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鈴鈴鈴!

走廊里響起上課的鈴聲,學生們回到教室。

陳靜山翻開教材,說道︰「大家沒有學習中醫,我相信大家都通過《扁鵲見蔡桓公》的文章知道扁鵲這個人物,也知道這篇文章講的就是諱疾忌醫必喪生的道理。」

《黃帝內經》講,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再次治血脈,再次治筋骨,最後治髒腑。如果等到病入髒腑、骨髓,你再去治就半死半生了。

陳靜山接著講道︰「就像老農種菜,辛勤的老農看到小草萌芽就鋤掉,這樣就不會跟莊稼搶肥料。所以高明的醫生看到病人疾病的萌芽,就把病氣拔掉,這樣疾病就不會跟髒腑搶氣血,暗耗津液。可如果等到疾病長成後怎麼辦呢?」

「就像莊稼田地里,草與莊稼一樣高,你即使拔掉草,也會傷到莊稼的根。同時,草長這麼高了,它在田地里吸收了很多肥料。對于很多慢性病、疑難雜病,反復治療不愈,這些疾病就像頑固的雜草,它已經蠶食了你很多精血。」

「這時要治理就非常不容易,你不帶病拔除雜草,又怕莊稼被掩蓋,沒有肥料,長不起來,你如果拔除,又怕雜草的根與莊稼連在一起,最後傷了莊稼,這就是小病不治,到最後進退兩難的道理。」

陳靜山用農田除掉雜草的淺顯道理做比喻,給學生們逐一講解了中醫治未病的主要思想理論。

俗話說,最厲害的不是能解決問題的人,而是那些懂得制定策略,嚴格

能夠避開問題,甚至讓問題根本不發生的人。

然後陳靜山又給我們講了扁鵲三兄弟的故事。

據《史記》記載,魏文侯曾問扁鵲說︰「你們三兄弟中誰最善于當醫生?」

扁鵲回答說︰「長兄醫術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

文侯說︰「可以說出來听一听嗎?」

扁鵲說︰「長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發作之前,由于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能根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氣無法傳出去。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時,一般人以為他只能治輕微的小病,所以他的名氣只及于鄉里。而我是治于病情嚴重之時,在經脈上穿針管來放血,在皮膚上敷藥,所以都以為我的醫術最高明,名氣因此響遍天下。」

扁鵲有三個兄弟,大家以為扁鵲醫術最高,名聞天下。

其實只有家里人知道,大哥的醫術最高,二哥其次,扁鵲排第三。

為什麼呢?因為扁鵲大哥精通養生,在疾病還沒出現的時候,就用導引針化解于無形,所以大哥的名氣沒傳出家門。

而二哥能見微知著,治病于萌芽,疾病稍微露出點蛛絲馬跡,比如感冒初起身上瘡瘍很小的時候,二哥就能隨手用藥,把這些小疾小病像拔小草一樣,迅速除掉,所以二哥的名氣沒有超出鄉里,因為鄉里的人都認為二哥只會治小毛病。

而扁鵲就不同了,疾病已經形成了,瘡瘍大包塊,病人臥病在床,奄奄一息。

這時扁鵲又針又藥,還能用刀,把病灶割開,排出膿水,然後讓病人慢慢康復。

這樣大動手術,大用藥物,讓病人覺得很厲害,很高明,而且治療的病都是病入髒腑深處,已經是大病鑄成的,可以說是九死一生之疾,十個能夠救回三兩個就很高明了。

所以扁鵲的醫名傳得天下人都知道。

扁鵲卻說,最厲害的還是我大哥,根本沒有讓疾病發生;其次是我二哥,根本沒有讓疾病變大,在疾病還小的時候,就迅速除掉;最差的就是我了,只能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陳靜山講得這麼生動,不禁掩卷深思,一個不懂得養生防病的醫生不是一個好醫生。

中醫講究既要學會應對已經鑄成的疾病,更要從根源上通過養生杜絕疾病、根除疾病。

與其將來發展成大問題,不如在小問題的時候,就把它們解決掉。

拔小草總比拔大草輕松吧,讓田地小草不生,總比田地雜草叢生,莊稼要長得好吧。

陳靜山用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在學習古文知識的時候,還了解了中醫的治未病思想。

