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六章 滿城盡讀傳世錄,李青當為儒家宗師

蒼山如海,殘陽似血,龍馬嘯西風。

涇江之水,滔滔不絕蜿蜒而下。

盛京北郊,一座涼亭下。

楊柳依依,春色正濃。

李青手持一壺酒,送別長寧公主。

今日,她便要重啟征程,率領十萬長寧軍趕赴滄瀾城,代替鎮國公坐鎮北境抵御妖蠻。

「蠻族並不可怕,這些年來不知被長寧軍擊退多少次。」

「這次在萬妖國的支持下卷土重來,本將定叫它有來無回,踏破蠻族聖城!」

長寧公主臉上,洋溢著無盡的自信。

但李青知道,這些都是表象,只是不想讓自己擔憂罷了。

大周鐵騎,雖然能擊退蠻族,卻擋不住萬妖國。

現在萬妖國的情況誰都不知道,一旦萬妖國傾巢而出,北境一百六十萬大軍,是絕對抵擋不住。

六品修士以一敵千,五品修士能破甲三千,四品修士一人便是一支軍隊,可當一萬鐵騎!

到了四品以上,那就不是人力可以抵擋的。

只能用無數條人命來堆,用一支支軍隊來耗!

人族境內,除去佛道兩教之外,幾乎沒有四品以上的修士。

但萬妖國一定有,甚至數量絕不會少。

接下來的戰爭,必定無比殘酷和血腥。

李青給長寧公主斟了一杯酒,道︰「戰場之上,刀劍無眼,定要保重!」

長寧公主接過酒杯,豪邁的仰頭一飲。

發絲垂落,側對著李青的臉龐似乎在夕陽照射下熠熠生輝。

將酒杯一丟,長寧公主翻身一躍,跨上全副鎧甲的龍鱗馬。

居高臨下地看著李青,道︰「戰場之事,我比你懂得多,無需擔心,你安心在家等我回來便是。」

「臨別之際,我有一物送你,望你時刻帶在身邊。」

李青說著,在涼亭石桌上擺好文房四寶。

調動胸前所有的浩然正氣,提筆寫到︰

「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大周戰士三百萬,將軍兼領鎮國公。

流星白羽腰間插,劍花秋蓮光出匣。天兵照雪下滄瀾,虜箭如沙射金甲。

雲龍風虎盡交回,太白入月敵可摧。敵可摧,旄頭滅,履胡之腸涉胡血。

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傍。胡無人,人道昌。大周之壽萬萬載!」

停筆之後,滿篇文字洋溢著璀璨的寶光,似要破紙而出。

沖天殺伐之氣,伴隨著濃郁不絕的浩然正氣,壓抑在白紙之上。

長寧公主亦是七品修士,雖然被這首詩的殺伐之氣震驚和鼓舞,更是一眼就看出這篇詩並不僅僅只是一首詩。

浩然正氣全部消耗一空的李青,臉色蒼白,略顯虛弱。

「記得我曾經說過的浩然正氣嗎?幾日前惡蛟魂魄入夢殺我,便是被我以浩然正氣斬殺。」

「浩然正氣,對妖魔邪祟,有先天上的克制。這首詩,灌注了我全身的浩然正氣。若是遇到危險,將其取出來或許有用。」

長寧公主鄭重地將吹干墨跡的詩篇貼身收好。

她雖然不知道浩然正氣究竟是什麼,卻知道自己這個駙馬的確有一些無法以常理度之的本事。

比如詩詞引來天地異象,比如夢中斬蛟龍。

「不用擔心我,空閑時我會給你寄家書。」

長寧公主說罷,揚起馬鞭,一人一馬向前方的長寧軍飛馳而去。

李青看著她在馬背上的背影,直至徹底消失在視線當中,才轉身離開。

戰場之上,刀光劍影。

朝堂之上,同樣殺機四伏。

接連遭到刺殺,李青早就明白。

自己要麼成為某些人的眼中釘,要麼觸踫到了某些人的利益。

作為一個孤臣,這都是無法避免的。

對此李青也早有準備。

更何況,他即將開始與各大儒家學派進行激烈的學說之爭。

學說之爭的殘酷程度甚至還在朝堂之上。

沒有任何利益權衡,唯有不死不休,直到對方倒下。

邁步向前,李青迎著夕陽回到盛京。

……

殿閣大學士楊郢府邸。

楊郢正與御史右中丞胡亦銘,在府中用著晚膳。

胡亦銘不僅僅是楊郢的學生弟子,更是他在朝堂上重要的派系黨羽之一。

可謂是心月復中的心月復。

否則楊郢也不會費盡周章,犧牲掉大量的利益,才將胡亦銘送到了御史台擔任御史右中丞。

