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九十六章整頓佛門

對于趙桓提出的問題,幾位宰相其實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與趙桓認為的得道高人、世外高僧不同,大宋宰相們印象中,僧人一直是這種模樣。因為在大宋,投入空門的大部分不是真正信仰佛學的門徒,而是躲避賦稅的投機者。

「既已為僧,而又隳敗其業,甚則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販。」這就是大宋世人對僧人形象的總結,與商人模樣極為相似。

幾位大臣都一時弄不清楚情況,只有左都御史眼瞼一垂,想到了一種可能,嘗試著說道︰「這佛門哪有什麼清淨地。臣听聞杭州有名的明因寺,受天下僧侶推崇,各地僧侶都紛紛前往巡游。諸卿可知曉這是為何?」

劉問道︰「莫不是佛法高深?我在高原上便曾听聞,東南佛學鼎盛,有禪宗五山十剎。無數僧侶畢生之願便是前往五台山巡禮求法。」

左都御史冷笑一聲,說道︰「劉都護還真是相信這民風淳樸啊。他們只不過是想到東南去體驗這花花世界罷了。」

「原因是明因寺凡是和尚、大和尚以上的僧侶到訪,明因寺會安排尼姑夜晚服侍。」

「各地和尚位以上的僧人紛紛前往,以至于尼姑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和尚,越來越頻繁的‘巡禮求法’,煩惱不已,想出了一個法子,專門設置一間房間,名曰尼站,安排那些曾經違反戒律的尼姑住進去,以備不……時……之……需……」

這……所有人都被驚得三觀震碎。

官家說和尚逼迫女子承歡婬樂是否算佛門清靜地這還不好說,現在這些和尚尼姑干脆親自上陣男歡女愛,沉淪肉欲。

好好的一個寺廟,別說清淨修行樂,一到晚上就各處傳來嬌吟浪語,這與青樓何異,算什麼世外之地?

趙桓眉頭緊蹙,一臉厭惡,說道︰「既然佛門與青樓無異,那為何他們卻能超然物外,不納稅賦,不服丁役?」

皇帝的話語令所有人都不禁思索。

而左都御史已經眼楮一亮,眼眸深處有隱藏極深地狂喜與貪婪,主動站了起來,鄭重地說道︰「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臣君之義,父子之情,實不宜供奉。」

「若非官家恭膺寶命,撫臨率土,稽德期運,對天下萬民皆存仁厚之念。此輩背棄綱常名教,有礙國計民生之徒便應該趕盡殺絕,蕩平胡塵。」

「但臣以為,即便如此,佛教亦不宜親近萬民,流毒一方。宜退居山林,清淨苦修。避世于山野,鑽研佛經。每寺只發十分外出度牒,沒有度牒而外出者,即斬!于眾人之前宣揚佛經者,即斬!」

「另嚴格審查僧侶清規戒律,凡曾經破戒者,皆歸還編戶。」

果然不愧是擅長揣摩上意的奸臣,主動幫趙桓把這個提議給擺了出來。

有人唱白臉,趙桓自然就能唱紅臉了,澹澹的說道︰「天下萬民皆為朕子民,朕有寬容之心,給佛門一個機會。不會效彷三武一宗滅佛,但佛門顯然亦應該感懷聖恩,有所改易。」

其他幾位大臣紛紛反應過來,既然不打算效彷三武一宗滅佛,那就是要有一筆無與倫比的財富即將從天而降,砸在大家頭上了!

現在就看誰能搶到這個差使,「幫」佛門改易一下佛經與寺院形式了!

任何一位宰相得到了這份差使,那在他身邊的整個派系都會獲得一份巨大無比的利益。

這是對整個佛門的整頓,各地寺院遍布全國,財產分布各地,是不可能完全公正清算的。一筆之差,負責的官員就能獲得天量財富。

而這一切,是被整個朝廷甚至官家所默許的。

因為這種事,本來就是模稜兩可,沒有完全準確的評估。只要不是太過分,朝廷根本不會追求。

這時候誰能獲得官家指派負責這項差事,就看誰對佛門更狠了。

而顯然,殿內這幾位大臣都是宦海沉浮的資深大臣,心態果決,對佛門完全沒什麼敬畏。

宰相梅執禮率先開口,說道︰「官家,政事堂管理有各州縣度牒的頒發。更了解蘭若、寺院之所在。所以臣建議,由政事堂督促佛門改易,凡城市中間寺院盡皆取締,其間僧人遷出城外。讓僧人隱跡塵俗,遁匿山林。」

趙桓微微頷首,這個主意不錯。東京城內的寺廟就實在是太多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

這麼多寺廟,佔著城市繁華地帶,里面和尚什麼事也不干,天天在那里懶洋洋的曬太陽,念佛經。

這也太佛系了,念經能富國強兵嗎?還是佛像會幫大宋擊退強敵?

既然什麼用處沒有,寸土寸金的東京城里,弄這麼多寺廟,意義究竟是什麼?

這個問題,趙桓從穿越以來就一直想不太明白。

不過,按目前的形勢,等不到他想明白的那一刻,這無數座寺廟就該被劃上一個大大的「拆」字了。

不要在城市中間拜佛!

拜佛去郊外寺廟,山間佛像,甚至五台山、普陀山這種佛門聖地啊。

趙桓不反對百姓給自己維持一份信仰,但去郊外、去山林間的寺廟,不是更有意境嗎?

在城市里,寺廟右邊是靡靡之音,嬌喘輕吟,左面是鼓瑟笙簫,箜篌雅樂。你確定在這種情況下,你心里的那點禱告聲會比周圍的聲音,更容易被關注嗎?

話說如果這樣都能祈禱成功,那在家里祈禱效果會不會更好?

而且把這些和尚關在寺院里,對社會的穩定也有極大的好處。

《水滸傳》總結︰「不禿不毒,不毒不禿,轉禿轉毒,轉毒轉禿。」

作者施耐庵評價,但凡世上的人,惟有和尚最緊。他總結的原因是和尚們無俗事所煩,只是想著此一件事。

究竟是否準確不好說,但大宋律法名著《折獄龜鑒補犯奸門》里面,強、奸桉每一百件,就有十五件是和尚們干的。

要知道僧人的人口,佔大宋的比例是極低的。絕對不到百分之十五,大宋不可能有一千五百萬名僧人。那經濟就直接崩潰了。

所以顯然和尚在這方面的犯罪率有些惹人注目。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