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六章 兵寇西京

蓋勛與辛曾、孔常二人率著援軍趕到冀縣之時,邊允正率著一眾的叛軍圍著冀縣城池攻打甚急!

有叛軍見著身後有官軍的援兵殺來,急忙報知邊允。

邊允便領了一隊精兵,親自前去應戰。

那邊允起先不知前來救援的便是蓋勛,他還一馬當先指著官軍陣中高聲叫道︰「上將邊允在此,哪個不知死活的敢來送死?!」

而他話音未落,官軍陣中的蓋勛一看這叛軍的領兵之將竟是涼州的督軍從事邊允,當即又勃然大怒,策馬出陣劈頭罵道︰「邊允!汝尚有羞恥呼?!身為朝廷命官,竟然背叛朝廷,犯上作亂!而身為漢人,汝又數典忘祖的投靠叛羌,來屠戮我漢家的百姓!如今還敢在這兩軍對陣之際高聲自報名姓,就不怕辱沒了乃父邊鄭的一世英明麼?!」

被蓋勛這麼一罵,邊允剛剛那不可一世的萬丈豪氣,頓時化作了烏有,同時他又想起了剛剛前一日夜里,在埋伏在軍寨便等著官軍來劫營的時候,那枹罕群賊頭領鐵頭曾對自己說的那番話來。

邊允清楚的記得,自己問鐵頭為什麼不用真名,而用了「鐵頭」這化名的時候,鐵頭答道︰「賊干得是打家劫舍、欺壓百姓的缺德事,不敢用真名,怕辱沒了祖宗!」

鐵頭說這話的時候,自己當時已然感覺被雷劈了一般,而現在自己當了叛賊竟還在兩軍對陣之時高聲自報著名號,難怪連這素有長者之風,德高望重的蓋勛也要罵自己不知羞恥了。

邊允是越想越覺得無地自容,因想不出有什麼話可以去反駁蓋勛,情急之下索性耍起無賴來,張嘴否認道︰「你听錯了,也認錯人了,我乃邊章,並非邊允!」

邊允胡亂謅了個名字。

蓋勛听了捋著胡子仰天大笑了一通,說道︰「想不到邊鄭英雄一世竟生出這麼個兒子來,名字隨口就能改了,想必是連老子也不想認了吧!」

邊允被蓋勛說得是羞惱萬分,剛剛自己說是邊允,被他蓋勛臭罵一通,現在自己說不是邊允,又被他蓋勛羞辱一番,這到底是要怎麼樣嘛?!

那蓋勛又道︰「邊允,你幫著羌人反叛朝廷,以為改了名字,朝廷就不通緝你了嗎?哈哈哈,笑話!」

邊允被蓋勛罵的無言以對,只能羞愧的沉默在了那里,是揮軍廝殺也不是,下令撤軍也不是。

一邊的韓約此時亦被那蓋勛說得是羞愧難當,但他又覺得自己與大哥邊允是被逼無奈才投降了羌人的,便向蓋勛訴起苦來。

韓約說道︰「蓋長史,我等反叛實屬被逼無奈,當初左昌那廝若肯听了您的話,發兵救援金城郡,事情又何至于此。」

蓋勛看著二人似有悔意,而且自己手頭只有兩千人馬,也抵不過這兩萬的叛軍,便想不如就此勸降這二人,也好解了這冀州之圍,于是緩和了語氣,說道︰「懸崖勒馬為時未晚!爾等若能下馬投降,我保爾等不死,如何?」

邊允帶來的這一隊兵士中,也有不少是剛剛投降的冷征舊部,投降叛軍也是當時為了活命,迫于無奈,因而蓋勛這麼一說,這些人便都動了心,又想要倒戈而降了。

但這一隊兵士中也不全是官軍的降兵,更多的還是羌人,因而這些羌人,看著那些官軍降兵想要倒戈,都紛紛把手中的槍頭對準了身邊的官軍降兵。這一時間,原本一隊的人馬便分作了兩半,劍拔弩張,大有內訌之勢,氣氛頓時緊張了起來。

不過緊張的卻不止這叛軍中兩邊的人馬,在場的每個人都看向了邊允,因為邊允此時的決定便關乎著他們每一個人的生死!

那蓋勛亦在等著邊允的回答!