中醫不單是整體觀、辨證論治兩大特點,還有第三大特點,就是治未病。

上醫治未病」最早源自《黃帝內經》所說︰「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

「治」,為治理管理的意思。「治未病」即采取相應的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在中醫中的主要思想是︰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用這種治未病的方法,讓疾病不發生、少發生。

而不是網絡中醫黑所說的「治未病」就是不能治病。

恰恰相反,治未病才是醫學的最高境界。

這也是為什麼說西醫是一種非常膚淺的醫學,他們只能治療已病,治病的同時也對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

為什麼西醫只能治療已病,而無法治未病呢。

一個只能靠著大量實驗數據左證的醫學,一個對人體和疾病關系沒有形成理論體系的醫學。

讓他們認識未病,讓他們將病情掐滅在還沒發生、或者是萌芽階段,簡直就是強人所難。

西醫價值高昂精密的醫療檢查儀器,就連萌芽階段的病情他們都檢查不出來,甚至很多疾病檢查出來都無法治療。

很多得過結節和腫瘤的患者,經常會听到西醫對病人說,你腫瘤太小,對身體不會造成多大傷害,回去觀察幾個月再說。

然而很多病人就這樣听信西醫話,回去觀察以後就變成腫瘤晚期,要知道,腫瘤早期和晚期的距離只有三厘米。

鈴鈴鈴!

下課鈴聲響起,李燕他們第一節醫古文就結束,不僅听到了好听的故事,還學到中醫知識。

仲景班的同學,快速收拾好教材,用最快的速度沖出了教室,下樓到101教室。

黃素踩著鈴聲走進101教室。

「從今天開始,我們正式學習《神農本草經》。」翻開教科書,黃素掃視著下面十二名學生詢問道︰「有誰知道《神農本草經》對于中醫的意義所在。」

黃素視線從李燕身上跳過,掃視著全班其他十一名學生。

一時間,教室里的學生都陷入了沉思,沒有一個人回答。

黃素也沒有指望這些剛剛接觸的同學給出正確答桉,轉身在黑板上寫出四本書名。

黃素指著黑板說道︰「《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和《神農本草經》四大醫學典籍可作為中醫學理論體系初步形成的標志。其中《黃帝內經》確立了中醫學理論體系,《難經》在《黃帝內經》的基礎上有所補充和發展,《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學辨證論治理論體系的基礎,《神農本草經》奠定了中藥學理論體系的基礎。」

黃素問道︰「你們知道為什麼在課程安排上,先讓你們學習《神農本草經》嗎?」

秦曉路舉手回答︰「因為治病救人終究還是落實在草藥上,如果不懂藥材,縱使你四診辨證天下無雙,也只是空有屠龍術。」

受到李燕的影響,黃雪、秦曉路在中醫認知上,已經超越了很多同樣是剛剛接觸中醫的學生。」

黃素點點說道︰「秦曉路同學說得不錯,如果把中醫必做一名士兵,中醫理論就是士兵手中的槍械,四診辯證就是槍械的瞄準器,中藥材就是槍械里的子彈。中醫不懂中藥材,就如同有槍無彈的士兵。」

說完,黃素開始向學生們講解《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大約成書于東漢時期。此書也和《內經》一樣,並非出于一時一人之手筆,大約是秦漢以後的許多醫藥學家不斷搜集各種藥物學資料,直至東漢時期才最後加工整理成書的,托名于神農所著。

《神農本草經》的序例是關于藥物學的總論.論述了上、中、下品分類,這是中國藥學史上最早的藥物分類法。還論述了藥物的君臣左使、七情合和、性味、產地、真偽鑒別、各種劑型、用藥宜忌、藥用劑量、服藥時間.諸藥制使等。

《神農本草經》正文中共載藥物365種.其中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根據藥物的性能功效不同,在藥物分類上提出了上、中、下三品分類法。上藥120種為君,主養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120種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甚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藥125種為左使,主治病以應地。