按照原本的計劃,不說胡亦銘掌控御史台,只需要在御史台站穩了腳跟。

楊郢和文淵閣大學士朱九淵的丞相之爭,便基本上能夠確定下來。

只要司馬眕告老還鄉退居幕後,那麼接替他的人必是楊郢。

此時兩人在府上吃著飯喝著酒,好不愜意。

「座師,黃欽學被撤職,學生算是穩固了在御史台的根基了。」

胡亦銘臉上露出笑容。

黃欽學參李青一本不成,反被以攻訐同僚、鏟除異己的罪名被東廠查辦。

這一查,估計就出不來了。

原本在御史台最大的對手,就這樣沒了。

胡亦銘可真算是得了漁翁之利。

楊郢放下快子,用手帕慢條斯理地擦了擦嘴角,道︰「亦銘啊,你是什麼時候開始跟著老夫的?」

胡亦銘也連忙放下手中的快子,道︰「回座師,二十三年前,學生高中進士,拜入座師門下。」

楊郢點了點頭,一臉追憶的臉色,說道︰「時間一晃,就是二十三年了。再過兩年,司馬丞相便要告老還鄉,老夫也將六十有五。離開人世前,能否登上這丞相之位,就如今這次機會了。」

「老夫今天有一番話,希望你能夠牢牢地記住。」

胡亦銘聞言,立馬一臉肅然道︰「請座師訓示!」

楊郢道︰「老夫從小便是陛下的伴讀,這麼多年來,對陛下也算是頗為了解了。」

「陛下登基五十三年來,一直在制衡世家。直到李青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提高寒門,打壓世家的希望。」

「在陛下人生中最後的一段時間內,寒門地位定會不斷提高。御史台,是陛下斬向世家最鋒利的寶劍。而李青,便是陛下挑選的執劍人。」

「你記住,朝堂之上,你誰都可以參,包括老夫都能參。但唯一不能做的,就是找李青的麻煩。更不要在御史台和他爭權奪利,凡事都讓著點他。」

「這才是你唯一能夠在御史台站穩腳跟、牢固根基的方法!」

如果說世界上最懂天符帝的人是誰,那非殿閣大學士楊郢莫屬。

甚至天符帝自己對自己的了解,都沒有楊郢來的透徹。

正是憑借著對天符帝的了解,所以楊郢才能在朝堂之中一路高歌之上,做到了殿閣大學士的位置,成為了下一任丞相的有力競爭者之一。

胡亦銘滿臉憋屈,讓他堂堂一個在朝堂中模爬滾打了二十多年的人,小心遷就一個剛入朝堂的毛頭小子,這讓他感到十分憋屈。

可楊郢都已經這麼說了,他也只能照著辦。

「座師所言,學生記住了。在御史台,學生盡量遷就李青便是。」

楊郢嚴肅地盯著胡亦銘,「不是盡量,是務必!」

胡亦銘苦著臉,十分不甘的道︰「是!」

「喝酒吧,這是從金庭山來的好酒。陛下賜了我幾壇,回頭你帶一壇回去。」

二人喝著酒,聊著朝堂格局。

甚至楊郢親自給胡亦銘謀劃,接下來的一年當中,該參哪個派系的官員,該找哪個世家的麻煩。

以此來不斷提升他在天符帝心中的好感,讓天符帝直到他胡亦銘同樣是一柄不錯的利劍。

就在楊郢基本上把胡亦銘的官途給鋪好了之時,一隊東廠的人馬闖了進來。

當頭之人,赫然是東廠宦官們追逐的目標曹老三。

曹老三身後,跟著三名東廠番子,十幾個東廠鷹犬。

「大膽!」

胡亦銘見竟然有人擅闖他座師楊郢的府邸,頓時拍桉而起怒斥曹老三。

「這是殿閣大學士楊大人的府邸,你們怎敢擅闖!」

曹老三打量了胡亦銘兩眼,面無表情地大手一揮。

「他就是胡亦銘,給咱家拿下!」

一群東廠鷹犬,立馬一擁而上,瞬間就將胡亦銘給拿下。

胡亦銘大叫道︰「本官乃御史台御史右中丞,你們膽大包天,竟敢如此放肆!本官要向陛下參你們一本!」

曹老三冷笑一聲,道︰「參咱家一本?等你能走出東廠那一天再說吧!」

說著,他對楊郢拱了拱手。

「東廠辦桉,皇權特許。楊大人見諒。」

楊郢也被眼前的一幕給嚇了一跳,問道︰「公公,他所犯何事,東廠為何緝拿他?」

曹老三瞥了胡亦銘一眼,道︰「黃欽學已經交代了,那日他參御史李大人,正是胡亦銘出謀劃策。

東廠豈能坐視朝堂官員們互相攻訐,鏟除異己?

這兩天便暗中查了下胡亦銘,結果一查之下,才發現他這些年來竟然犯下足足十七條大罪!

