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749章 這群和尚還真有錢

智海等人的忠心表完了,朱棣對此未置可否,畢竟不能只听其言,還要細觀其行。

江南百姓一日掣肘朱棣遷都北京,朱棣就不會放松崇道抑佛的決心。

這無關誰對誰錯,朱棣只關心佛教站在誰的一方?

對于這種事情,李雲睿向來都是抱著吃瓜的態度,在一旁看熱鬧,從不參與進去,不想和他們有所瓜葛。

主要是因為李雲睿對佛教的印象不佳,想起後世那些寺廟,李雲睿就氣不打一處來︰一進門就開始收錢,門票要錢、香火要錢、供奉牌位要錢,功德箱、許願塔、許願池,反正除了收錢,好像也沒看到和尚們干啥,也沒為那些香客祈福,也沒有為香客念經。基本上就是白嫖……

對于智海等人的來訪,李雲睿有些不解。

不過,基于禮貌,李雲睿坐在李景隆一旁,听著三人打著機鋒,論禪說道,時不時假裝一副恍然大悟的表情,以配合三人表演。

約模過了一刻鐘左右,智海見時機差不多了,向李雲睿說明了來意,此次前來南京的很多僧侶,想請幾尊琉璃佛像回寺廟供奉,當然,是給錢的那種「請」。

智海等人來到南京,掛單的地方是雞鳴寺。

雞鳴寺里有三尊琉璃佛像,一尊是姚廣孝出錢定做的,另外兩尊是善居士吳氏捐贈的,吳氏就是李雲睿的祖母。

對于吳氏這種善行,雞鳴寺上下自然是感激不盡,特意在佛祖像前供奉了李文忠的牌位,搞得李雲睿都有些不好意思,好在雞鳴寺認為值得,因為他們知道,李雲睿賣日本僧人佛像的價格是兩千兩黃金一尊,這還是打八折之後的價格。

智海等人看了雞鳴寺那些琉璃佛像後,覺得很神奇,于是便問雞鳴寺的主持,主持就把李雲睿給說了出來。

口口563743675

對于這種上門送錢的生意,李雲睿怎麼可能推月兌?

年底了,李雲睿很缺錢,貸款要還、利息要還,員工要發工資和年貨,管理人員要發獎金,股東要分紅,還要捐資助學,用錢的地方太多了……

能賺一點是一點,能到南京來的寺廟和尚,個頂個的都是土豪。

「兩位大師,想請佛像沒有什麼問題,就是成本有些高!」李雲睿故作為難狀,假裝低頭思索了一下,說道,「雖然經過兩年的努力,我們的琉璃工藝已經成熟,可以將佛像一次性成型,不會造成浪費,但一尊兩尺高的佛像,所需金晶依然高達八百兩黃金……」

「兩尺高?」智海听了李雲睿的話,眼皮子不住地跳,他在雞鳴寺看到那三尊佛像,也不過一尺高。

「是的!」李雲睿點了點頭,說道,「這些佛像是我們應日本客戶定制的,對外售價四千兩黃金一尊,只賣出過兩尊,一尊供奉在日本相國寺中,另一尊則是由幕府將軍足利義滿供奉。」

日本佛教很盛行,每個將軍、領主都有自己的寺廟。相國寺是日本的皇家寺廟,傳說的一休和尚就在相國寺出家。而足利義滿也在相國寺創建了供自己修禪的道場——鹿苑園。

李雲睿忽悠了日本商人肥富,讓肥富游說足利義滿買大一點的佛像,那樣才能配得上日本國王的身份,結果,足利義滿還真上當了,充當了冤大頭!

