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04章 調離臨安

八月二十七,朝廷交給西作坊的制造差事,他們用了兩個月零五天全部完成,所有制造好的武器在作坊里堆放的整整齊齊,只差點數之後送進武備庫。

軍器所和西作坊的人在點數,而楊叢義則和一些兵匠在研究如何制造出能運送更多物資的馬車,因為如此多的軍械要安全運到武備庫,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馬車主要靠馬來拉,再強壯的馬也只能拉動幾百斤的東西,因為車廂的一頭掛在馬背上,等于說馬和車輪共同分擔了車上的載重量,也就是說馬不但要扛起幾百斤的重量,還要拉動幾百斤的重量,馬要承受的壓力太大了。

于是楊叢義就召集了一些兵匠,問他們能不能設計出一輛四輪馬車來,如此一來,車上東西的重量便都在四個車輪上,而馬只需要向前拉,不需要向上抗,這樣的馬車能拉的軍械肯定要比普通馬車多。

但同時,他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四輪馬車要能靈活轉向。

在他沒提要求時,兵匠們都覺得四輪馬車很簡單啊,給車廂裝上四個輪子就行了,而等楊叢義提了要求,馬上就有人明白其中的難為之處了。

雙輪馬車,馬轉向,有一定的角度,車廂就能跟著轉向,但四輪車廂不同,轉向遠遠沒有雙輪靈便,眾人一時之間沒有頭緒。

但此事並不急,楊叢義沒有催逼,反正制造軍械的任務已經提前完成,兵匠們有的是時間研究四輪轉向馬車的問題。

其實楊叢義也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他看到的馬車都是雙輪,從來沒見過四輪,直到他開始想的時候才發現此時還沒人解決前輪轉向問題。

四輪車前輪為何會轉向,是如何轉向的,楊叢義並不是很了解,況且後世的技術即使他知道,也沒法這兒使用,何況他還不知道。

此時此刻,他只是提出了這個問題,希望西作坊數千人里能有人用這個時代的思維,解決這個問題。一旦解決四輪馬車轉向問題,一輛馬車的載重量肯定能成倍增加。

然而,不等西作坊的兵匠們想出四輪馬車轉向辦法來,楊叢義又一次接到朝廷任命。

這事還要從幾天前說起。

八月二十四,一封從金國送來的信直達宰相秦檜手中,信中責問宋國大舉練兵,大規模挑選將領,又組建多支規模萬人的精銳新軍,到底是何用意,是不是準備撕毀議和契約,挑起大金國和宋國之間的戰爭?信中最後說,宋國如果想要戰爭,大金國便如宋國所願,再讓百萬大金國男兒飲馬長江!