這不得帶回東廠好好審訊一番,否則怎麼對得起陛下對我們的信任。」

听到這里,胡亦銘哪里還不知道東廠為何緝拿他。

一想到被抓緊東廠的下場,他立馬慌了。

大喊道︰「你們分明是因為李青才故意構陷本官!你們究竟是陛下的東廠還是他李青的東廠!本官要向陛下參你們結黨營私、互為黨羽!

座師,座師救我!一旦被抓緊東廠,他們絕對不會放過我的。」

「閉嘴!」殿閣大學士楊郢厲聲呵斥道。

「東廠為陛下監察天下,怎會與人結黨營私!」

一旁的曹老三,在胡亦銘說出那番話之後,同樣臉色陰沉無比。

陰惻惻地看向胡亦銘,道︰「構陷東廠和李大人結黨營私,你的罪名又多了一條。」

「來人,帶走!」

東廠鷹犬們听令,堵上胡亦銘的嘴,將其帶出了楊府。

曹老三對楊郢說道︰「楊大人,驚擾之處,對不住了,還望海涵。告辭!」

楊郢皮笑肉不笑,「都是遵皇命辦事,公公慢走。」

目送曹老三離開楊府之後,楊郢的臉色立馬大變,變得無比陰沉。

此時,他的心在滴血。

一顆安插在御史台的棋子,竟然就這樣被拔出了。

他站在原地半晌之後,喃喃道︰「東廠那些宦官們,個個心理扭曲,毫無任何情義可講,也不會與任何人講情義,絕不會為了李青而緝拿亦銘。」

「看來這是陛下的意思啊,陛下將御史台視作禁臠,終究還是不想讓任何世家官員插足進去。」

……

翌日。

天氣晴朗,春風徐來令人倍感舒適。

隨著太陽的升起,萬物重新煥發生機。

寧靜了一晚上的盛京,再次熱鬧了起來。

來自各國的商販,自大周各地前來盛京游歷的學子,還有當地的百姓,將盛京填滿了生機。

盛京各地數家王氏書鋪門口,都有伙計們熱情地大喊。

「來往的讀書人都瞧一瞧看一看,今天王氏書鋪推出一本傳世錄!」

「傳世錄記載了大周開國以來唯一一位三元及第的狀元郎的語錄和思想,每天前一百名購買傳世錄的客人,都附贈一本狀元郎的科舉心得!里面詳細地介紹了狀元郎從童生試到殿試的心理路程以及學業上的各種心得。對有志于科舉的讀書人,大有裨益。」

「機會難得,名額只有一百個,錯過了可就沒有了,大家快來搶購!」

幾名路過書鋪,準備結伴出城踏青的書生,本來對什麼傳世錄,一點興趣都沒有。

但一听購買一本傳世錄,竟然贈送三元及第狀元郎的科舉心得,頓時停住了腳步。

幾人互相對視一眼,都看見對方的眼中冒著熾熱的光芒。

這個世上,但凡一些科舉上的心得,無不是父傳子子傳孫,或是夫子傳給嫡系的入門學生。

市面上的書鋪,哪里有科舉心得這類書籍售賣,更何況是三元及第狀元郎的心得!

幾人連忙沖進王氏書鋪。

「傳世錄多少銀兩,我買一本!」

「我買兩本,能否附贈我兩本狀元郎的科舉心得?」

「我也要買兩本,回去贈送一本給好友。」

隨著書鋪伙計的吆喝,越來越多的書生得到消息,從盛京各地跑來。

擠破腦袋都想買一本傳世錄,獲得一本附贈的狀元郎科舉心得。

一些沒能在前一百名買到傳世錄的書生,遺憾地直錘大腿。

但又听聞傳世錄是根據李青的語錄和思想編寫而出,即便錯過了前一百個名額,索性也買一本回去看看。

或許能從這本書中,也能看到一些李青在科舉上的心得呢?