「原來如此!」智海听了李雲睿的「解釋」,點了點頭,想了想,問道,「不知道小公爺準備以多少價格出售?」

「大家都是大明人,賺你們錢我覺得有些不好意思,這樣吧,我就當幫你們一個忙,按照成本價即可,你們要多少,給我個數字即可!」李雲睿笑了笑,說道,「不過丑話說在前面,如果有人問起,尤其是番國的使節和商人問起,你們可不能說五百兩或者八百兩,必須告訴他們是兩千兩和四千兩,否則那些使節和商人過來跟我砍價,我哭都來不及。」

「小公爺放心,我等肯定會幫小公爺把話圓起來……」見李雲睿這麼大氣,智海也不好意思不答應。

來之前,智海他們也打听了琉璃佛像的價格,有了預期。現在人家李雲睿以成本價賣給這些佛寺,已經很給面子了,佛寺不能恩將仇報,砸了人家的生意,這是題中之義。

至于出家人不打誑語的戒律,以後再說。

李景隆坐在一旁,看著李雲睿面不改色的撒謊,一臉黑線。

別人不知道琉璃佛像的成本很正常,李景隆是李雲睿他爹,李景隆要是不知道成本就怪了。

除了請佛作的工匠雕刻蠟模需要花十幾兩銀子,剩下的都是李桑海一人包辦,根本用不了多少錢……

五百兩黃金,做個兩三百尊都綽綽有余。

黑,太特麼黑了!

要不是有外人在場,李景隆想找根藤條,好好抽李雲睿一頓。

智海拿出一份事先準備好的名單,交給了李雲睿。

討論群五六三七四三六七五

李雲睿接過來看了一下,哦豁,這群和尚還真有錢……

名單上足足有五十多家寺院。

在穿越而來的這兩年多時間,李雲睿特意做了一個針對寺廟的專項調查,主要研究寺廟放印子錢(也就是高利貸)的手法。

明朝以前,放印子錢是很多寺廟牟利的重要手段之一。

佛教自東漢年間傳入中國,和中國本土文化結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佛教文化,成為了很多人的宗教信仰,這些信徒將佛教當成靈魂歸宿,尤其是一些統治集團中的高官顯貴。

這些信徒不斷向各大寺院捐助,再加上民間百姓的功德錢,讓很多寺廟變得富得流油。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加,銅錢、金銀大量堆積在地窖的時候,就會引發統治者的警惕。

為了讓統治者放心,寺廟便把這些錢向外界進行借貸,美名其曰救苦救難,並趁此機會收取利息。

慢慢的很多官員、地主、豪紳發現了寺廟這一賺錢的手法,于是把自己的放到了寺廟中,讓寺廟幫他們出面打理生意。

這個時候,寺廟便衍生出來銀行的功能,左手吸儲,右手放貸,賺取差價。

原文來自于塔&讀小說~&

因為寺廟經常持有大量現金,那些有周轉困難的人經常拿著金銀珠寶、綢緞、糧食、土地等一切可以抵押的資產,到寺廟去抵押變現。

這又衍生出了寺廟的第二大功能——當鋪。

歷史上有很多滅佛事件,亦或者是屠滅寺廟的慘案,其實人家不是沖著滅佛去的,而是沖著寺廟背後的財產。

這些事情都發生在隋唐以前。

到了隋唐時,朝廷吸取經驗教訓,設置了公廨本錢,專門用于官方發放貸款,利息很感人,年息高達百分百,借出50貫,月息4貫,年息相當于96%。而宋朝也設置了官營放貸機構交子務和交子會,同時引入民間私營高利貸機構交子鋪、錢引鋪,制定了九出十三歸的利息,年息也高達100%;到了元朝,蒙古貴族找來中亞商人經營放貸,制定了一種斡月兌錢的高利貸方式,年息也是100%。

在這期間,不僅僅朝廷吸取了經驗教訓,寺廟也吸取了經驗教訓,將收來的香油錢、信徒的捐助款,購買了很多土地、房產,還開辦了當鋪。土地可以雇佃農耕種,房產可以出租,當鋪用來高賣低買。這樣不顯山露水,悶頭發大財,賺了錢,就擴大廟宇,修建佛祖金身。

到了大明,放高利貸的商人遇上了冤家——明太祖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可是個狠人啊,一句話將高利貸利率給打了下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