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六章我不要你覺得(月初求月票)

吐蕃酋長們的看法,顯然不被劉所認同。

他就一個態度︰不,我不需要!

以往中央朝廷直接管控邊疆,所以鞭長莫及,對草原的勢力分布並不了解。

而劉作為當地的實權封疆大吏,都護府就設置在西寧城內,距離湟水谷地四面八方的距離不過區區數百里。對地形地貌,部落分布都一清二楚。

哪個政權對數百里範圍還沒有管控能力?只要他想,在數百里外積石山下發生的一起命桉,第二天就能出現在他的桌桉上。

這里是農耕平原,只要宋軍能維持住後勤補給,西寧的隴右都護府輻射管控這一帶完全不在話下。

為了傳達劉的意志,趙懷恩只能向一眾吐蕃首領說道︰「編戶齊民是隴右都護府不容置疑的決定。西寧城距離積石山也只有寥寥數百里而已。輕騎奇襲,一日可至。即便王師步兵征討,士兵腰間攜帶三日糧草,也足夠將抗拒者全部碾碎。」

「諸位都是錦衣玉食的部落酋長,都要好好想想,與王師為敵的下場。是否會半夜夢中被砍了腦袋。」

趙懷恩震懾住所有人後,邊廝波結則唱起了紅臉,對所有人好言相勸,說道︰「但諸位主動率部歸附大宋,都護府也都是記得諸位功勛的。保證各位依舊能管理部落。」

「對各位的榮華富貴也不會有損害。這次編戶齊民,只是統計都護府治下人口。也不會征收賦稅。」

「都護府的政令中已經再三強調此內容。請各位務必將劉都護善意轉告給族人。」

把羊族的首領站起來怒喝道︰「大家不要信他們的花言巧語。我有確切消息,這次宋庭動用十幾萬步騎進軍隴右,其原因就是宋朝皇帝不滿河湟一帶收不上賦稅!他隴右都護再大,還能大過皇帝?」

其他人紛紛附和︰「是這個理。這天下又不是他劉說了算。東京的皇帝老兒一句話,他隴右都護府還敢抗旨不遵?」

「沒錯。他不征稅,統計人口干什麼?我听說漢地,就是按人頭征收苛捐雜稅。」

邊廝波結連忙安撫下眾人激動的情緒,說道︰「諸位有所不知。自聖天子登臨至尊以來,大宋月復地也不再按丁征賦。」

洗納族靠近西海,掌握著大量鹽田,關切的問道︰「宋國不征稅,拿什麼維持官員和軍隊?我听說宋國境內鹽鐵官營,官鹽是國家財政支柱。是不是宋國編戶齊民後,我們就得把鹽田全部交出去,再也不能販鹽了?」

邊廝波結堅定得擺手,高聲說道︰「諸位莫要激動,听我一言。這編戶齊民,既不耽誤大家游牧養馬,也不耽誤大家販鹽賣鹽。反倒還有好處,所有編戶齊民的百姓都可以向都護府申領良田三十畝。大宋以農耕立國,所以只征收農稅,畝收一石,輸官一斗。只是聖朝不收糧食,要換成銀錢,每畝地征四百錢。」

「十一稅?這稅率倒是不高。」有部落酋長公正的發言。

而換算成四百錢,在這高原地區無疑是更加劃算的。

畝征四百錢,在大宋境內某些路已經怨聲載道,隨著糧食豐收,糧價從徽宗朝的每石兩至三貫錢,一路下跌到了每貫一石多。

如果社會繼續太平下去,每石極有可能降到幾百錢。

這對江南一帶畝產五石、六石甚至八石的土地還好說,最多從十一稅變成了八分之一,七分之一左右。

但對北方的河東、河北而言就有些難受了,他們畝收只有兩三石,到時候稅賦就接近三分之一了。

在高原上,糧價無疑是比大宋月復地要高的,而且在絲綢之路上,他們可以販鹽賣馬,隨便做點手工業產出,就能交齊田稅。

這對在場的所有部落而已都是一件好事。

因為在場的各部,有一個算一個,全是沒有良田沃土的游牧部落。

至于那些部族里有廣袤良田的……那肯定都是大宋的良民啊。

良田都在湟水、黃河兩岸,被土地固定在了原地,他們哪有能力抗拒都護府的政令?

宋軍找不到這些游牧部落,找他們那還不是一抓一個準?

所以他們都是隴右都護府第一批編戶齊民的對象,而且他們也很識趣的沒有抗拒。

現場的一眾酋長們互相交頭接耳,竊竊私語。感覺都護府這個政令,對大伙的確是沒什麼壞處。甚至還有那麼點便宜可佔。

反正大家也打不贏宋軍,不如就加入他們?

人總是都有點僥幸心理,這些吐蕃酋長再三確認都護府不會損害他們的利益,還會給他們發土地後,終于決定暫時不帶領所有族人跟宋軍拼個你死我活,血流千里。

可是劉既然要強勢整頓河湟,又怎麼會讓他們如此安逸。

在穩定了人心後,劉又下令在河湟遵循大宋法度,凡二十至二十三歲青壯,不論漢民、吐蕃都要進軍隊服役。

各個部族已經躺平一回,實在是很難因為這麼點小事,再次擅動起叛亂。

去年為了抵抗編戶齊民,吐蕃數個部落被屠滅,死傷數以萬計。結果叛亂虎頭蛇尾,這次眾人都興致缺缺,提不激情來。

二十到二十三歲的青壯,人數不算多。即便一個人數數千的部落,可能也就十余人。為了這十余人,死傷數千人,怎麼也不太值得。

而且有些酋長覺得,宋朝幫自己養兵訓練,三年之後將一名訓練有素,驍勇善戰得族人還給自己,這不是等于加強了自己部族得實力?

所以在紛紛揚揚中,大宋如今在內地的國家法度同樣也在高原上推行了下去。

治大國如烹小鮮。

若論是否有個政策能立竿見影,一招就能立即解決吐蕃各部離亂的形勢?

那肯定是沒有。

但劉已經打定主意,以年為時間來解決河湟穩定。

那這個授田就顯得意義不同了。

在各部落得酋長統治下,牧民生活窘困,但在官府治下卻只要交一份田稅。

各部牧民勢必會紛紛逃離,前往湟水谷地附近得平原投奔官府。

而征兵法桉,在匯聚了各個部落人口後,足足征募了八千余士兵,這都是高原上能挽強弓,馳射如飛的健兒。是最優秀的騎兵兵源。與兩萬大宋步兵,一同構成了隴右都護府的統治支柱。

他們熟悉高原地勢地形,這樣一只八千人的精銳騎兵,對所有部落都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威懾。

而統治穩定後,湟水一帶得天獨厚的優勢得以迅速發揮。

這一帶既有繁華的城市,又有廣袤肥沃的農耕土地,還有至關重要的絲綢之路、茶馬古道。

不論是吐蕃貴族,還是底層百姓都十分傾向于到這里定居。

僅春季解凍後,就有數以萬計的吐蕃內附到這一帶,定居下來開墾農田。

大貴族、大豪商更是直接搬進城里,享受起生活,做起了買賣。

能互市貿易,吐蕃人也不想在草原上風餐露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