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1141章 火銃軍,三段劈槍

古代戰爭,後勤為重。

翻開史書,因失去後勤補給而失敗的戰爭實在是數不勝數,無數英勇的戰士明明還可以拼殺,還能戰斗,可偏偏因為沒有糧食,沒有吃的,最終落敗在敵人之手。

朱允炆看著走來的後勤方陣,面色有些凝重。

實事求是地說,大明對于軍事後勤的建設依舊是滯後的,始終都沒有形成一個完備的機制,大明沒有後勤部,從事後勤的軍士,只是從屬于軍隊。

每逢戰事,軍隊的糧草供應,都是兵部負主要責任,戶部協助,臨時征調民力,糧草先行,然後才是大軍出征。

從決策作戰至正式出征,往往需要長達一兩月,甚至是三四個月的動員時間,耗時耗力。

或許,是時候打造新型的後勤了。

兵部本身沒有糧食,由兵部負責後勤,首先需要去戶部調取,戶部還得去糧倉支取,糧倉轉至軍營,軍營再起運,流程實在太多。

此外,後勤對民間力量的依賴過重,這也就導致作戰需要考慮農時,但這往往又不太現實。韃靼、瓦剌打過來的時候,絕不會考慮大明百姓正在種莊稼、收莊稼,就等上一等。

需要讓大明軍隊的後勤獨立于兵部、戶部之外,並據此打造一批專門用于後勤保障的軍隊,才能更好適應未來戰爭,最大限度減少戰爭對整個王朝、百姓的影響。

現在混凝土道路越發完備,民間駑馬數量也不少,有條件實現後勤轉型。

朱棣並不輕視伙夫、廚子,這些人保障著軍士的肚子,每一場勝利背後,都有一群寂寂無名的伙夫,看了一眼手中的文書,高聲喊︰「庖廚之軍,軍之保障。後勤衛國,壯哉大明!」

在這一刻,所有後勤軍士更顯精神,昂首挺胸,闊步前行,吶喊「庖廚之軍,軍之保障。後勤衛國,壯哉大明」。

人群之中,一些老廚見到這一幕,被感動得直掉眼淚。這輩子是值了,值了,庖廚也是軍,是後勤衛國的軍,也是堂堂正正的大明軍人!

就在眾人看著兩個陣列的後勤兵通過觀禮台之後,隨後而來的四個方陣,才是真正的令無數人動容。

走來的軍陣,為首的人即不是武將,也不是文官,而是地地道道的農民,是百姓。

這一批百姓,高矮並不一致,邁著的步伐雖是統一,但多少有些不齊整,然而可以通過他們的面容看到,這已經是他們能做到的最好了。

「藏軍于民,民兵為根。軍民一家,壯哉大明。」

朱棣見廣場上的萬民開始議論,有些嘈雜,不由地提氣,高聲喊起。

此言一出,無數文官、武將為之色變。

文官考慮的是,這判語可都是皇上寫的,蘊含著皇上的意志與某種施政方略。如今皇上公然喊出軍民一家的口號,還提出了藏軍于民,很顯然是一種尚武的傾向。大明現在已經沒多少敵人了,皇上這個時候還尚武是想干嘛,總不成想要再次遠征,把蒙古帝國的地盤也給搶過來吧?

不可以,絕對不可以。

國家太大,容易崩潰。現在大明的國土已經增加了許多許多,但人口還沒有增加上來,佔據太多的土地又有什麼意義?

蒙古帝國佔據了數不盡的土地,可結果呢,直接分裂了啊。需要想辦法引導皇上,少尚武,多重民事。

武將們從這句話中听出了弦外之音,軍民一家?

在大明,軍就是軍,民就是民,軍有軍籍,民有民籍,這兩類戶籍是同一個高度的,軍不受制于行政官管理,在身份、法律乃是稅上,都直接歸屬于衛所、都司、五軍都督府管理,府縣、布政使司、戶部都管不著。

現在皇上喊出了軍民一家的口號,這不是明擺著要打破軍籍、戶籍的界限嗎?一旦這個界限打破,豈不是衛所制要有大變動?

還有,民兵為根,這個口號說出來,幾乎是直接宣布募兵制將會逐漸取代衛所制。

大明軍和兵是兩個概念,軍,有軍籍,是世襲的、家族的,固定的,只要你當了軍,你這一家子里面,世世代代,總要出一口人當軍,這是朝廷經制之內的。

但兵並不是如此,兵是通過朝廷招募的方式進入軍營的,非經制的,也不是世襲的,沒有強制要求一輩子在某個衛所值守。

建文皇帝定義了民兵的地位,不就是在鼓勵募兵制嗎?看得出來,未來一定時間內,衛所制將會面臨大變局。

簡單的幾個字,蘊含的政治寓意卻是深遠的。

朱棣、徐輝祖、鐵鉉等人都知道,解縉、楊士奇等人也清楚,衛所制是存在缺陷的,這個缺陷就是太過固定,太過死板,當爹的能打仗,當兒子的未必能啊,比如李文忠、李文忠他兒子,常遇春,常遇春他兒子……

將門尚且出點李景隆、常茂之流,何況是尋常百姓。衛所在洪武時期沒多少關系,大家都經歷過戰爭,可當第一代、第二代軍士老了,退了,兒子、孫子接班了,那怎麼搞?

