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你對遼東的事情怎麼看?」
別人都是直接的說過去的事情。而到了袁崇煥的時候,朱由檢直接就是問策。
這可是很高的禮遇了。
所以在這個時候,你如果說的好,那麼簡直就是錦上添花,肯定會被皇帝重用的。
「回陛下,若以草民為督師,計五年,全遼可復。」
袁崇煥說話的時候,表現出了那種讓人感覺到非常有自信的話語。
如果是以前,或者是說不知道事情的結果的話,那麼听到這句話肯定是會感覺到非常的激動的。
畢竟,滿朝文武沒有一個敢戰的。
但是對方卻在這個時候敢戰,還大包大攬,那基本上是說明了,他自己是有這個自信,胸有成竹。
「很好,既然有信心,那麼就去武院當個教習吧。」
「謝陛下……」袁崇煥听到了很好兩個字,馬上就感覺到自己恐怕是真的要被重用了,于是大聲的說道。
但是他的反應快了一點,也只比朱由檢說的話慢了一點點,所以根本就收不住。
于是他有點不敢置信的看著皇帝。
要知道這個結果和自己得到的信息是完全的不一樣的。
但是,似乎一切都沒有辦法了,皇帝金口以開。
「好了,四位愛卿都回去吧,今日準你們一日假,明日就到武院去報到,具體的和幾位國公商議一下。」
「臣等告退。」
四個人只能是起身離開。
而在這個時候,朱由檢看到,除了袁崇煥之外,其他人對自己的忠心值都是到了五。
至于袁崇煥,還是三。
但是這已經不重要了。
自己的目的已經是達成。
接下來的幾天,大明京城的舊幣基本上都被換的精光,與此同時朱由檢也讓人去查,看看有沒有人鑄造假幣。
當然鑄造假幣也就是鑄造以前各朝各代的錢幣,對于現在的大明朝,使用的都是崇禎新錢。
所以對于除了新錢之外的崇禎錢,肯定是不會認得。
這些人想要去鑄造假錢的目的,自然是想要換到新錢里面的銅。
以為這個是貴金屬。
但是實際上,朱由檢使用的是定制功能,想要從新錢中換到想要的利益,那麼就必須要幾十萬幾十萬的進行熔爐重鑄,才有收益,否則,指揮搭進去更多的人工體力。
大名崇禎元年三月十萬。
戊辰科殿試。
作為主考的朱由檢自然是對這些貢生們的考法非常的獨特。
他沒有注意考察貢生們的經書的情況,而是選擇考策,目的自然是大家對國家大事的看法。
在朱由檢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夠獲得足夠多的有才能的人。
也正是如此,朱由檢才能夠重用。
否則的話,你沒有治策的能力,那麼要你這樣的官還有什麼用?
所以在這一天的殿試中,朱由檢出的就是關于這方面的題,想要看看大家對國家大事是怎麼看得。
隨著殿試開始。
三百五十名貢生們都開始認真的答題起來。
在人群中,朱由檢看到了那些對自己完全忠心的人。
這些人都是受了自己小小五兩白銀的賞賜就對皇帝忠心不二。
這主要是來的及時,給他們解了燃眉之急。
如果說,不是因為不能夠暴露科舉舞弊的事情,恐怕這些人對朱由檢的忠心更高,更多。
但是現在,有這麼多人,對于朱由檢來說已經是非常的滿意了。
而且在這個時候,朱由檢也終于看到了宋應升和宋應星兩兄弟。
在這次殿試結束之後。
宋應升肯定是要下放為官的,至于宋應星則是會被調到豹房這里,進行對世界科技等學科進行整理和編撰,這也算是他的一份工作。
殿試的卷子答完。
貢生們回去等待。
而朱由檢則是開始閱卷。
原本的這些卷子先要等著大學士們先閱,挑選出來一些卷子選的妙的然後才上呈皇帝。
可惜朱由檢卻非常的看中這一點,于是就自己看試卷。
當然,朱由檢不可能說把他們的試卷都詳細的看一遍。
一些,如果不是寫相關考題的就直接的給放在最好。
那些能夠真正用字治世經典上的,留在中間。
如果真正談論國家大事,但是如果只是侃侃而談的留在中後。
只有那些真正涉及國事,還能夠有所見解的放在中上。
而最終,能夠答到了自己心坎里的,朱由檢才會留在最上的位置。
這些人的能耐是有的。
他們雖然說還沒有經歷,但是見多識廣,博聞強記,還能夠把所學進行總結,那麼自然是有一定的能耐。
于是,朱由檢親自的定下了前三甲之人。
朱由檢沒有覺得說這些人的外貌如何家世如何就開始進行選擇。
在他看來,真正答的讓自己滿意的人,那麼就應該獲得最高的名次。
于是後面的二百八十三人定為了三甲,賜同進士出身。
而之上的六十四人為二甲,此進士出身。
至于前三的狀元,榜眼,探花三人。
朱由檢則是重中之重。
「老王,把這個送到禮部,讓他們張榜吧。」
「是,皇爺。」
朱由檢御筆親題的戊辰科三甲進士,
算是把戊辰科的會試殿試落下了帷幕。
而在這個時候,朱由檢也讓人放出話。
這一次的殿試名單是朱由檢看完了三百五十份試卷,從中御筆親鉤。
意思也已經非常的明顯了,那些想要靠關系來補名次的人是沒有的,有的只有是他們的文章和才學,是皇帝從三百五十分試卷中排出來。
皇帝不講你是哪里的,不講你的恩師座師是誰。
只講你的能力。
這已經是說明了,對于很多的人來說是真正的公平。
「放榜了。」
朱由檢親自定下三甲消息剛剛的在一大群學子中傳播。然後在這個時候,皇榜也被人送來,戊辰科殿試放榜了。
這一下,對于很多人來說是要真正的激動了。
殿試的前三,進士及第,那將是所有人最為期待的事情。
此刻,宋應升和宋應星兩兄弟也站在門樓處,等待著報喜的官員到來,然後跨馬巡街,那將會是何等的意氣風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