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05章 寢其肉、食其皮

國子監的監生撤了,這個消息讓紀綱松了一口氣,隱約間覺得哪里不對勁,但又想不出哪里不對勁,只能先將疑惑放在一邊,處理眼麼前的急事——驅散了國子監的監生,並不意味著事情的結束,這僅僅是開始而已。

這兩年來,紀綱的所作所為,文官們可謂是深惡痛絕,他早就成了文官的眾矢之的,文官巴不得找機會搞死他。

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文官們怎麼可能放過?

紀綱的猜測沒有錯。

六科給事中、御史如打了雞血般,雪花般的折子涌入了內閣。

明朝開國時,承襲元朝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將中書省和宰相的權力分歸于六部,同時設置了四輔官。洪武十五年仿照宋朝制度,設置華蓋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文華殿大學士,以輔導太子,品秩為正五品,其主要權力只是顧問,這就是內閣的雛形。

朱棣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為內閣,內閣制度至此建立。

過去,宰相擁有決策權、議政權和行政權,內閣成立以後,朱棣通過內閣,把原來決策權牢牢把持在自己手中,議政權分給內閣,行政權分給六部。地方上分三司,分管司法、軍事、行政,直接對六部負責。

朱棣對內閣的定義,"入內閣者皆編、檢、講讀之官,不置官屬,不得專制諸司,諸司奏事,亦不得相關白。"

說白了,此時的內閣,相當于皇帝的秘書班子,還不像後世那樣,地位赫然。

解縉等人看到幾十封彈劾錦衣衛不法的折子,也是頭疼,馬上過年了,大家都想著趕緊把手頭的事處理好,然後回家安安穩穩休息幾天。

偏偏這個時候,國子監的監生居然上街抗議錦衣衛,如果一個、兩個罵罵也就算了,這次一下子有上百人。

如果是錦衣衛干淨也就算了,那些監生上街抗議,最多也就是領回國子監,批評教育一下就好了,畢竟法不責眾;可很多六部給事中送上來的折子,列舉的證據非常翔實︰某年月日,錦衣衛以某某罪名抓捕某人,于某年月日,派某某到其家中索要十萬貫,作為贖人的費用,見證人都有誰……

御史,一般都是風聞奏事,可以理解為他們可以在僅僅出于懷疑,而沒有真憑實據的情況下向皇帝打小報告,錯了也不受追究。

而六科給事中更牛,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御史互為補充。

人家拿著這麼詳細的資料,這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備而來。

當然是有備而來,不過不是御史和六科給事中,而是李雲睿。

李雲睿發動一切力量搜集的資料,暗搓搓地扔到了某些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的家門口,里面還夾帶了某些東西,讓這些人出面彈劾紀綱,目的就是要把紀綱搞臭!紀綱如果想賴賬,三司可以拿著這些證據,找當事人一個個的了解。

解縉拿著折子,看著胡廣、楊榮二人,苦笑道,「勉仁兄、光大兄,這事你們怎麼看?」

胡廣,字光大;楊榮,字勉仁。兩人都是建文二年進士及第,被封為翰林編撰,朱棣上台後,覺得兩人有才情,就簡拔入內閣。

「大紳兄,此事透露著古怪!這里面有些奏折的口徑,似乎如出一轍,這事背後恐怕不簡單……」胡廣心里有些不安,覺得有大事要發生。

「肯定有人在背後推動!否則不可能一下鬧出這麼大的亂子來……」楊榮素來謀而能斷,說道,「不過,紀綱這次所為,恐怕是引起眾怒了!」

在楊榮眼里,紀綱把富商抓進北鎮撫司的大獄,開口直接要錢,這就是無法無天了。今天紀綱能抓富商,明天他就敢用這種方式敲詐官員。

「紀綱儀仗聖上寵幸,近來行事越來越乖張、跋扈,不按朝廷法度辦事,已不是一次兩次,這次被人算計,也是自招災禍!」胡廣在一旁幫腔,算是前兩任的錦衣衛指揮使毛驤和蔣瓛,也沒有先抓人後定罪先例,搞無罪而誅。

解縉听了兩人的言語,點了點頭,為官做事,至少表面上,不能被人抓住把柄,這是最起碼的道理,思索了一番,又開口問道,「兩位覺得這幕後推動之人,會是哪方勢力?」

解縉之所以這麼問,是為了備皇帝垂詢,出了這麼大的事,皇帝肯定會問內閣幾人的意見。

「我覺得應該是被抓的那幾人家屬!」胡廣思索了一下,說道,「你看言官御史的奏折,上面所說的那些證據,不是當事之人,怎麼可能清楚的如此詳細?」

解縉听了之後,點了點頭,然後扭頭看向楊榮。

楊榮微微搖了搖頭,說道,「幾個商人之家,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能量?國子監、六科給事中、御史,能听他們指揮?」

楊榮這話一出,胡廣臉上有些掛不住了。

解縉見狀,趕緊說道,「勉仁兄認為是哪方勢力所為?」

「一時之間,我也無法推測出來!」楊榮嘆了一口氣,說道,「能利用禮部與紅顏會達成捐資助學的事,快速組織人手,推動南京城的輿論,策動國子監的監生,收集紀綱的罪證,決策之果決,組織之嚴密,行動之迅速,令楊某嘆為觀止,此人絕對是一等一的大才!」

不是楊榮在夸贊李雲睿,這種事放在後世,也就是一個普通公司的緊急公關事件,李雲睿沒操作過,也見過不少,那些明星一有負面新聞出來,然後公關公司第一時間就會做出應對,否認三連、混淆黑白、苦情牌等等,無所不用其極。

這種事講求就是快速引導輿論,行動迅速,不拖泥帶水。但在大明這種辦事效率極其低下的社會,那就是神人才能干出來的。

「勉仁兄言之有理!」解縉听完楊榮的分析後,點了點頭,說道,「我覺得這背後可能不是一個人,而是一批人!」

「一批人?」胡廣听了之後,一臉疑惑問道,「大紳兄,為何這樣想?」

「光大兄,其實我也猜測而已,一種直覺!」解縉苦笑一下,說道,「這些折子都是彈劾紀綱的,紀綱這兩年的所作所為,兩位也知道,有多少人想寢其肉、食其皮?」

胡廣和楊榮听了解縉這話,點了點頭。

這兩年被紀綱抓的人何止上萬?這些人大都是朝臣,誰沒個三親六故?誰沒個同窗?誰沒個知己好友?南京城中恨紀綱的人多如牛毛,就是內閣的這幾位,也對紀綱不滿已久,奈何人微言輕。

「所以大紳兄的意思,是那些痛恨紀綱所作所為的人,借機發揮?」楊榮想了想之後,問道。

「應該是!」解縉點了點頭,說道,「雲翰兄找曹國公府世子出資助學,乃是從公心出發,除了他本人和李雲睿外,之前一點風聲都沒有露出來。從兩人談好條件,呈報陛下同意,到今天也才三天!三天之內,誰能不知不覺的把這些證據收集齊?然後策動御史和六科給事中上折彈劾紀綱?很顯然,這些人事先收集好了紀綱的罪證,準備找時機彈劾紀綱,恰巧陛下賜了字給紅顏會的會員,他們就順勢發動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