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零三章 大儒口含天言,半聖聖魂不滅,亞聖歷萬劫而不朽!

朱能不能入聖院,配享天下讀書人的供奉。

並且隨著儒教的不斷壯大,而無數年受後人尊重?

朱九淵滿臉緊張地看著李青。

眼下的這幅局面,他從未想過。

一個如此年輕的讀書人,竟然能夠做到連孔聖都沒能做到的事情。

不但完善了儒家思想,讓儒家大道徹底顯化,甚至還創建能讓天下讀書人通過讀書來修行的儒教。

只要他願意,朱是絕對無法配享聖院。

除了朱九淵之外,分布在人族七國境內的其他朱子嗣,也都臉色嚴肅,一顆心懸在了嗓子眼。

國子監,李青看著朱九淵,說道︰

「先賢朱開創理學,又提出了格物致知。窮天理,明人倫,講聖言,通事故。主張知先後行。

但知先後行與我的學說知行合一有著根本上的不同,更與我立教之言,有著根本上的沖突。」

聞言,朱九淵一顆心,瞬間沉下去了。

李青的學說和思想,完全就是為了反駁朱而誕生的。

雖然朱九淵心中不願意承認,但他豈能不知道知行合一是知先後行的完善和更進。

他現在後悔了。

後悔自己不應當為了一己之私利,而故意壓制甚至打壓李青。

先祖若入不了聖院,他難辭其咎。

「當然,我們不能用現在的學說來否定先賢們曾經所做出的貢獻。」

在朱九淵近乎絕望當中,李青的聲音再次響起。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思想和學說,也會進行更迭,這是大道規律,非人力所能勘透。」

「孔聖之前,禮不下庶人。這是天下所遵從的禮。直至孔聖提出仁愛天下,禮才下達庶人。

古往今來,無數人都相信所謂的天命論,認為人生下來便有貧賤富貴之分。

我卻信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信奉人定勝天!

而事實上,我的學說民貴君輕社稷次之,也得到了儒家大道的認可。

側面驗證了天命論是錯的!

但不可否認的是,天命論的確給儒家帶來了深遠的理想。

同樣的還有先賢朱的理學。

此學說,以研究儒家經典的義理為宗旨,也就是義理之學。

朱總結了以往的儒家思想,建立了龐大的理學體系。

我的學說知行合一,亦是在朱的知先後行上所建立。

其思想,影響人族七國上千年。其功績,後世不可抹殺。

先賢朱,當入聖院。」

雖然朱的思想,有諸多弊端。

但不可否認的是,作為鮮有的能與孔聖比肩並提的先賢,朱對人族的貢獻要大于他學說中的弊端。

這種弊端,是時代造就。

是以後世的目光來審視,才能發現的弊端。

要是因為與朱家有著學說之爭,而不讓朱進聖院,李青過不了心中那一關。

更經受不住文膽的考驗。

一旁本來已經萬念俱灰的朱九淵聞听先祖朱可入聖院,不僅 地瞪大雙眼,滿臉不可思議地看著李青。

們心自問,倘若將他和李青互換身份。

他非但不會讓先賢朱配享聖院,還會抓住這個機會,進行激烈的抨擊。

「我一切從私出發,他卻自始至終都站在道德和仁義之上。這就是他能夠年紀輕輕,便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之所在。

