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百八十章 一封罵皇上的奏疏

漢語拼音的貢獻者很多,而被冠以「之父」的,只有周有光。雖然有些人認為,以拼音標注漢字最早的是傳教士利瑪竇,但他那不是拼音,而是純碎的拉丁文。

對于前輩的智慧,朱允炆也不敢剽竊,至于楊士奇、解縉等人會不會翻箱倒櫃,想要找一找周有光,那就隨他們吧。

為了說清楚六十三個漢語拼音,朱允炆硬生生給眾人上了三天的課程,之後連嗓子都喊啞了。

有了漢語拼音,就不能少了漢語拼音字典,至于編寫的方法,朱允炆干脆利索地照搬了後世的新華字典,安排儒士編寫一本《中華字典》。

考慮到教材沒有標點符號,句讀來句讀去也不是個好辦法。

古人不寫標點,那是因竹簡太過珍貴,恨不得一個字當十個字用,誰舍得亂點亂畫,可後來發明了紙張,干嘛也不用標點?

你們句讀功底深厚,一眼可斷句,可對于孩子們來說,是不是有點難了?

索性朱允炆把標點也拉了出來,結果得到了眾人的一頓鄙視與拒絕,句讀學問,乃是入門基礎,哪里需要什麼標點?

就連一向站在朱允炆身邊的解縉與楊士奇,也不贊同用標點符號,原因是古人書籍沒有標點,百年之後,將無學子再會句讀之學,以胡亂拆解聖人之言。

郁悶的朱允炆只好放棄了推行標點符號,不過這些人說得也對,若不是「建文」學問打底,朱允炆未必能一眼斷句,看習慣之後,無需標點也足以通暢

事實上,此時的希臘文、拉丁文等等各式文字,都沒標點……

得,就這樣吧。

不管是字典還是教材,都不是一天兩天能出得來的,考慮到地方上教學需要人手,一群人都在京師也不是個辦法,經過國子監與眾人推舉,選出了三百人的社學編寫人員與三百人的字典編寫人員,合計六百人,就在國子監日夜編寫。

禮部與翰林院的官員負責校對審核,內閣大臣陳迪、解縉把關,十天遞送一次武英殿,經朱允炆最後審核之後,直接送至司禮監經廠雕版。

元宵節剛過,朝廷各部衙署開印,原本喜氣洋洋,寬松和諧的氛圍,被一封奏疏給毀滅得支離破碎。

奏疏名為︰《願陛下以華夏蒼生為重,放棄安南歸附,以正本源》。

上疏人,兵科給事中王坦。

這一封奏疏,激起了千重浪,讓滿朝文武震驚不已。

兵部尚書不在,兵部侍郎劉拉著王坦的手,讓他放棄上疏,幾乎就已經是在哀求了,可王坦明顯不給劉面子,執意上奏。

奏折送到內閣,解縉、郁新、茹與陳迪都傻眼了。

安南戰爭都結束兩三個月了,張紞、韓觀已經在那里搭建管理班子,張輔在預留了五萬大軍之後,正在班師途中,此時估計都已經出了廣西了,胡季犛、胡漢蒼等人用不了兩個月就會到京師,你王坦現在說大明需要放棄安南?

茹看著王坦的奏折,拍著桌案喊道︰「鼠目寸光,如此之人留在朝廷里,吏部是干什麼吃的?」

安南的重要性茹是看得清清楚楚,無論是威懾廣西、雲南土司,還是守護舊港,管控南洋,這都是絕佳的堡壘之地,加上遠航貿易,大明將重現南宋海上絲綢之路的盛況!

于民、于商、于地方,于國,都是有利,竟然有人言辭振振,冠冕堂皇,直接攻擊建文皇帝,要求放棄安南!

如此之人,可惡至極!

一向深沉老道的郁新也不好為王坦說話了,放棄安南是不可能的事,現在它只是大明的交趾郡,愛州港都在建造與完善當中,張紞說了,那里水稻一年三熟,年景好的時候糧食根本吃不完。

那里的百姓吃不完糧食,但大明的糧食根本不夠吃啊,愛州港很有希望成為糧食轉運港口,哪怕是一年運個三十萬糧食,也足夠解決遼東的吃飯問題了,節省多少民力運送糧食啊。

解縉臉色陰沉著,根本就不說話,但那雙眼里時不時閃過的寒光,就是在告訴其他人,這個王坦必須完蛋,不讓他滾的,最好是自己滾。

陳迪揉著太陽穴,安南歸附,大明版圖多了一塊,這就是開疆拓土,堪比太祖的功勞啊,如此豐功偉績,不說把朱允炆供起來插上三根香吧,那至少也應該尊重尊重,可王坦的奏疏,簡直就是把朱允炆說成了自私自利,好大武功,不顧百姓死活的昏君。

不用想也知道,這奏折一旦送上去,朱允炆不把王坦給弄死才怪,被人奉承了幾個月,俘虜都在路上了,突然有人跳出來說︰你搶了人家的國家,殺了人,是個自私自利,啥都不是的混蛋。

擱誰誰受得了?