朱雀街王氏書鋪總店對面。

王薪一臉興奮的對身旁的王琰說道︰「哥,老師這招真厲害,把人心完全拿捏住了!」

王琰茫然地看著眼前的一幕,深深地感慨道︰「不愧是老師!我想盡方法,用盡一切宣傳手段,傳世錄都賣不出幾本。結果老師輕描澹寫地就解決了。

有了老師的科舉心得作為吸引,用不了幾天,整個盛京有志于科舉的讀書人,都將人手一本傳世錄。

甚至一些學院的夫子,也會出于對科舉心得的好奇,來買幾本回去研究。

難怪老師說,人心都是趨利的,告戒我們要堅守本心,不為利益蒙蔽雙眼。」

王薪絲毫听不到王琰的感慨,看著傳世錄一本本賣出去,心里面十分的開心。

「距離國子監會講還有一個多月時間,照這樣下去,只要那些學院的書生不是傻子,定然會有超過一千個讀書人舉薦老師去參加國子監會講,與眾多大儒進行學說辯論!」

……

時間一天天過去。

隨著三元及第狀元郎科舉心得的面世,引來了大量讀書人每天王氏書鋪還沒開門,就在門外排起了長隊。

一時之間,李青的科舉心得風靡整個盛京。

無數有志于科舉的讀書人,看得如痴如醉。

同樣,作為主要售賣的書籍傳世錄,也隨之被傳得人盡皆知。

沒能在每天買到前一百本傳世錄的讀書人,痛失狀元科舉心得,但在好奇之下也翻閱起了傳世錄的第一冊。

這一看,頓時如痴如醉。

上面記載的六篇文章,被他們來來回回翻來覆去地看覆去地看了個遍。

每每看到精彩之處,都不禁拍桉叫絕。

甚至呼朋喚友對其中的學說和思想進行深入探討。

稷山書院,是大周三大書院之一。與臨湖書院和陽山書院齊名。

書院位于盛京城外十里,依山傍水景色優美。

站在書院,就能看到對面青雲山上的青雲閣。

無數學子,最大的夢想就是高中進士,受邀進入青雲閣參加青雲宴。

書院按照學子的功名,開設甲乙丙丁四個班,進行針對性的教學,每個班級人數不定。

其中丁班人數最多,全都是未曾考中童生,沒有任何功名在身之人。

而甲班人數最少,都是有舉人功名在身。

此時甲班五十多個舉人,全都圍在一起,觀看一本名為傳世錄的書籍。

「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彩!」

「孔曰成仁,李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李大人義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如此精神,當真是我輩讀書人的楷模!」

「原以為李大人只是書讀得好,沒想到他不僅明悟聖賢道理,更是誕生了自己的思想!舍生而取義,完善了儒家的仁義之說,繼承並發揚了孔聖的思想!」

「還有那知行合一。一念發動處即是行,知行合一致良知!讀了李大人知行合一的學說,令我對先賢朱的知先後行產生了懷疑。」

「真是沒有想到,那日引來天地異象、紫氣東來的知行合一致良知,竟然是李大人所提出的。可他還沒有我們在座之人年齡大,竟有如此學問如此思想,當真是不可思議啊!」

「我細細琢磨,知行合一是對知先後行的延伸和完善,或許先賢朱的學說真的錯了。」

一群舉人,一邊看著傳世錄,一邊進行激烈地探討。

時不時就激動得大喊一聲彩!

尤其是讀到《以身作則》和《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兩篇文章,更是敬重李青的剛正不阿和一身正氣。

漸漸地,這本傳世錄第一冊,對他們的吸引力,竟然完全不在科舉心得之下!

這時,稷山學院的山長司馬鏡走進甲班,見學子們聚在一起,時不時發出大叫聲,不由重重的用手中戒尺敲了桌桉。

「都在干什麼呢!」

學子們一見是司馬鏡,立馬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見過夫子!」

司馬鏡皺著眉走下去,拿起眾人圍觀的那本傳習錄。

翻開的那一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十個大字映入眼簾。

司馬鏡童孔驟然一縮。

內心頓時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他繼續往下看去,「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司馬鏡臉色大變,一字一句地將《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篇文章反復看了三遍。

隨後愣在原地不動,良久之後才用略顯嘶啞的嗓子問道︰「這……這是什麼書?是何人所著?」

民貴君輕的言論思想,深深地得到司馬鏡的認同。

王朝更迭,皇帝換了一批又一批。

無論是社稷還是國君,都可以改立更換,但老百姓卻是不可更換的。

得民心者的天下。

百姓的重要性,司馬鏡早早就意識到。

只是他並沒有像這篇文章一般形成鞭闢入里的思想。

「夫子,這是御史台的殿中侍御史王琰,根據御史左中丞李青李大人平時的言行所編寫的傳世錄。」一名學子回道。

「傳世錄,好一個傳世錄。李青李長青,此人的大名老夫亦如雷貫耳。不曾想竟有如此思想。」

司馬鏡感慨一聲後,拿著傳世錄,從第一頁開始翻看。

越看,他的臉色越精彩。

看到最後,竟然如此方才的學子一般拍桉叫好。

一本薄薄的,不到五千言的傳世錄第一冊看完,司馬鏡如同吃了青元果一般神清氣爽,滿臉興奮。

他深深地感嘆道︰「李青此人,思想之深,堪稱儒家宗師。學說之精妙,足以開宗立言。數百年之後,定成儒家代表人物。為後世讀書人所敬仰膜拜。」

「如此儒家宗師的學說和思想,豈能不為天下人所知乎?」

「爾等在書院好好溫故知新,老夫去一趟國子監,親自舉薦李青參加今年的國子監會講!」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