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百六十四章 目標爪哇

隨著東寧與英圭黎達成一致,出兵爪哇被迅速地提上了日程。

馬薩昂信誓旦旦地表示只要能有五十艘明鄭戰船出現在爪哇島東部海岸,就有極大的把握說動爪哇島東部的王公們在英荷的沖突中保持中立。

同時根據馬薩昂所稱,英國人在爪哇東部仍有三艘武裝商船,明鄭水師只需要一路走望加錫海峽,從東側抵達爪哇島,便能在荷蘭人反應之前完成任務。

結合北鎮撫司從南洋獲取的消息,荷蘭人在巴達維亞的戰船有十余艘,剩下還有數十艘屬于荷屬東印度公司的武裝商船,日常散布在四處進行武裝貿易,只有戰時才會聚集。

即便荷蘭人提前獲知了消息也根本來不及召集在外的武裝商船。

這樣看來很有可能不發一槍一炮就能完成英國人的委托,怪不得英國人這麼干脆地同意承擔此次行動耗費的物資。

準備工作很快就緒,十月底,趁著季風正烈,明鄭水師啟航往南洋駛去。

此次出征水師出動了兩個軍鎮,大小戰船五十余艘,由林升率領。

而陸師只出動了一個軍鎮,馬震率領的懷威鎮。

水陸兩師總計八千余人再加上馬薩昂和幾個英圭黎商館的商業經理,船隊自東寧啟航一路向南,繞行望加錫海峽。

自從十六世紀末荷蘭人抵達東南亞後,先後進行了一系列的貿易擴張,他們計劃周密,行事大膽,最終建成了龐大的貿易帝國。

1619年之後,以巴達維亞為中心,荷蘭人在東南亞建立了組織嚴密的行政機構。

巴達維亞總督與東印度委員會組成的最高董事會是荷蘭在亞洲地區的最高權力機構。

由它負責任命各地商館的文武官員,同時,各地商館向巴達維亞總部負責,定期給總督和東印度委員會提供當地的政治經濟報告,以供總部作決策之用。

巴達維亞當局則直接對阿姆斯特丹十七人委員會負責,並與荷蘭議會有著密切的聯系。

不過,因為歐亞之間路途遙遠,所以巴達維亞總部行使著廣泛的主動權,擁有很大的獨立性。

通過嚴密的行政結構和統一的規劃布局,荷蘭在東方的殖民據點、商館、要塞等開始連為一體。

安汶、班達、馬魯古、蘇門答臘、馬六甲、阿拉干、柬埔寨、越南、日本等等地方或設商館或建要塞,逐步形成了以巴達維亞為首都的商業帝國。

按照荷蘭人的天才設想,理想的貿易是這樣的︰先以古吉拉特的紡織品交換蘇門答臘沿岸的胡椒和黃金,再以萬丹的胡椒換取科羅曼德爾海岸的里亞爾銀幣和紡織品。

以科羅曼德爾海岸的紡織品交換香料、其他商品和中國黃金。

繼續以檀香木、胡椒和日本的白銀交易中國的貨物和黃金,以蘇拉特紡織品交換香料、其他商品和里亞爾銀幣,以來自阿拉伯的西班牙銀幣交易香料、其他小貨物。

總而言之就是用某一個地區的貿易來補償另一個地區。

按照這份計劃,整個龐大的貿易將不必動用荷蘭的分厘白銀。

他們曾經一度玩轉了這個貿易計劃,在此地攫取了無數的利益。

但相應的挑戰也越來越大,來自其他歐洲國家的競爭,東亞局勢的變換,南洋本土王公貴族的反抗等等,都讓荷蘭人在此地的統治成本大增,完美的貿易方桉也無法繼續下去。

而隨著明鄭水師從東寧啟航的那一瞬間,荷蘭人在此地將迎來一個最為強大的競爭對手。

明鄭水師龐大的艦隊在經過呂宋島時引起了盤踞在島上的西班牙人和本地王公的警惕。

呂宋島西側巡視的西班牙武裝商船在見到鄭氏的船隊瞬間毫不猶豫,扭頭就跑,一邊跑一邊向沿途海岸示警。

接到消息的菲律賓總督胡安•德•巴爾加斯•烏爾塔多立馬派出十余艘戰船從馬尼拉港口行駛而出,謹慎地往發現明鄭水師的海域駛去,企圖攔截對方,避免其攻擊馬尼拉港口。

西班牙戰船一路上沒有踫見任何敵人,明鄭水師根本未做停留徑直向南駛去,此時已經駛出了西班牙人的巡邏範圍。

總督胡安知道後幸災樂禍地對著屬下官員道︰「明國人是去找荷蘭人麻煩的,與我們無關。」

但他仍謹慎地下令加派巡邏的武裝商船,同時嚴密監視島上的華人動向。

沿著呂宋行駛的明鄭水師一路上遭遇了無數從四面八方趕往馬尼拉港貿易的商船。

隨著這些商船的親眼目睹,東寧第一次正式派遣軍隊進入南洋的消息將傳往南洋各國,掀起一陣波瀾。

望加錫海峽的西南側有著一個荷蘭人的商館,荷蘭人在此處足足配備了十艘武裝商船。

這些武裝船每日沿著望加錫海峽巡邏,經過海峽的商船必須要繳納費用不然就會遭到荷蘭人的攻擊。

當然這一苛刻的條件現在主要是針對南洋諸蘇丹國王公的商船,受制于雙邊或多邊協商達成的條約,來自歐洲的商船可以自由通行此海峽。

但今天這些巡邏的武裝商船遇見了第三方力量,在即將通過望加錫海峽時,兩艘荷蘭武裝商船與明鄭水師不期而遇。

荷蘭人的武裝商船上飄揚著紅白藍三色旗幟,旗幟中間寫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縮寫VOC,在海峽間耀武揚威慣了的荷蘭武裝船驟然見到龐大的戰船艦隊明顯懵了。

短暫地停頓後兩艘武裝船迅速掉頭向海岸邊逃去。林升制止了麾下船只開炮的請求,下達命令道︰

「全速前進穿過海峽,在巴達維亞的荷蘭人反應過來前抵達爪哇島!」

在明軍的全速前進下,經過一個月的航行,終于在十一月底抵達至爪哇島中東部。

曾經統治此地,出動十萬大軍圍攻巴達維亞的馬塔蘭蘇丹國早已式微,在荷蘭人精妙地政治挑撥下,爪哇島的政治生態始終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

爪哇東島的土邦王公們掌握了此地的統治實權,對中爪哇的馬塔蘭王國只是名義上的臣服,對更遠處西爪哇的荷蘭人則始終保持著不遵從也不得罪的態度。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