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23章 這種矛盾不可調和

我屮艸芔茻,你還真特喵的直接,你連真大,上門來要生意,李雲睿听了朱高煦的話,心里暗罵道。

親王就了不起了?

好像親王還真就了不起了。

漢王朱高煦現在很拽,整天一副牛逼轟轟的樣子,自詡皇帝老大,他老二,根本不把太子朱高熾放在眼里。在南京城中,行事乖張,多有不法,比如縱馬傷人、比如欺壓良善,非常囂張。

但誰也不敢管,曾有御史上書彈劾朱高煦,結果下朝時,就被朱高煦打了一頓,朱棣也只是用罰俸了事。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朱棣對朱高煦的回護之意。

現在南京城中到處在流傳,朱高煦正慫恿朱棣,把自己的衛所名字改為天策衛。

衛所改個名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朱高煦要改的這個名字,卻讓人浮想聯翩。

天策二字,本意是星辰的名字,但很明顯朱高煦不是取這個意思。

大唐武德四年,秦王李世民在虎牢之戰中連破夏王竇建德、鄭王王世充兩大割據勢力,並俘獲二人至首都長安,為唐王朝統一了中國北方。李淵認為李世民已經位列秦王、太尉,封無可封,且已有的官職無法彰顯其榮耀,特設了一個職位——天策上將,給予李世民自置官屬的權力。天策上將這一職位成為李世民與皇太子李建成角力的重要籌碼。

很顯然,朱高煦想通過這個方式,來宣示自己會跟朱高熾扳手腕。

在李雲睿看來,朱高煦這就是腦袋進水了。

人家李世民立下了大功,才換來李淵的加封,是被動接受的;而朱高煦卻主動索要,這是在給皇帝添堵啊。

哪怕朱高煦救過幾次皇帝,每向皇帝提一次不合理要求,這個功勞就會抵消一分,一旦那天救駕之功抵消了,那麼朱高煦的日子就會不好過。

「殿下,您身為堂堂一國親王,卻想行商賈之事,這不是自降身份嗎?」李雲睿小心翼翼地說道。

「親王?一個爵位而已,那天皇帝看你不順眼了,一封聖旨就能將你拿下,還不如做個富家翁,逍遙自在……」朱高煦冷笑一聲,說道。

「殿下這話什麼意思?」李雲睿抬頭看了看朱高煦,似乎在他眼中看到一絲無奈。

這是什麼狀況?

漢王不應該是意氣風發嗎?

漢王不應該是囂張跋扈嗎?

漢王不應該是無法無天嗎?

難道自己看錯了?

李雲睿有些懷疑自己的眼神。

「我這個王爺,只不過父皇給太子立的磨刀石,等太子這把刀鋒利了,我的作用也就沒了……」朱高煦淡淡的說道。

什麼叫磨刀石?

突然間,李雲睿腦中閃過一絲亮光,似乎抓住一點東西,但具體是什麼,又說不上來。「漢王殿下這麼說陛下,就有失公允了,陛下對殿下的回護之意,滿朝皆知……」

「那只不過是父皇想把文官逼向太子哥哥的一個手段而已,我只不過恰逢其會……」朱高煦一臉憤懣地說道。

這是有怨氣!

朱高煦對皇帝的怨氣。

李雲睿看了看朱高煦,看他表情不似作偽,于是小聲說道,「漢王殿下,可是對陛下立太子之事不滿?」

「不滿又能如何?立都立了?難不成還能廢掉大哥?再立我嗎?」漢王說道這里,嘆了一口氣,「廢長立幼,自古以來都是取禍之道,以父皇的英明,絕對不會糊涂到這種程度……」

听完漢王的話,李雲睿突然出了一身冷汗。

自己被史書騙了……

從漢王的語氣中,李雲睿可以判斷出來,漢王對于立太子一事,雖然心懷不滿,但應該是已經接受了這個現狀。

如果朱棣還沒有立太子,漢王或許可以爭一爭,但太子已立,就算朱高煦再不滿,朱棣也不可能隨意更換太子。

這一點,瞎子都能看得出來。

所以,朱高煦再參與奪嫡的可能性,機會為零,朱高煦心里應該很清楚。

李雲睿在朱高煦的表情中,也看出來了這點。

那麼問題來了,很多史料中,都在渲染朱高煦跟朱高熾爭奪皇位,明知不可為,卻偏向虎山行,是為了什麼?又或者是為了掩藏什麼?

