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百四十七章 薊縣

所以,當他知道,付麟和祝融帶著人馬,進山之後,兀突骨就以為是對方怕了自己,在山里還能和自己周旋一下,在山里,藤甲兵不好列開陣型。

而此時,當兀突骨的藤甲兵,剛剛進入伏擊圈的時候,付麟就立即說道︰「惡來,傳令,擂鼓放箭!」

怎麼進攻,放箭干什麼,自然是用火攻,相信後世之人,自然知道要怎麼對付藤甲兵,因為制造藤甲兵,需要用油浸泡很多日子,所以,藤甲兵有很多優點,但是他們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見火就著。

典韋得到了主公的命令之後,他就立即行禮後,轉身喊道︰「擂鼓,點火,放箭!」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博南山付麟伏擊藤甲兵的山谷,本來就是地形復雜又狹窄,所以,戰鼓之聲,也是震天動地,震耳欲聾!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嗡嗡嗡!嗡嗡嗡!嗡嗡嗡!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刷刷刷!刷刷刷!刷刷刷!

緊接著,付麟的眾兵馬都是拉弓射箭,只听刷刷刷嗡嗡嗡弓箭破風聲和弓弦的拉動聲是連續不斷。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此時,山谷之中的敵人,立即就有敵人中箭身亡,而山谷之中都是引火之物,再加上藤甲兵的藤甲本身即是易燃之物,所以大火也是不可抑制的燃燒了起來。

這個時候,付麟只需要讓兵馬持續的放箭就可以了,也不需要讓兵馬下去殺敵人,因為這個時候,山谷之中,都是大火,誰下去都會喪生在火海之中。

好在付麟有後世人的經驗,他提前就讓兵馬,在山谷兩側都打出了火道,付麟之所以讓兵馬這麼做,不單單是怕把整個山谷點燃,造成森林大火。

更重要的是,水火無情,如果大火不受控制,那不是連付麟和他的人馬,都要被燒死了,到那個時候,付麟可不是殺敵人了,而是跟敵人同歸于盡了。

其實,這也是古代兵家老說,用兵經常用水火之法會有傷天和的原因,因為,他們每一次用水火殺敵之後,不但會殺敵,還會讓自己人馬,受到牽連,更會破壞周邊的環境,危機百姓的生活。

我們長話短說,當祝融知道,自己的夫君,所用的計策之後,她的小嘴也是張得大大的,祝融沒有想到,在她們南蠻無敵的藤甲兵就這麼完了。

那可是戰無不勝的藤甲兵了,是幾萬藤甲兵啊,我們說著容易,東漢的生產力,極其低下,就更別說是南蠻了,所以,兀突骨積攢這幾萬套藤甲,訓練幾萬藤甲兵,也是他們兀突部落幾代人的心血了。

沒想到,今天卻被付麟一個小小的火攻之計,給他們毀得這麼徹底,兀突骨傻了,劉備傻了,孟獲更傻了。

但是,不管他們是真傻還是假傻,現在他們都是無計可施,而且失敗已經注定了。

而要是有心計,有頭腦的上位者,現在就要冷靜下來,並且立即下令撤退,能跑多少就跑多少。

現在,撤退,不單單是要避開大火,也是要防止,大火停止之後,付麟兵馬的追殺。

果然,劉備,孟獲還有那個,發傻了的兀突骨,都想明白了這些,于是,他們就立即下令撤退,不過,此時為時已晚,雖然,藤甲兵還是逃出了幾千,但是幾萬藤甲兵,就跑出去十分之一的殘兵敗將,這幾乎可以算是全軍覆沒了。

而付麟等大火結束以後,並沒有讓兵馬打掃戰場,因為,大火之後的殘破景象,沒有什麼可打掃的,不過付麟卻讓兵馬用水,盡量的把余火滅掉。

以免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事情發生,最後,付麟雖然也是派人追殺了,孟獲,劉備和兀突骨一段距離,但是敵人早就跑遠了。

付麟非常清楚,憑借他現在能力,和對南蠻的了解,此時還不是付麟帶兵徹底覆滅南蠻的時候,南蠻部落不是付麟他們能夠進去的,就連常年生活在祝融部落的祝融,她也不敢輕易的進入南蠻深處。

至此,付麟帶兵南下益州的軍事計劃,是徹底結束了,並且取得了豐厚的戰果,付麟不但佔領了整個益州,消滅了劉璋以及劉璋的那些死忠。

付麟更是粉碎了劉備和南蠻孟獲的陰謀,並且和祝融姐妹聯姻,而付麟為了祝融和她祝融部落的安全,就建議祝融部落潛入永昌郡。

付麟更為了祝融她們考慮,並沒有讓祝融部落進入城池,而在臨近永昌郡南部邊境,選擇了一處,山清水秀,適合防守和部落發展的山區給了祝融。

不過,祝融需要在部落主持大局,她就不能跟著付麟回家了,付麟的家在哪里,那自然是在長安了。

但是,祝融離不開身,可是祝如火卻可以離開,于是祝如火就做了一個開心的南蠻妹子,跟在了付麟的身邊。

如今大漢天下的諸侯形式,已經十分明朗了,中原北方有袁紹,遼東郡有公孫度,中原有曹操,北方有匈奴和鮮卑。

另外,江南的荊州有劉表,交州有士燮,江東有孫權,而付麟則是佔據羌月州,涼州,並州和益州,還有司隸的西部。

所以,此時付麟是這天下第一大諸侯了,而等付麟平定了益州,擊敗了南蠻,粉碎了劉備的陰謀之後,付麟就下令各地駐軍守衛地方,而付麟則是帶領著,虎衛軍回到了長安。

長安是西安的古稱,是歷史上第一座被稱為"京"的都城,也是歷史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周文王時就定都于此,築設豐京,武王即位後再建鎬京,合稱豐鎬,西安簡稱"鎬"即源于此。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二零二年)置長安縣,在渭河南岸、阿房宮北側、秦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長樂宮,高祖七年(公元前兩百年)營建未央宮,同年國都由櫟陽遷移至此,因地處長安鄉,故名長安城,取意"長治久安"。

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華夏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民族的搖籃,中華文化的杰出代表,隋唐時期世界最大的城市。

長安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和隋唐大運河的起點,是迄後世為止唯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歷史名城的華夏城市,與雅典、羅馬、開羅並稱世界四大文明古都。

擁有著七千多年文明史、三千一百多年建城史和一千兩百多年(不計陪都)的建都史,歷史上曾有周、秦、漢、隋、唐等在內的十三個朝代建都于此,唐朝鼎盛時期常住人口一百八十五萬。(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