《神農本草經》記載的365種中藥,至今依舊中醫治病的常用藥物。

黃素講解完《神農本草經》的歷史和大概,接著說道︰「這些年我們的中醫教育既有成就,有存在問題,中醫藥理學教育注重課本教育,缺乏實踐教育就是重大缺陷。」

「在這種教育體系培養出來一批不認藥、不辨藥的中醫們,藥理藥性背得爛熟,面對藥品陣容卻不知為何物。更不用說辨別中藥真偽優劣。」

「傳統中醫不僅是治病高手,更是辨藥高手,更是治藥高手。我對你們仲景班的學生要求不高,我不求你們會炮制藥材,但是一定要懂得認藥辨藥。」

黃素再次問道︰「知道我為什麼一定要求你們,認藥辨藥嗎?」

盛強舉起手來回答道︰「我覺得認藥辨藥應該是一名中醫基本,不能因為現在有中藥師,中醫理所應當認為,自己只要懂得藥性藥理就行。」

「就如同我在軍訓的時候得了牙疼,在沒有藥材的情況下,李燕同學竟然能夠在公園找到藥材,治好了我的牙疼。這就是認藥辨藥對中醫的好處,我們無法保證,今後的生涯中,不會遇見這樣的情況。」

「盛強同學回答非常好。」黃素贊賞地點點頭繼續說道︰「在教授你們藥理藥性的同時,我還會教你們藥材在植物階段是什麼樣子,炮制的成藥是什麼樣,以及如何辨別中藥材的真偽優劣。」

黃素微笑地說道︰「所以,今後我們的課程將以實物教學為主。大家可以放心我的課程絕對不是枯燥無味死記硬背藥理藥性的課程,而是會帶你們認識各種各樣的中藥材實物,以及辨別各種等級的藥材。」

「你們會在認藥辨藥的過程中,將藥材的藥理藥性記住。」

听見無用死記硬背,十二名學生紛紛高興地鼓掌。

第一節課,醫古文要求的海量記憶,就已經給這些剛剛接觸中醫的學生們造成巨大的壓力。

如果黃素的課還需要死記硬背,大家就要徹底崩潰了。

等教室安靜後,黃素繼續講到︰「認識中藥材,首先就要認識中藥材的四氣五味、升降沉浮和歸經。」

「五味,即辛、酸、甘、苦、咸。藥物以味不同,作用便不相同。辛味能散能行,酸味能收能澀,甘味能補能緩,苦味能瀉能燥,咸味能軟堅潤下。」

「在《內經》五行理論中,就詳細地講述了五味與五髒的關系,酸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咸味入腎,而通過這種對應關系,又將五味的功能應用于五髒,在五行理論框架下形成一種理論,指導著臨床治療。」

「四氣,即寒熱溫涼四氣。溫性、熱性為陽,涼性、寒性屬陰。熱甚于溫,寒甚于涼,其中只是程度的差異。溫熱藥有微溫、溫、熱、大熱的不同量級;寒涼藥有涼、微寒、寒、大寒的不同量級,如果在性質上沒有寒熱溫涼明顯的性質差異,于是就用「平」標定其性質。」

「歸即歸屬,指藥物作用的歸屬;經,即人體的髒腑經絡。」

「歸經是藥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藥物在機體作用的部位。歸是作用的歸屬,經是髒腑經絡的概稱。所謂歸經,就是指藥物對于機體某部分的選擇性作用,即主要對某經(髒腑或經絡)或某幾經發生明顯的作用,而對其他經則作用較小,甚或無作用。也就是說,歸經是說明某種藥物對某些髒腑經絡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藥物的歸經不同,其治療作用也就不同。藥物的歸經,還指明了藥物治病的適用範圍,也就說明了其藥效之所在。」

「升降浮沉,是每種中藥作用于人體後對病位和病勢所產生的趨向。是四氣五味理論的補充和發展。升指升提舉陷,降指下降平逆,浮指上行發散,沉指下行泄利。」

隨著,黃素講完歸經、四氣五味、升降浮沉中藥藥性理論。

第一節《神農本草經》的課程,也隨著鈴聲結束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