這封信第一時間由秦檜親自送到皇宮,呈遞給了宋皇趙構。

趙構接信,未等看完,便驚恐無狀,幾乎就要急的流下淚來,忙問秦檜可有解決辦法。

然而秦檜沒正面回復,他說此事事關宋金兩國和平,最好讓群臣議一議,他如今不好拿主意。

秦檜不說,趙構也毫無辦法,只能依秦檜的意思,將金國來信在朝堂公布,詢問大家的意思。

這一問,問題就來了。

有人說這是金國在警告大宋,不要建新軍,振武備,否則兩國就要再起戰事,難免生靈涂炭,建議裁撤今年新組建的軍隊。

有人說金國認為大宋國不該在天下太平時練兵,明顯有挑起戰爭之嫌,建議朝廷縮減各軍軍費,進一步裁撤軍隊,多向金國釋放善意。

也有人說大宋應該將長江以北的軍隊盡量撤回長江以南,不要離金國那麼近,不然容易刺激到金國,到時候金軍南下,天下就再也不會有太平。

更有人建議裁撤一半北方屯駐軍,撤銷除戍守拱衛臨安以外的所有禁軍,向金國表明大宋絕對不會再挑起戰爭。

當然也有人說大宋練不練兵,建不建新軍是大宋自己的事情,跟金國有什麼關系,完全可以不必理會金國,如果金人想撕毀盟約,大宋男兒也絕不會退縮,他們要戰,大宋奉陪。

朝堂上,群臣一人一言,各抒己見,但裁軍息兵的主和派佔據絕對上風,而為數不多的主戰派,寥寥數人,被淹沒于主和派群臣聲浪之中。

第二日在垂拱殿內,趙構與秦檜、章復、秦禧、楊存中等人議定三件事。

第一件,進一步裁撤長江以北的屯組軍兩萬。

第二件,新組建的禁軍駐守江南,絕不越過長江。

第三件,永久取消選將營,絕不再進行大規模選將。

三件事關大宋軍隊發展的大事議定,趙構命秦檜給金國回信。

議定這三件事的第二天,宮中傳出詔命,參知政事兼簽書樞密院事章復被罷官。

第三天,朝臣大議裁軍事宜,並迅速議定督察裁撤江淮屯駐軍人選。

第四天,朝廷下令軍器所停止趕制軍械。

第五天,大宋朝廷回復金國的國書快馬送出臨安,飛赴北方。

隨後殿前司和各軍便開始了新一輪調任和任免。

九月初的這天,就在楊叢義與幾個對四輪馬車十分感興趣的兵匠探討他們的方案想法是否可行之時,他的調任文書忽然送到。

看著嶄新的調任文書,楊叢義久久說不出話來。

既然朝廷有令,他不得不從,做完交接,當天就離開了任職不到三個月的軍器所西作坊。

回到家里,楊叢義不知道怎麼跟清塵說調任的事情,于是一直就沒說。

直到第二天發現夫君沒有按時上衙,又不是放假休息的日子,清塵問起原因,楊叢義才如實相告,他已經不是西作坊副使。

清塵追問,楊叢義拿出朝廷給他的調令。

「通判興化軍?」

清塵拿著朝廷給楊叢義的任命文書,看到最後,十分疑惑的問道。

「興化在哪兒?這是要讓夫君做什麼?」

「興化就在泉州邊上,我們又要回泉州了。剛剛在臨安住下,還沒來得及陪你進臨安城走走看看,就又要離開臨安了,讓你跟著我受苦了。」

楊叢義心里很不好受,一方面是不滿意朝廷的任命,一方面是他覺得對不起清塵,大老遠讓她從泉州搬來臨安,卻沒過上幾天安穩日子,又要回去,這幾番奔波下來,不知要吃多少苦。

「夫君去哪兒,我就去哪兒,只要能在夫君身邊,我一點都不覺得苦。」

對此,楊叢義只能抱歉的笑笑,他能說什麼呢?以後只能更痛惜她,更心疼她,才能稍解一些心里的愧疚。

新的任命文書雖然已經下達,但上面並沒有寫明上任時限,如此看來,興化軍也不急著讓他去赴任,時間很寬松。

對楊叢義來說,這個莫名其妙的調職任命,讓他很是模不著頭腦,畢竟他去軍器所西作坊任職也不過兩個多月,他自問也沒犯錯,況且在西作坊做的也不錯,不管怎麼說朝廷都沒理由這麼快更改他的任職,把他調往外地。

直到他去戶部領取月俸時遇到殿前司衙門的舊人,才知道最近朝廷上發生了一些大事,四月升任樞密院主官的章復被罷免,朝廷下令長江以北的屯駐軍還要繼續裁減,另外殿前司駐守各地的禁軍不許隨意調動,如朝廷特別詔令,暫且駐守原地,還有永久取消選將營,不再進行大規模選將。

而這一切變故的緣由,皆是因為金國不久前送來的一封信。

不怎麼關心朝局的楊叢義至此才知道朝廷上發生了何事,才想明白他的任職為何會出現變故。

究其願意,不外乎是他曾經主持選將營,並組織了幾個月前才結束的選將。既然朝廷承諾不再選將,並永久取消選將營,那就說明之前不該選將,而主持選將營的楊叢義自然就會失勢。

朝廷究竟受到金國多大的威脅和壓力,他不得而知,但他能想到,他的任職變動必定與朝廷那幫主和派文臣有關,也僅限于知道而已,他沒有抗爭的余地,也不可能跟誰抗爭,不被撤職就已經要謝恩。

楊叢義在臨安又逗留了半個月,帶清塵主僕二人好好逛了幾天大宋臨安城,順便給她們買了些合意的東西。

此次離開臨安,雖然不知道何時才會再回來,但楊叢義隱隱約約猜到他一定會再回來,畢竟他現在也是武進士出身,身有功名,在軍中也有不少戰功,等風頭一過,風向一變,自然就會再回臨安,只是不知道到那一天還有多遠。

他去興化軍任職通判,不可能不帶清塵同去,兩人一走,臨安的家也就散了,才置辦一年多的房屋該怎麼處理,還是個問題。

最終楊叢義還是委托曾經幫他買下房產的方掌櫃,讓他代為看管房產,可以讓人住,也可以租住出去,至于那兩畝地,直接租給別人耕種便是。

等安排好離開後房產問題,又給了些錢,將兩名下人遣散。

原本還想跟陸游告別,跟他交代一些事情,卻因之前沒有問清他在臨安具體落腳何處,難以與他再見上一面,于是不得不作罷。

而另外一個跟他關系還不錯的沈縉,回到臨安之後,也再沒听到關于他的消息。

臨安已無牽掛。

幾天後,楊叢義與清塵主僕三人駕車離開臨安,慢悠悠去福建興化軍上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