衛所的戰斗力關鍵在于軍士,軍士的戰斗力在哪里?衛所制給不了源源不斷的戰力,唯有募兵制可行。

但衛所制與軍屯制綁在一起,朝廷並不能一刀切,直接廢掉衛所制全面推行募兵制,只能在衛所制的基礎上變革,引入募兵制作為補充,一步步過渡,求穩,最終演變為完全的募兵制。

畢竟,新軍之策,幾次征戰,大閱兵,都極大提升了軍士與軍士家眷的地位,當兵參軍是光榮事,且新軍政策吸引力足夠強,募兵也可以獲得穩健的兵源。

軍制革新,依據在路上。

無論眾人怎麼想,無論文臣武將如何猜測,此時此刻的民兵方陣是驕傲的,他們曾經作為大軍的後勤民兵,幫助大軍運輸了無數的糧食,衣物、馬草、燃料等等,有時走在軍隊前面,有時跟在軍隊後面,保障著大軍行進與物資供應。

民兵方陣,贏得了無數百姓的歡呼,因為他們中很多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徭役,尤其是洪武年間,多少次征戰,哪一次征戰背後沒有民兵在推糧食,在扛馬草?

後世小推車推出了個大戰役,但在大明,在古代,任何一場戰斗,可都是推車推出來的啊。拋開民心的成分不論,也拋開勝負不說,要打戰爭,是離不開百姓支持的,大閱兵給他們四個方陣,是完全立得住的。

無數百姓看著民兵方陣,發出了震天的歡呼聲,他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屬于一個集體的榮耀。

當民兵方陣走過之後,遠處的閱兵通道上隔著老遠,才走出軍士來。

這種留白,似是一種緩沖,平息情緒。

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轉折,是冷兵器與熱火器的轉折。

之前的一個個閱兵方陣,無一例外,都可以歸屬為冷兵器類。但此時此刻正在走來的,卻是火器方陣。

在經過一段空白之後,周大志、高忠光帶隊,踢著整齊的步伐,端著刺刀式火銃,終于出現在世人面前。

火器部隊,堪稱大明最具毀傷戰力的一支部隊,由他們壓軸(倒第二,後面還有個大招)無疑是正確的。

周大志、高忠光是神機營的將領,都在昌都剌作戰中贏得了赫赫名聲。

無數百姓看過醫護兵、後勤兵、民兵等之後,心態放松了許多,可突然之間,心頭又被震撼,迎接眾人的是火器兵種的威嚴。

刺刀火銃軍士英姿挺拔,扛著刺刀式火銃,邁著鏗鏘有力的步伐,一步一響,一步一力,緩緩走來。隨著周大志、高忠光一聲口令,身後的所有火銃軍士開始動作!

一晃,寒光驟現,火銃從肩頭沉落左手。

一頓,火銃提起,右手猛地抓住。

一劈,威武之勢瞬間殺出!

三個動作,一氣呵成,伴隨著劈動火銃的動作,閃閃的刺刀冒著寒光,給無數人帶來了極大的視覺沖擊,讓許多人血脈噴張!

威武的火銃軍,攜著強大的氣勢,踏著整齊而有力的步伐,看向朱允炆,緩緩前進。

朱允炆看到這一幕,眼楮一熱,久違的三段劈槍,自己還能看到!看大明軍士凌厲的目光,一身的殺氣,不由地回想起八四年的那個十月,同樣的目光,同樣不負軍人二字!

大明!

朱允炆握著拳頭,盯著走來的火銃兵,目光掃過每一個軍士。

朱棣高聲︰「神機火銃,殺敵索命。猛士衛國,壯哉大明!」

周大志、高忠光等軍士齊聲吶喊,手中握著火銃,刺刀的鋒芒自成一線。

火器與冷兵器的結合,賦予了火銃兵獨特的戰斗力,即能遠距離阻擊騎兵,也能沖鋒上去,收割落馬騎兵,清掃戰場,甚至在關鍵的時候,還可以端著刺刀,刺馬,刺人!

這是一支經過戰場檢驗的火銃兵!

一個方陣,兩個方陣,三個方陣,四個方陣,都是火銃兵中的精銳,強大的氣勢與劈槍的威猛,讓無數人看得熱血沸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