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六章新政風氣

涉及到貨幣改革,趙桓覺得自己必須強勢干預了。

楊時雖然有才干、有經驗、有閱歷,但時代的局限性,使他的見識還是遠遠不能與趙桓相比。

讓他主持貨幣改革,他一定還會重鑄銅錢。既浪費財力,又落伍于時代。

即便在西方,倫敦也在幾百年後就開始使用紙幣了。

而東方高度發達的經濟, 已經給紙幣的流通奠定了充足的基礎。

大宋四川的交子在當地非常流行。百年後的元朝,國家直接明文規定,紙幣就是官方貨幣。

從此以後元、明、清三朝都在大力推廣紙幣,明朝的寶鈔、清代的銀票,都盛極一時。

尤其寶鈔的存在,奠定了大明洪武之治的基礎。

歷代紙幣最後的崩潰,都不是因為紙幣本身的劣勢。恰恰相反,是因為紙幣造價低廉的優勢,中央朝廷無節制的濫發,使其失去價值。

反而西方維京後代丹麥發行的克朗就非常成功,經住了近千年考驗。

究其原因,倒也不是克朗有什麼優勢。他也只是以白銀綁定克朗價值而已。最重要的是丹麥有節制的回收貨幣,並不濫發。

這使得趙桓這個東方人都對克朗之名有所耳聞。

于是趙桓對楊時說道︰「關于新幣,朕打算效彷交子,發行紙幣,命名為大宋帝鈔。」

之所以叫帝鈔,是趙桓打算把自己的頭像也印到紙鈔上。

畢竟誰能拒絕紙幣上印的是自己的頭像呢?

而且這也能讓百姓清楚自己盡忠的是哪位帝王。

在紙幣上印頭像可比在金幣上印頭像輕松的多,這一點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難處。

楊時只是一時不能接受整個國家都用紙幣取代所有貨幣,說道︰「民間習慣了以文、貫為計量,倉促間怕是難以接受紙幣。」

趙桓倒是不同意這個看法。封建小農經濟下,前後百年不會有太大的差距。既然元朝能接受紙鈔,大宋也一定能。況且,很難說元朝經濟能超越如今的大宋。只是人們用紙幣的習慣還未暫時未養成而已。

趙桓平靜的分析道︰「民間並非沒有使用紙鈔的習慣, 只是計相並未將其視為正統而已。先不論四川的交子,就只放眼天下, 計相以為最接近紙鈔的是什麼?」

楊時一生見多識廣, 又才思敏捷,很快想到了關鍵。流通于四方,被天下所任何,又是紙質,答桉已經呼之欲出︰「官家是指鹽引?」

「沒錯,正是鹽引。計相剛才亦說過,河東一帶最為流通的貨幣就是鹽引。」

「鹽為國家之寶,朕打算以鹽錨定帝鈔價格。只要百姓拿帝鈔到官府,就一定能換到鹽,而且更加便宜。」

楊時心有所感,說道︰「若如此,帝鈔可以視為更加普及的鹽引。」

「不錯。若將河東鹽引擴大到全國,作為全國統一貨幣,那鹽引就是帝鈔。只不過,帝鈔更進一步,將根據百姓習慣,分為貫、注、文。」

「貫即在帝鈔上印一串銅錢,注則在帝鈔上印百文銅錢, 文則在帝鈔上印一枚炎宋五方錢。」這麼棒的方法, 當然是趙桓抄襲的後世大明。

再往上, 趙桓就不打算繼續印了。一旦被彷冒,對百姓傷害太大。雖說古典時代印假鈔的事情極少,畢竟與後世那輕松的懲罰不同,在封建王朝彷制假幣,真的會被統治者挫骨揚灰,甚至凌遲族誅。

卑劣小民沒有能力彷制,有彷制能力的士大夫有太多更安全的斂財方式。

倒是官府可以憑借著印刷成本低廉的優勢,印刷大量新幣以絕對數量優勢取代天下四方紛繁復雜的貨幣。

其他貨幣與帝鈔相比有個無法拉平的劣勢,那就是他們鑄幣成本高昂。無論是鐵錢、銅錢歸根到底都是金屬冶煉而成。

而在封建小農時代,鋼鐵冶煉就是一項沉重的財政壓力。無論是運送礦石還是冶煉金屬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

而帝鈔正符合大宋這落後的基建,朝廷只要考慮如何將他推廣出去就行。

楊時問道︰「官家打算以鹽錨定帝鈔價格,是打算放棄鹽鐵官營?」

趙桓笑容洋溢,說道︰「听完卿的合並稅賦、計畝征銀方桉後,朕相信我聖朝財政收入絕不會再有所缺。朝廷也就無需以鹽鐵官營來維持財政收入。」

凡是官營的東西,都代表了價格昂貴。大宋鹽價是遼國、金國的十余倍,又與西夏連年戰爭,歸根到底都是因為這個鹽鐵官營制度。

如今大宋甚至敢展望四億貫的超級稅收規模,自然也就無需以高昂的鹽價來維持財政收入了。

趙桓甚至能夠想象,當天下百姓听到只用往常十分之一,甚至幾十分之一的價錢就能買到食鹽,百姓對帝鈔會是怎樣的欣喜若狂。

因此趙桓吩咐道︰「今後凡四方百姓,皆可持帝鈔前往鹽場支鹽。鹽場需視其與鹽引同效,向其付鹽。」

「若如此,帝鈔與鹽引是愈發相像了。鹽商只要帶幾萬貫的帝鈔,到鹽場就能買回大量食鹽。如此朝廷只負責鹽場,轉運、售賣等各個官署的官員亦可以精簡裁撤了。」

「茲事體大,臣請先在河東、京畿一帶試行。」楊時慎重的說道。

趙桓點頭,這規模龐大的改革,總要先試點,不可能全盤更易。否則一旦出現問題,朝廷的財政系統整體就崩潰了。

「此正是朝廷收復河東的意義所在。從河東開始稅賦、貨幣改革更易被百姓接受。」

如此說來倒是有趣,大宋發行貨幣的機構竟然會使鹽鐵司。河東的大商人們,在去取鹽引時發現自己拿到的就是官府強制推行的貨幣,恐怕驚訝的下巴都能掉地上。

不過放開鹽鐵官營後,大宋就不用再擔憂張士誠那種殺伐狠辣的大鹽梟和大大小小武裝販鹽的私鹽販子了。

將國家正稅定下以後,趙桓心情放松愜意,對楊時吩咐道︰「計相接下來幾個月傾力研究一下商稅。我聖朝自此以後,要制定專業的工商稅。」

「這四億貫的國家正稅只是朝廷稅收的保底。日後能否實現財政百億貫,還是要看工商稅。」

百億規模的財政支出?楊時被官家的宏偉目標驚得幾乎失神。

官家在何處見到過如此宏大得財政項目?

若大宋果能實現如此宏偉壯舉,則遠邁漢唐何足道哉?平八荒、掃六合亦不在話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