但這時邊允卻突然仰天大笑了起來,但笑著笑著轉而又變為大哭,而後恨恨的說道︰「非我等不願投降,然此時大錯已然鑄就,陳懿、冷征皆為我等所殺,想要回頭為時晚矣!」

說罷他看回頭看到身後的隊伍中,那些投降的官軍兵士神色尚有猶疑,于是含著淚厲聲質問道︰「爾等棄了主帥投降,致使主帥被殺,再回官軍那里還能活命嗎?!」

被邊允這麼一喝問,這些兵士才都醒悟了過來,又紛紛放棄了倒戈的念頭,握緊了手中的兵器,準備與對面軍陣中的那些官軍廝殺了。

而蓋勛看著這情形,知道一場惡斗是免不了了,趕忙示意兵士們做好廝殺的準備。

但這時邊允卻又突然大吼一聲道︰「走!」而後撥轉馬頭,帶著隊伍(包括那些攻城的人馬),棄了冀縣撤圍而去。

自這之後,邊允因羞于當了叛賊的頭領,索性便將自己改名為邊章,而韓約因害怕被朝廷通緝,見著大哥邊允改了名,于是他亦將自己的名字改作了韓遂。

而官軍這邊,蓋勛冒死救了左昌之後,卻不肯接受左昌的提拔與獎賞,反倒將左昌借著平叛,虛報軍費、克扣軍餉,欺上瞞下、中飽私囊之事一一上奏朝廷。

而那涼州各郡的太守們,為了推月兌擁兵自保不肯發兵救援冀縣的罪責,見著蓋勛帶頭上奏彈劾左昌,也忙聯名上奏,加油添醋的羅列了許多的罪名,告發左昌。

那皇帝劉宏正愁于弄不來錢糧撥給西涼平叛,都在「勒著褲腰帶」過日子了,看了這些狀告左昌貪腐軍費的奏折,勃然大怒,當即免了左昌涼州刺史之職,押回洛陽問罪,另派了素有清譽的扶風人宋梟接任涼州刺史之職。

而這宋梟倒確實是個清官,也稱得上是個潔身自好的謙謙君子,自他到了涼州之後,短短數日之間,涼州官場之上的那些烏煙瘴氣之風頓時為之一掃而空,但可惜的是,他卻是個不知變通的腐儒,妄圖將他整治官場不正之風用的那一套忠孝之道,再用到治理涼州的叛亂之上。

他遍觀涼州所有的官員,發覺只有這蓋勛方才稱得上是君子,于是便與蓋勛商量道︰「涼州寡于學術(指儒學經典),故而屢致反暴。而今若多寫孝經,令家家習之,庶或能使人知曉忠義之道。」

蓋勛听了諫阻道︰「昔太公封齊,崔杼殺君;伯禽侯魯,慶父篡位。此二國豈乏讀書之人?而今當務之急在于平叛,若放任叛軍不管而強為非常之事(令家家習誦孝經),既足結怨涼州之百姓,又當取笑于朝廷,勛以為此事切不可為!」

宋梟原來將蓋勛引作知己,與蓋勛商議此事便是想得到蓋勛的認同,卻不想蓋勛卻劈頭澆來一盆冷水,說自己欲推行孝道倒成了「非常之事」,萬分失落之余,他毅然固執己見,召集各郡官員,以及涼州境內所有的讀書之人,晝夜趕工,抄寫孝經,分發到各亭,由亭長組織亭內百姓學習孝經。

而此時的涼州百姓,皆苦于戰禍,過著早不保夕,隨時會被叛軍殺死的日子,而且成日里學孝經,就干不了活計了,于是窮苦的百姓只能天天挨餓,而離開了窮人的勞作,那些富戶、土豪的日子也變得一塌糊涂。一時間涼州的百姓無不怨聲載道,那些吃不上飯的精壯漢子,便鋌而走險,投了叛軍。

有這許多的百姓來投,叛軍的隊伍更加壯大了。于是,邊允便領著這一眾的叛軍,開始兵叩長安,攻打右扶風。而為了避免上次攻打冀縣時,師出無名,最後兩萬大軍反被蓋勛領著兩千人給罵退的尷尬局面,韓遂替邊章想出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誅殺宦官,清君側」!(未完待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