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三十七章 睚眥必報

大唐終究還是得要臉的,李世民只能悻悻然放棄這白手起家的好法子。

富甲一方的財富眼睜睜看它 走,心痛得無法呼吸。

好在這也只是拋磚引玉,真正的話題在後頭。

「魏徵、楊師道、馬周、崔仁師等人,輪番勸諫,朕頭都大了。雖然朕亦想泰山封禪,卻也知道,你的用意不止如此。」

封禪泰山,代表著帝王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功績,可以告慰上天了。

無論是孩童或是帝王,誰不願意得到最高的榮譽,听到最動听的贊美呢?

柴令武應道︰「陛下自登基以來,雖有巡幸之事,卻時日不久、動靜不大,魑魅魍魎隱匿甚深。陛下武能上馬治軍,文能下馬安邦,若不給他們一點機會,只怕會潛匿到子孫時爆發。」

李世民的人品如何且不說,文治武功確實算在整個歷史中都是拔尖的,他坐鎮長安城,周邊自然起不了大波瀾。

這也是無數家族用滾滾人頭總結出現的教訓。

九成宮,阿史那結社爾挾持阿史那賀羅鶻,以四十余人星夜犯駕,為折沖都尉孫武開所敗,逃至渭水被捕,斬首。

阿史那賀羅鶻本應處死,念其父突利可汗阿史那什缽必對大唐有功,只是流徙嶺南。

因為此桉,長安、岐州兩地,人頭滾滾,因此喪生逾千,發配為奴、流徙邊疆者過萬。

就這,還得感謝天恩浩蕩了,李世民若是放開手宰割,至少得弄死萬人。

連頭號噴子魏徵都沒勸諫,其他人更是噤若寒蟬了。

冤嗎?

單獨一兩個人出現在九成宮,神仙也無法掌控;

四十余人,在這個相對守土觀念強、人員流動性不足的時代,是一股很醒目的力量,你要說沒人為他們提供便利,豬都能笑出聲。

就連岐州衙門,都差點遭了池魚之殃,幸虧刺史是被第四次罷相、左遷到岐州的宋國公蕭瑀,在皇帝面前微有薄面,才解了此厄。

李世民不動,一些勢力自然更不敢動。

但是,矛盾一如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不拿出點勇氣做事,將一如後世的地上懸河,越壘越高,誰也不知道啥時候就成災了。

「吐蕃向大唐稱臣,以大論噶爾•東贊次子噶爾•欽陵贊卓為質子,本是你鴻臚寺分內之事,為何要托張阿難帶口信給朕,堅決不贊同他在國子監入讀後進入質子宿衛?」

李世民大惑不解。

柴令武居長安之遠,自不可能與噶爾氏有什麼過節,斷然不會有私心雜念。

只能說,柴令武對這個噶爾氏,太過于重視了。

「噶爾氏一門三杰,噶爾•東贊善協調、謀劃,長子噶爾•贊悉若多布精擅內政,次子噶爾•欽陵贊卓則是天生將才啊!」

「據銀生州烏蠻傳回的消息,噶爾•欽陵贊卓年幼時對戰陣就有一些獨特的見解,臣估計,待他綻放光芒時,縱然不及陛下,亦相距不遠。」

「如此將才,若不能為大唐所用,對大唐衛府體系了解越多,日後的威脅越大。」

銀生州的長史茶,這時候可以勉強用來解釋一波。

如果大唐是弱國,自當無所不用其極,保證讓噶爾•欽陵贊卓豎著進長安、橫著回吐蕃。

但是,眼下有大唐是天下霸主,自然得拿出相應的氣度,好歹得保證質子的安全吧。

所以,唯有讓噶爾•欽陵贊卓游離在宿衛之外,讓他不得覷衛府虛實,才是最合適的做法。

「臣說噶爾•欽陵贊卓有將才,恐怕陛下會覺得是在紅口白牙的瞎說。據聞勛國公義子頗多,何不讓其義子一試噶爾•欽陵贊卓的鋒芒?」

李世民指了指柴令武,愣是一句話都說不出。

這氣量,啊,像個大臣的樣子不?

朕的氣量也沒多大?

哦,那沒事了。

張亮給他一絆腿,他還張亮一鉤子,連過夜都免了,當真是睚眥必報。

事實上,張亮義子眾多,從來就沒瞞過李世民。

甚至在武德年間,秦王府與隱太子爭鋒時,張亮那諸多三教九流的義子也發揮過作用。

「潛遣左右伺察善惡,發擿奸隱,動若有神,抑豪強而恤貧弱」,是《舊唐書》明確記載的,從其中也能大約察覺,張亮的義子數量不少。

柴令武這一嘴,除了逼迫張亮的義子出手外,隱約也埋了顆釘子。

張亮義子之眾,連柴令武這種後輩晚生都知曉了,李世民不得忌憚一二?

這一過招,有來有往,隱隱將雙方的矛盾凸現在李世民面前。

……

平康坊之尊,青雲樓。

幾名換了大唐服飾的赤頰漢子,護著一名極其年輕的少年入樓,迎賓走上來,差點沒被濃烈的羶味燻倒。

「又是番邦人。」

迎賓緩了口氣,還是保持著職業的笑容,引這幫人到廳堂中坐下。

一瞬間,廳堂內的主顧蹙眉、換座,與他們保持了一些距離。

身為大唐子民的優越感當然有,卻不是主因,主要是從牧區過來的噶爾•欽陵贊卓等人身上的羶味與場中格格不入。

噶爾•欽陵贊卓等人也無奈何,身上這味兒的自然消散,好歹得十天半個月的,人力有窮時。

一名襆頭歪扎的漢子掩著鼻子開罵︰「哪來的番人,身上味那麼重,不知道去樓上包間麼?非得禍害耶耶的鼻子!」

關中之地,耶耶一詞可當父親、爺爺使,罵人的話通常是爺爺之意。

吐蕃人能被遣出,自然听得懂關中話,漢子們聞言瞪眼咬牙,拳頭捏得叭叭響,要不是噶爾•欽陵贊卓制約,說不得就要使一使高原脾氣了。

噶爾•欽陵贊卓叉手︰「兄台海涵,我等初到天下之都,忍不住要見識一下大唐的繁華,有得罪之處,請見諒!」

好吧,伸手不打笑面人。

問題是,吐蕃的文化背景與大唐之間差異實在太大了,即便噶爾•欽陵贊卓努力解析,戲台上的內容仍舊如另外一個世界的東西,听不懂。

噶爾•欽陵贊卓飲了一口燒春精品,贊道︰「我吐蕃如有此物,子民過冬將更有把握。」

歪襆頭漢子冷笑︰「耶耶公孫節,還是第一次見到‘何不食肉糜’的人物。就不想想,你得賣多少頭牛,才換得一家過冬的燒春精品?」

噶爾•欽陵贊卓輕笑︰「燒春精品子民肯定喝不起,但此酒,肯定有品質略低的,想來也就是幾頭牛的事。」

公孫節啞口無言。

燒秋在民間倒不是什麼秘密,可這些吐蕃人初來乍到,是如何知道這門道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