與他相比,無論是德行上還是學說思想上,我都差之遠矣!」

朱九淵深深地感慨,心中對李青產生了敬佩。

也想起了年少時期的自己。

那時也鮮衣怒馬,仗劍人生。

遇不平處平不平。

剛入朝堂時,也立志要為天下百姓作出一番功績。

可隨著在官場上的多年沉浮,少年志向早已消失不見。

他變成了一個連自己都感覺十分陌生的人。

往日種種閃過心頭。

朱九淵突然明悟了。

功名利祿,只是過眼雲煙。

追逐利益是人的天性,但要看看是否違背道德和仁義。

他的腦海中,閃過了李青四句立言之話︰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存善去惡是格物。

這四句立言,此刻就像是一道光,照耀在朱九淵的心中。

他喃喃道︰「存善去惡是格物,存善去惡源于自身本心。我知善知惡,卻依舊去做惡事。此乃不顧良知,心中沒有道德和仁義。我不配稱為大儒,更是給先祖丟人了。」

朱九淵面對李青,深深地鞠了一躬。

道︰「我做了許多錯事,對不住教主。聖院創建之事,我朱家也會全力配合。

我將辭去文淵閣大學士,游歷大周各處。直至養出浩然正氣。」

在場眾人聞言,瞬間嘩然。

朱九淵竟然要辭去文淵閣大學士!

他可是下一任丞相的有力競爭人選之一!

