的鹽泥踩實。

在經過底部鋪滿草席竹片的濾池,過濾出來的水從鹽池流入另一側的池里就是鹵水了。

最後,鹽工將已達到足夠濃度的鹵水用木桶運送並澆灌在特制鹽槽盆內,利用烈日進行暴曬。

曬鹽一般從上午10~11時開始,曬制到下午5~6時即可收鹽。

用半彎的鐵片把顯現結晶、稍呈白花、液晶態的鹽晶刮集起來,並用小竹斗把每槽的鹽巴收集起來後倒入大竹筐中,放置于陰涼干燥的地方即可。

這一畝鹽田每天可產粗鹽十單位,一個鹽場每天一千單位。

用曬鹽法施行一周後,管仲見此法沒有什麼紕漏,立刻全面推廣,將鹽場擴充為一百個。

上萬畝鹽田每月產量高達三百萬單位,是之前產量的整整十倍。

若不是鹽工人手不足,管仲能將整個海岸線都變成鹽田。

為此他開出了高價,鹽工每月可獲得30金幣的報酬。

30金幣可以購買一百單位糧食,是十足的高薪了。

一時間,海寧城所屬的百姓踴躍報名,幾乎男女老少齊上陣。

要不是管仲限制了招牌,恐怕海寧城連種田的人都不夠了。

為此,管仲還專門向秦時上奏,請求主公調派遷移一些百姓過去,充實海寧城人口。

這個要求讓秦時十分為難,若是管仲找他要錢要兵要糧食,他毫不猶豫的就會滿足。

想要百姓?

那是門也沒有啊。

他下轄三個城,只有安義城是滿員的,天賜城只有五萬人,下面村鎮一個都還沒有。

秦時最近光發愁如何招募流民,把天賜城下面村鎮給搭建起來。

他不把海寧城的人弄過來已經是對管仲最大的支持了。

商鞅最近忙的要吐血,他費了半天勁才招募到了三千人,連塞牙縫都做不到。

秦時有些疑惑,「為什麼流民這麼少了?我記得之前流民滿地跑啊?」

「最近所有的領主都在招募流民,甚至有人直接明搶了!」商鞅嘆了一口氣,十分郁悶的說道,「咱們這邊太偏僻,還沒等流民到這里就已經被人截揍了。」

以前流民到處都是,只可惜領地太小裝不下。

現在領地擴大了,流民又不夠了。

世事難料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