按照史書記載,朱高煦死的非常慘!

被朱瞻基扣在一個大缸里,外面點上火,活活烤死;然後朱高煦的十個兒子,統統被朱瞻基殺了。

什麼樣的深仇大恨,會讓一個皇帝如此痛下殺手?

史書上說了三件事,一是朱高熾駕崩時,朱瞻基從南京回北京時,朱高煦派兵沿途截殺朱瞻基;二是朱瞻基躲過追殺後,登基為帝,朱高熾立即舉兵造反,朱瞻基帶兵親征,結果漢王連自己封地都沒出,就被朱瞻基抓了起來;三是漢王被圈禁高牆,朱瞻基來探視,漢王絆了朱瞻基一跤,朱瞻基就滅了朱高煦滿門。

這三件事,看上去樁樁件件都是抄家滅族的大罪,但如果分析起來,卻樁樁件件透露著蹊蹺。

朱高熾駕崩時,朱瞻基趕回北京路上,被人刺殺,誰是最大受益人?

有一點可以肯定,最大的受益人肯定不是朱高煦,根據父死子繼的規矩,朱高熾駕崩,就算朱瞻基在回來的路上被刺殺成功,那也輪不到朱高煦當皇帝。文官會在第一時間,從朱高熾的其他子嗣中,挑一個人出來當皇帝。

從陰謀論角度講,那個能當繼任皇帝的人,才是最大的嫌疑人,也就是朱瞻基的幾個兄弟。

當然,也不能排出文官!為什麼?

秦漢以來,每個朝代皇帝和文官都會交鋒。

在明朝以前,這個斗爭體現在皇權和相權的爭斗。所謂相權,就是丞相制度,丞相的職責是「掌丞天子,助理萬機」,宰相是輔佐皇上、統領百官,百官治理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廢了丞相一職,讓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朱棣上台後建立內閣,其實也相當于是相權。因為內閣也是典領百官,輔佐皇帝治理國政,無所不統,和相權是重合的。

而相權說到底,就是治權,治理百姓的權力,

文官集團一直對治權是覬覦的,為什麼他們如此看重這個治權?

皇權既是私權也是公權,對于皇帝個人來說,他是不受制約、不受管制的,可以任意行事,不確定性很大;但作為國家首腦來講,皇權需要承擔政策穩定和一定的公共責任。簡而言之,皇權作為私權,可以肆意妄為、隨心所欲;作為公權需要有長期目標,且一貫延續,這就是一個矛盾體。

因此對于參與國家治理的文官集團來說,這種矛盾是不可調和的。

所以,他們才會推崇宰相制,是為了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長期性。

文官們希望皇帝就是個深居宮中的符號,國家的象征,不要摻和國家的統治。

這是積極的一面。

但在另外一方面,擁有了治權,就是文官集團發財的搖錢樹。縣官不如現管,文官是替皇帝牧守一方的人,皇帝老兒隔著十萬八千里,肯定管不到具體事務,就給了他們上下其手的機會。

但是,高高在上的皇權始終威脅著文官集團,因為只要皇帝需要,還可以創造出許多利益集團來,比如宦官、武勛等等。

自大明成立以來,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都是一代英主,把文官壓制的死死的,使得文官集團喘不過氣來。而對文官非常友好的建文帝朱允炆和仁宗朱高熾,都是短命鬼。

朱瞻基從小跟在朱棣身邊,頗有英主之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