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72章 以個人能力定薪資

這個過程,非常繁瑣,制造鳥銃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鑽銃膛,刮膛銃。《紀效新書》記載︰「原孔甚小,用鋼鑽鑽之,一日鑽寸許,至底為止,一月鑽光為上。」一個工匠,啥也不干,光鑽銃膛就要一個月,可見效率之低。

而李雲睿的無縫鋼管,借鑒了鑄鐵的技術,內外兩根同心圓的冷骨,鋼水直接倒入兩根冷骨中間,冷卻後就成了無縫鋼管。這樣制造的鋼管,無論是準心、還是準直度,都是一次成型,不需要後期調整,只要打磨光滑即可,這個打磨過程很簡單、一根鋼管半天就能完成。

江心島制造無縫鋼管的效率和兵部的效率,那是天壤之別,無縫鋼管可以一次性制造上百根……

這種無縫鋼管缺點有沒有?有!那就是鋼管的硬度不高,容易炸膛!當然這要看跟誰比,大明三段接合式和雙層復合式造出的鳥銃,也容易炸膛。

江心島造的無縫鋼管,用七錢的火藥做炸膛實驗,在八十發時會炸膛;而兵部造的鳥銃最多五十發,必炸無疑。

「金大人,你看我們無縫鋼管質量上乘,價格公道,你們兵部買回去之後,可以快速制造鳥銃,大批量裝備軍隊……」李雲睿拿著一根一米長的無縫鋼管,跟金忠推介起來。

「小公爺,你這鋼管好是好,可惜和我們兵部的鳥銃規制不同……」金忠看著李雲睿手里的無縫鋼管,有些郁郁的說道。

金忠是真看上李雲睿手里的鋼管了,但是李雲睿手里的鋼管內徑都是一樣的,而大明鳥銃的銃膛是前大後小的喇叭形。

李雲睿當然知道金忠的意思,這一點也難不倒他。

大明鳥銃的銃膛是前大後小,也是因為工藝問題,受當時的工藝限制,鳥銃內芯斷面不是純圓、芯體不直、鏜內也粗糙不平,需用鑽頭對銃鏜進行修整,而兵部的工匠采用了鑽床,用木頭做框架,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系上皮條後用人力或者畜力拉動,使石盤帶動鑽頭旋轉。

這種的工藝的缺點就是鳥銃兩端受力不均勻,會形成鳥銃前大後小的形狀。

金忠是文官,不是技術官僚,他不了解鳥銃形狀成因,只是看到形狀不同,就固執地認為李雲睿的無縫鋼管不好……

李雲睿就把無縫鋼管的好處給金忠講了一下,然後給他科普了一下相關的工藝知識。

金忠听了之後,依然覺得李雲睿說的有些玄乎。

于是兩人商定,金忠帶了十根無縫鋼管回去,讓兵部的工匠做成鳥銃,看看效果如何,然後再確認是否購買無縫鋼管。

李雲睿自然是欣然同意,他相信兵部那群工匠會喜歡死這種無縫鋼管,畢竟這可是劃時代的技術革新……

理想很美好,現實很殘酷!

金忠將無縫鋼管拿回兵部後,交給了相關工匠,第一時間就被工匠給否了!

這個消息傳到李雲睿耳朵里時,李雲睿差點驚掉下巴,無縫鋼管可是工業革命後,槍管最好的選擇,居然有人敢蹦出來說無縫鋼管不能做鳥銃,簡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不過,事反常必為妖!

為什麼工匠連試都沒試,就直接否定,這里面必然有不為人知的原因!

李雲睿從江心島找了幾個工匠來,安排他們回兵部打探一下消息。

江心島的工匠,都被李雲睿養肥了,拿著高薪,享受著高待遇,對李雲睿的吩咐自然是惟命是從。他們回到兵部後,就跟以前的老兄弟、老工友見面,詢問這件事的緣由。

原來,兵部的匠人們拿到無縫鋼管的第一時間,就看出來無縫鋼管的價值,如果采用無縫鋼管肯定能制造出鳥銃來。

但如果采用了這種無縫鋼管,必然導致一個問題——兵部工匠將迎來大規模失業!

