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四百三十三章 球賽

諸葛策有些頭疼,如果按照大司命所言,少司命彷佛無欲無求,每次都會認真、忠實的完成陰陽家任務,好像渾然天成的玉石,很難找到缺口。

如何才能撩撥少司命的心弦,恐怕還要從小靈的故事找突破口。

有大司命這種美人當前, 還是先吃掉她再說,至于少司命的問題,還是先往後挪挪,反正她們會在這里待很久,有很多時間來拿捏。

秋日的細雨再次飄落,湖中心的船在風雨之中搖晃不止。

等他們兩人從船上出來時,大司命臉蛋帶著明顯的紅暈, 容光煥發的模樣,明顯被諸葛策滋潤的不錯。

因為時間還尚早,兩人正好去壽春學院 達一圈,學院正在舉辦足球賽事。

諸葛策制定規則,基本和後世的歐冠聯賽差不多,學院分為八組,兩回合制,最後決賽一回合。

畢竟熊孩子們精力旺盛,需要適當調節,足球是男孩們最喜歡的運動。

後世的諸葛策是資深的足球迷,每次看國足比賽時候,心中像是過山車般緊張,最後只剩徹底無奈的嘆息。

從現在開始培養熊孩子們踢足球,不知道以後漢國是否能成為足球強國。

自從諸葛策發明了足球, 學院里的學生,狂熱愛上了瘋狂的運動,每到下課,哪怕只有一刻鐘的時間, 男孩子們都會爭分奪秒的踢幾腳球。

所以運動短褲出現了,跨攔背心出現了,牛皮底帶著短鐵釘的足球鞋出現了,而且是分左右的。書院里如果誰沒有這樣的一套裝備,會被鄙視,自己也會無地自容。

剛開始的時候,學院的先生們就不明白,二十幾個人追一個牛皮膽子就那麼有趣嗎?直到看了一場真正的比賽,才發現里面門道很深,攻守之間變化無常,深合兵家要詣,尤其難的是講究整體配合,一個人就算球藝再高,也難敵對手的整體配合,這對樹立學風很重要,所以也就不再阻攔,任由其自由發展。

而荀夫子以欣賞的目光,看著孩子們踢球。

衣衫不整的球場,自然不是女孩們呆的地方, 不過她們喜歡圍在球場邊, 看男孩子汗流滿面的樣子。

也許是異性相吸的緣故。

諸葛策曾經看過幾場球賽, 技術比較好的孩子, 沒來得及秀一下過人的腳法,就被體重一百斤的胖子撞飛,要不然會遇上將軍家的弟子,仗著家傳的武功,和對手的腦袋撞一起,對手感覺就像踫到了石頭,眼冒金星的倒在地上。

諸葛策只好繼續完善足球規則,阻止足球往橄欖球方面發展。

八進四的第一輪賽事正式開始。

雙方各十一個小少年排成兩排,雙手背後,似乎在某人的等待檢閱。

諸葛策換上了天青色的麻衣,好不容易留長的頭發,隨意束成馬尾披在身後,臉上浸滿笑意,宛如鄰家大哥哥般,絲毫看不出君主的威嚴。

你可以把他認為是貴族紈褲少年,或者是鄉間無賴小子也罷,但是很難把他和一位君主聯系起來。

各班女孩組成拉拉隊,穿著清一色的衣袍,給自己班的球隊加油打氣。

「友誼第一,比賽第二,希望你們能遵守體育規則,其次再全力爭勝,規則你們已經很熟悉了,不得用內力拼搶,否則直接紅牌罰下。」諸葛策充當臨時裁判,和兩隊隊長宣布規則。

荀夫子坐在高台之上,對著身邊的大司命開口道︰「你這姑娘有福氣,能夠得到王上的青睞,你所擔心的事情,肯定都能迎刃而解。」

大司命很尊敬這位儒家聖賢,因為她能感覺到,這位文人已然返璞歸真,真要動起手,自己肯定不是對手。

「我也相信他。」大司命輕聲說道。

隨著一聲竹哨吹響,球賽正式開始。

諸葛策隨著孩子們滿場奔跑,彷佛失去的童年,在此時又回到了身上,比賽結果對他來說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也能參與其中,雖然是以裁判的身份加入。

孩子們歡聲笑語最能打動人,年輕富有活力的青春在球場之上揮灑汗水。

中場休息時,諸葛策主動讓其他老師替換下來,他回到高台上去觀看。

「這項運動不錯,不僅能鍛煉身體,還能讓這群學生懂得配合,戰術運用也暗含兵家之道,真不知道大王是如何想出來的。」荀夫子一邊看著球賽,一邊夸獎道。

荀夫子這一生之中,都很少去夸贊別人,包括韓非和李斯這兩位弟子,而來到漢國的這段時間,每次見面都要發至內心的夸獎諸葛策幾句,沒有任何 須拍馬的成分在里面。

「思維固定是漢國進步的最大敵人,我打個比方,一班的孩子學東西比較快,孩子也乖,但是每次老師問他們一些發散思維的問題時,他們都全體沉默,就算給出例子,引導他們往自己身上思考,他們也回答不上來。

而二班孩子相對起來,上課就沒有那麼「乖」了,而且學東西也相對慢一點,但是每次老師問他們發散思維的問題時,他們總是有好多想說的,根本剎不住車。

這兩個班的孩子的思維是有明顯區別的,二班的孩子明顯更有創造力、思維更開闊,這不禁會讓人思考,老師是強行灌輸知識重要,還是教給他們思維能力重要呢?母庸置疑,肯定是思維能力。」

諸葛策不相信這群孩子全都是學習的材料,但不是學習材料,說不準在其他方面非常有天賦,比如機關術,或者行醫,又或者養殖,種地,有可能等足球聯賽推廣起來,踢足球一樣能養家湖口,

不一定每個人都要在朝堂發光發熱。

前提是老師不能只讓學生無腦的學習知識。

荀夫子身為儒家聖賢,對于儒家的教學深有體會,慕名進入儒家的弟子每年都有許多,但真正能在各國朝堂發揮的人,按照比例來講,確實少之又少,剩下的大部分弟子只會死讀書,碌碌無為之後,整日流連風花雪月,或者寫幾篇文章,發泄命運何其不公,滿身才華無處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