如今跑去游歷大周,這不是等于自行放棄了丞相的競爭嗎。

李青看著朱九淵滿臉誠懇的樣子,輕輕點頭,道︰「善。」

有孔家和朱家協助,聖院的建立將會順利很多。

但聖院畢竟是一個龐然大物。

是將來天下讀書人的聖地。

這必將極大地威脅到皇權。

可倘若各國皇帝,不允許建立聖院,便是打壓儒教,打壓全天下的讀書人。

必將遭到所有世家的群起而攻之。

因此,即便有孔家和朱家協助,但建立聖院定然是一件極其復雜之事。

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周旋和利益權衡。

「敢問教主,儒道的修煉體系如何制定?」

司馬鏡喊李青教主已經喊得十分順暢。

作為儒教的開創者,教主之位也非李青不可。

沒有人敢不認同。

話題終于來到了所有讀書人最關心的儒道修煉體系這個話題上。

李青根據體內的儒教氣運,根據自身在儒道上的修煉經歷,說道︰

今日儒道顯化,天下讀書人皆有了才氣,可稱之為聖前書生。

不過只有才氣沒有文宮,才氣就如同無根之萍,用之則少,且難以恢復。

因而必須等到聖院在各處設立之後,讀書人前往聖院獲取文位。

有了文位之後,方能開啟文宮,才氣才會得到文宮的滋養,得以恢復。

讀書人才真正的能夠擁有比肩各道修士的力量。

從今日之後,所有新的讀書人,皆非聖前書生,需要參加科舉考核。

考中童生,則去聖院當中祭拜,授予童生文位,得到才氣灌頂,獲得才氣如絲,並開闢文宮。

如絲之才氣,可擁有明眸夜視之能力。即便家中貧寒,晚上點不起蠟燭亦可讀書。

但童生,依舊只是比普通沒有修行之人,體魄稍微強一些。

比之九品修士,差之甚遠。

童生之後,便是秀才。

考中秀才的讀書人,可在聖院當中,授予秀才文位,才氣如針。

只有到了秀才,儒教讀書人,方才有了真正的戰斗力。

除了體魄可比肩九品修士之外,同時擁有紙上談兵的能力。

同時,從秀才開始,讀書人還能運用詩詞文章殺敵。

詩詞文章分五境。

一境出縣,詩詞文章上升騰出的才氣一尺至兩尺之間,一縣之地皆可得見詩詞異象。

二境達府,才氣兩尺至三尺之間,異象遍布一府之地。

三境鳴州,才氣三尺至四尺之間。

四境鎮國,才氣四尺至五尺之間,詩詞文章鎮國,異象傳遍一國,可擋百萬大軍。

五境傳天下,才氣五尺至六尺之間,詩詞文章傳遍人族七國境內,異象橫空,驚天動地。此詩詞文章之原本,可為人族至寶。

七國境內的讀書人聞言,個個心中一片向往。

一些有大才之人,一邊聆听李青所說,一邊當場賦詩一首。

以至于人族各地,皆有種種異象升騰。

或出縣,或達府,或鳴州。

國子監現場,亦有一位擅長詩詞一道的讀書人當場作了一首詩。

才氣從紙張上升騰起兩尺一寸,是一首達府詩。

同時,那張原本十分普通的紙,此時竟然洋溢著陣陣寶光。

原作寶光加持之下,紙已經不再是普通的紙了,成了一件還不錯的寶貝。

只是,正如李青所言。

沒有文宮,才氣就如同無根之萍。

這些讀書人做完詩詞,才氣消耗之後,並沒有恢復。

「進聖院拜聖,得賜文位,開闢文宮!」

這是現在全天下讀書人此時此刻心中的想法。

同時,他們又期待著李青對秀才之後的儒道手段的描述。

李青道︰「考中舉人,在文院中得賜舉人文位,體魄堪比八品修士,才氣如指。擁有出口成章、舌綻春雷、蚊不近身三種能力。

進士體魄堪比七品修士,才氣如拳。可孕育唇槍舌劍,是讀書人中的中堅戰力!

各國狀元,若養出浩然正氣,聖院特賜平步青雲!」

話音落下,無數讀書人呼吸都急促了。

舉人出口成章,舌綻春雷,蚊不近身。

進士更是堪比七品修士,在軍中也算是精銳大將!

更有唇槍舌劍這等堪比神通般的手段!

而且各國狀元,只要養出浩然正氣,還能獲得聖院特賜的平步青雲!

這對讀書人的吸引力,簡直就是致命的!

沒有任何一個讀書人,能夠抵擋這樣的誘惑。

「教主,大儒呢?」

司馬鏡瞪大雙眼,滿臉期待地問道。

他的才氣如月,是大儒的象征。

同時胸前也有浩然正氣。

此時迫切地想要知道大儒能夠擁有何等神通力量。

王林甫,孔嵬,還有一群其他國家同樣養出了浩然正氣的大儒們。

都靜靜地期待著。

李青看了司馬鏡等人一眼,說道︰「不著急。進士之上,聖院還會賜予翰林、大學士文位。之後才是大儒。」

「高中進士後,此後的文位不通過科舉賜予。而是根據自身才氣決定。」

「進士才氣如虹,則賜予翰林文位。翰林,有神來之筆,神不染塵之能力。體魄堪比六品修士!」

「翰林之上的大學士,水火不侵、平步青雲、過眼雲煙!體魄堪比五品修士!」

听到這里,除了七國境內的讀書人之外,其他佛修、道修、劍修、武修還有皇帝、藩王等等,全都臉色大變。

翰林和大學士,光是體魄竟然就相當于中階修士!

如今中階以上的修士,基本上都被道家和佛家所把持。

人族七國的中階修士,可謂是屈指可少。

一旦大量培養讀書人,豈不是意味著能夠誕生一批翰林和大學生?

屆時人族七國的實力,將以一種無法想象的速度迅速提升。

永安宮中。

天符帝的呼吸都急促了起來。

他沒有想到李青能夠這麼快就完善儒家大道,並且讓儒道徹底顯化。

但更沒有想到,儒道竟然如此恐怖。

根本不按常理來出牌。

當然,天符帝並沒有盲目的樂觀。

殿試每三年一次,進士的數量並不是很多。

更何況從進士到翰林,除了李青之外,誰也不知道其中難度究竟有多少。

要是如同七品修士晉升六品修士那種難度,那只能是空歡喜一場了。

國子監會場,李青繼續說道︰「大學士之上,為大儒,大儒才氣如月。口含天言!」

「經過我從儒家大道中所獲,大儒有五重境界。」

「新晉大儒,體魄堪比四品修士。」

「完成修身齊家之功後,為二境大儒,體魄堪比三品修士。」

「完成治國之功後,為三境大儒,體魄堪比二品修士。」

「完成平天下之功後,為四境大儒,體魄堪比一品修士。」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又開宗立言,為五境大儒,稱為文宗。相當于佛道兩教的大能。」

一石激起千重浪!

李青有關于大儒的境界劃分,有關于大儒和修士品級的對照。

簡直就是平地起驚雷,讓天下為之震驚。

無論是佛修還是道修,亦或者是武修和劍修,都陷入了深深的震撼當中。

人族讀書人,更是心情激動的不能自已。

想要通過修煉成為高階修士,簡直難如登天。

大能,更是傳說中的人物。可一人敵一國的存在!