兵部的工匠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原因很簡單,這得歸功于朱重八。

朱元璋登基後,以「辯貴賤、正名分」為宗旨,制定了嚴格的戶籍制度,按照職業把大明百姓分為︰宗室戶、官紳戶、民戶(農戶、儒、醫、陰陽)、軍戶(校尉、力士、弓鋪手、軍匠)、匠戶(廚師、裁縫、馬船)、灶戶(鹽戶)、商戶、儒戶、驛戶等。

這個戶籍一旦確認,子孫十八代都會是這個身份,不會改變……

朱元璋制定這個制度的本意是實現對人口的控制,防止流民出現,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世代為農,這有利于農業的回復和發展,但不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同時,這樣做還有個壞處,那就是沒考慮到人口增加的因素。

一個軍戶,生了三個兒子,只有一個兒子能夠當軍戶,另外兩個兒子是軍戶身份,但沒有營生可以做,因為軍戶沒有自己的土地,朝廷又不會發餉銀給另外兩個兒子,就會產生逃戶和流民。

兵部的工匠屬于軍戶,如果沒了皇糧可以吃,他們的下場只能是做逃戶或者流民,在大明逃戶和流民的下場非常悲慘,比賤籍還慘……

《大明會典》中記載,「凡流民……,若團住山林湖濼,或投官豪勢要之家藏躲,抗拒官司,不服招撫者,正犯處死,戶下編發邊衛充軍。里老窩家,知而不首及佔緗不發者,罪同」,當流民有砍頭的危險。

現在兵部制造鳥銃、火銃,生產數量雖然不多,但用工匠卻不少。工匠們在兵部干一個月活,還能領到一、兩石糧食,好歹也能混個吃飽肚皮。如果采用了無縫鋼管,負責鑽銃膛,刮膛銃的工匠,就得從兵部滾蛋,成為逃戶或者流民。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情社會,誰沒有三親六故?誰沒個親朋好友?兵部工匠怎麼會選擇讓自己的親朋好友失業?

「這理由還特喵的讓人無語……」李雲睿听完工匠們打探來的消息後,有些傻眼。

關于大明戶籍的弊端,李雲睿在後世也看到過很多分析文章,但他沒想到,這種弊端會影響到武器制造……

「小公爺,兵部的那些老伙計們,也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工匠們試圖幫老友們說說情,畢竟大家同氣連枝,一個馬勺里混過飯吃。

「我知道,我知道!」李雲睿點了點,笑著說道,「老苟、老欒,這樣你們回去告訴那些怕失業的人,江心島的大門是朝他們打開的……」

「小公爺,您這是什麼意思?」被李雲睿稱為老欒的人,有些不明白。

「江心島明年要大規模造車床,你們這五百人哪夠?先把那些人招進來,熟悉一下制作車床的流程,省得臨時找人,還要手忙腳亂……」李雲睿聳了聳肩膀,說道。

老欒听了李雲睿的話,頓時喜上眉梢,隨即又暗了下來,說道,「可是小公爺,南京城中,兵部的工匠有幾千人……」

「區區幾千人而已,放開了招,如果能全招進來更好……」李雲睿笑了笑說道,「不過他們的待遇,可不能和你們一樣,按照月俸三到五兩的標準,以個人能力定薪資!」

兵部第一批送過來的工匠,做出了煤化工設備和車、銑、刨、磨、鑽、鏜、沖、鋸等車床的原型機,都是功臣。

現在他們的待遇那是月薪百貫起,上不封頂,時不時還有各種獎金。這個收入在南京城那是頂尖的存在,那些沒有進江心島的工匠都羨慕不已。如果後面再招人進來,大都是重復性勞動,開這麼高的薪水,就有些不劃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