「怎麼辦?」

解縉瞧著桌子問。

茹抬頭,哀嘆︰「還能怎麼辦,他是給事中,折子我們可沒辦法留著,通政使那邊也不會因此而封駁,只能遞上去。」

郁新皺眉︰「皇上為了教育之事操勞日久,本就疲憊,眼下再用這種事來刺激他,豈不是……」

陳迪無奈,搖頭苦嘆︰「我听聞王坦已經交代好了後事,想來他是不可能自己收回奏疏的。」

「他還有臉交代後事?如此做派,哪里像是臣子所為?」

茹憤怒地喊道。

「遞上去吧。」

郁新知道事情不可改變。

「且慢。」

解縉起身,從茹的桌案上拿走了那份奏疏。

「我們可沒權燒掉奏疏。」

郁新見解縉走向一旁的小火爐,連忙提醒。這是鐵律,一旦觸犯可是要倒霉的,哪怕他是解縉。

解縉自然不會自掘墳墓,而是在小火爐旁的凳子上拿起了一份文書,將兩份文書放在一起,道︰「如此的話,事情還可能有轉圜余地。」

武英殿。

朱允炆正在校核社學教材的初稿,這只不過是初稿中的一部分,但為了提高效率,朱允炆不得不出一部分稿處置一部分,也好早點安排經廠雕版。

雙喜抱來了一疊文書,放在桌案上。

朱允炆校對過文稿後,整理一番,交付下去︰「讓經廠的匠人早點雕版出來。」

雙喜接過後,轉交給門外的宦官。

朱允炆翻閱文書,張紞來了消息,安南整體來說已恢復了平靜,百姓們對于大明的輕徭薄稅很是擁戴,加上張紞分了田,許多失去土地的百姓因此而得到土地,更是感激涕零。

戰俘畢竟是安南人,張紞並沒有忘行殺戮,而是懲罰其服徭役,並承諾徭役十個月之後放其回家,即便如此,也沒有苛刻對待戰俘,這讓戰俘的抵觸得到了消減,一些殘廢的,不能干活的戰俘,張紞也給其發了銀兩,讓其回家,算是優待了。

通過一套組合拳,交趾郡的布政使司衙門已經正常運轉,按察使司衙門也在忙碌,主要是處置趁火打劫,造謠生事的家伙,都司衙門沒有選擇升龍城作為衙署,而是選擇在了多邦。

多邦成為了韓觀的駐地,純碎的軍城,只有大明軍士與軍士即將抵達的家人,沒有一個南越人。

整個安南,只保有了十五萬軍隊。

大明五萬,其中一萬五千人在多邦,一萬在升龍城,八千在清化城,五千在愛州港,剩余兵力分散在不同城關之中,並節制與統帥越人軍隊十萬,多處在平原、非緊要之地。

韓觀已經在滲透思政教育了,只不過等越人軍隊被真正馴服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只有消除了他們身上的越人烙印,安南標記,打上交趾郡,大明才算是真正控制住了安南。

「嗯?」

朱允炆拿起一份文書,打開一看,題目是《願陛下以華夏蒼生為重,放棄安南歸附,以正本源》,不由眉頭緊鎖。

【臣兵科給事中王坦拜言︰安南雖是中國舊地,然自唐後割據一方,自立已有五百年之久,其已然月兌離華夏,即不聞其尊孔孟,又不識禮儀,已是蠻夷荒蕪之地,我大明泱泱中國,豈需一片不毛之地?

朝廷準其內附,納其入版圖,需耗費國孥幾何?臣粗略盤算,若治安南,僅僅是教化一途,就需耗費國孥百萬,若常年累月,拖累我大明,豈不需萬萬之銀?

陛下窮盡天下之財,求蠻夷一地之安!豈不是取大明百姓民脂民膏,結蠻夷之歡?

臣曾听聞,蠻夷豺狼本性,日久必亂,其地偏遠,若戰亂再起,朝廷豈不是陷身沼澤?何必為一時之功,圖一時之快,賭大明國運?

朝廷北有胡虜,枕戈待旦,西有帖木兒賊心不死,又屢屢下南洋,修混凝土路,開運河,耗費錢糧定是無數!臣懇請陛下,莫要枉顧國力,搜刮民財,濫行開疆,長此以往,大明必會民生凋敝!萬望以華夏蒼生為重,放棄安南歸附,以正本源】

朱允炆盯著這一份奏折,臉色變得極是難看,自己耗費心力,又與商人斗智,打仗不僅沒花錢,還賺了一筆,還開疆拓土了,現在竟然有人罵自己?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