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英社自然沒有百瀨薰這種特意窩在書店里盯人。
春季出版作品在東京各書店大面積鋪貨之後,唯一能稍微反映出一些市場結果的就是讀者反饋。
開始只是零星點點。
畢竟看書也需要時間。
對于出版社來說,零星點點的評論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
不過,隨著第一批讀者陸續看完小說,春季幾部作品的反饋,集英社市場部的電話、問卷調查信息,逐漸多了起來,慢慢形成有效的數據鏈。
東電系的企業兵團在數據鏈整合方面,跟新日本技術財團的成員有著密切的合作。
其中,東芝電子、富士通半導體、日立儀器這些新加入日本技術財團的企業,都拿到了東電系的企業兵團的信息化改造訂單。
…………
不僅是集英社,在更木劍八名下的其他東電系的企業,一貫都特別重視數據真實性。
更木劍八的北方的國朋友Yeltsin,在21世紀曾經因為數據真實性,鬧出過不小的笑話。
據說是1996年春天的事︰
Yeltsin先生自信滿滿,預備參選總統。
他身邊的人都告訴他︰您有98%的支持率呢,全俄人民愛戴您。
…………
但當時掌握大俄的諸位商業寡頭明白真相,跟Yeltsin攤牌。
大俄私有化之父、當時的副總丘拜斯直白地說︰
「你的形勢不容樂觀,你的支持率只有5%。」
在場的傳媒大亨古辛斯基回憶說,Yeltsin根本不相信︰「絕對不是真的!不可能!我深受民眾的愛戴!」
諸位商業寡頭︰「……」
…………
維克多•格魯式科夫寫過,科學發展是對社會有益的︰
「因為科學使預測與控制成為可能。」
東電系的企業兵團,每家企業都建立了數據統計的課室、小組,負責要將統計所得的數據收集、整理、合理分析,發送到產業鏈上下游的東電系的成員。
通過這種數據鏈共享,企業經營信息化,整個東電系的企業兵團的文化內容產業,全產業鏈的優勢發揮到極致。
…………
搜集到的數據,讓集英社憂心……
被公司寄予厚望出版的春季小說系列,引用漫畫行業復制過來的連載小說模式,遭遇開局不利。
問卷投票第一名,《月光下的持刀者》似乎口碑不怎麼樣。
滿分十分的小說評分機制。
絕大多數讀者打出的評分都只有五分不到,似乎大家對于這部小說的模式並不感冒。
「換湯不換藥的社會派推理小說套路。」
「讓小孩子去謀殺,實在是令人感到荒誕,布局這麼麻煩繁瑣,浪費時間,不確定性又高。一開始為什麼不自己動手,書中環境設定(時間、空間)完全可以做到完美的犯罪。」
「推理的內容很精妙,但是一切都是建立在不符合常識的基礎上,就如同沙丘上的城堡,根本經不起邏輯的浪潮。」
「看完後悔買這本書了。」
「用連載漫畫的方式,連載小說,真的可行嗎?」
「沒有興趣。」
…………
8000億日元的東電系的債務。
集英社因為盈利能力最強,被分配的擔子也最重。
集英社再也進一步挖掘行業潛力,提高淨資產收益率。
進行連載小說分卷出版,一邊寫一邊分卷發表。
這是集英社的一次改革嘗試。
這種模式下,第一卷的銷量至關重要。
…………
那些銷量不好的小說很容易遭遇腰斬,出版社會通知作者趕快寫完,原本計劃十卷以上的作品一旦遭遇腰斬,那最後大概會被作者壓縮到三五卷便草草完結。
這樣,集英社可以實時調配資源,把騰出的資源給一些更有潛力的作品。
…………
集英社的連載小說模式改革,相比傳統出版模式,可以更加刺激作者的寫作節奏。
傳統的出版流程,作家總得一本書寫完了之後出版再拿稿費。
這就注定了小說很難寫太長。
寫太長了作家還沒等寫完先餓死了啊。
況且你也不確定你寫完就能賣出去,賣出去了就能賺錢。
發瘋圖強,十年寒窗,寫個五百萬字……
結果沒賣出去,作家不得瘋了?
…………
集英社的連載小說出版模式,就很清楚的每個月發布一卷,每發布一卷,當月集英社的財務部,就會支付版稅。
這樣作者們就不用擔心經濟問題。
…………
「連載小說分卷發布的模式,可能無法推進下去了。」
集英社一周後的部門會議上,有編輯看著幾本小說的評論嘆氣︰「我以為《月光下的持刀者》的銷量是可以爆發,但隨著讀者們看過的推理小說越來越多,大家的要求也跟著越來越高了。」
「這話說的沒錯。」
「讀者的閱讀品味越來越高了,所以社里一直想要扶持新的題材上位,打破僵化的市場。《周刊文春》的專題調查,讀者對于社會派推理小說題材,已經看膩了。」
「哪家出版社可以率先打破這種僵局,就可以掌握未來十年的日本小說發展方向。」
「集英社作為東電系的紙質媒體資源的掌握者,只能引領時代,而不是跟風。」
「也沒有全軍覆沒。」
長野規主編,試圖安慰大家︰「《詭秘之主》這部小說雖然新人作品,但口碑很好,現在評分已經高達8.5分了,這個評分非常了不起了。」
長野規說的沒有錯。
《大晦日的殺人事件》、《月光下的持刀者》、《第五詐騙犯》、《神樂湯》的口碑雖然都不盡如人意,但《詭秘之主》目前獲得的評分卻非常高。
問卷調查的讀者反響也基本都是贊賞態度為主。
「這本最好看!」
「沒想到克蘇魯這種小眾的歐美題材,也能寫的如此精彩,我是在書店拿起來隨便看看的,沒想到這書一拿起來我就放不下了,直接宣布入坑《詭秘之主》。」
「春季新書的一股清流!」
「看膩了推理小說,偶爾換換口味竟然意外的不錯,我已經跟不少朋友推薦《詭秘之主》了。不過很多人都沒興趣,他們和以前的我一樣,根本不懂這本小說的魅力。」
「……」
編輯們自然知道《詭秘之主》的評分很高,可以說是好評如潮,但對于集英社而言,這部小說的口碑只能算是安慰獎。
因為這本小說的題材太冷門,銷量幾乎不可能大爆。
「沒用的。」
「題材太冷了。」
「叫好不叫座啊。」
編輯們並沒有顯得太興奮,每個出版社都會有一些叫好不叫座的小說,對于這類小說各大出版社基本都是以扶持為態度,就算是銷量不好也會盡量給到出版資源的。
就好像電影公司也需要一些文藝片給臉上貼金一樣,但公司真正賺錢還得靠小說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