如今儒道,竟然可以通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高階修士!

開宗立言後,更能成為大能般的存在。

這是何等的夸張?

這是何等的令人難以置信!

不過很快,眾人都反應了過來。

古來能夠完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功的讀書人,少得可憐,一只手都能數過來。

而在這個基礎上,還能開宗立言之人,那更是一個都沒有!

其他四道修士,都重重的松了一口氣。

然而,這個目標雖然難。

但對讀書人而言,起碼是一條能夠看得見的方向。

只要全天下讀書人都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遲早會誕生出一位從未有過的大功德之人。

國子監現場,十四位沒能養出浩然正氣的大儒們,還有司馬鏡、孔嵬、王林甫三個養出了浩然正氣的大儒,此時都目光熾熱。

決心此生就要朝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去努力!

「敢問教主如今可是五境大儒文宗?」

王林甫問出了一個所有人,包括遠遁而走的爛陀尊者以及還在現場的金庭山掌教陸淳陽、大周國師最想知道的問題。

在無數人的目光當中,李青搖了搖頭,道︰

「我雖開宗立言,卻未能完成治國平天下之功,同樣修身齊家方面,亦有瑕疵。

因而不能用尋常大儒境界衡量我自身。遠遠未達到文宗境界。」

得知這個消息。

七國境內不少人又松了一口氣。

倘若李青果真達到五境大儒文宗境界,堪比佛道兩教的大能。

那這個世上,還有誰能治得了他?

一直密切關注這里的天符帝,一顆懸著的心,也終于落了下來。

因為緊張,他的額頭上,後背上滿是汗珠,都未曾察覺。

「大儒之上,可還有境界?」孔嵬問道。

這又是一個牽動佛道兩教大老的問題。

如若儒教止步于大儒。

遠遠無法與佛道兩教抗衡。

倘若儒教在大儒之上還有上升空間,那就可怕了。

李青道︰「大儒之上,是為半聖、亞聖、聖人。」

「半聖才氣如大日,焚天煮海,聖魂不滅。」

「亞聖才氣如星空,手握日月摘星辰,歷萬劫而不朽。」

「聖人境界,儒家大道亦不知,我亦不知。」

「非行教化之功德,于天下有大功之人,不可封半聖、亞聖和聖人。」

焚天煮海,聖魂不滅。

歷萬劫而不朽。

李青對半聖和亞聖的描述,已經讓佛道兩教的大人物心頭一緊。

這等人物,與他們兩教當中所供奉的神明、佛陀,幾乎沒有區別!

儒教的上限,竟絲毫不比佛道兩教差。

講述完了建立聖院的必要性,以及各大儒道境界與修煉品級的對應之後。

李青對金庭山掌教陸淳陽和大周國師道了聲謝,感謝他們方才在爛陀尊者出手阻攔儒家大道顯化之時出手。

隨後面向孔嵬、司馬鏡等一眾大儒,還有上千名讀書人,道︰

「讀書人當心志堅定,方能凝聚文膽。

琉璃山爛陀寺的爛陀尊者,幾千年前阻止孔聖顯化儒家大道,如今又再一次出手阻攔。

孔聖有雲︰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我將去皇宮,獻滅佛策!」

君子報仇不隔夜!

佛門屢次三番出手針對儒家,李青豈能迂腐?

「鏘!」

現場讀書人,包括司馬鏡等大儒在內,全都拔出腰間佩劍。

他們眼中燃燒著熊熊怒火,臉色堅定,怒吼道︰

「我等與教主同去!」

讀書人用實際行動踐行聖人之言!

這一刻,天下大驚!

……

(昨天寫著寫著睡著了,今天起來十二點,嚇得驚出一身冷汗。我有罪,我有大罪!今天一定補全昨天缺少的字數,補不全,切月復謝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