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卷一 當時年少春衫薄 第一百七十二章 生而知之

作為紹興府試案首,張原得到了十三兩銀子、兩匹絹……兩匹布和六斤豬冉的獎賞,當晚張原泉中連僕人都開葷有肉吃,皆大歡喜。

這天夜里張原又去縣衙拜見了侯縣令,侯縣令也是他的老師,而且與他關系更密切,從王思任到山y n縣令侯之翰,再到紹興知府徐時進,賞識張原的劉宗周先生也算得張原的老師,張原現在的師生關系網正在逐步拉開見到張原,侯之翰笑容滿面,命僕人上茶,說道︰「張原,府試案首是必補生員的,你今年十六歲,到明年十七歲進學,也是年少成名了,要戒驕戒躁,愛心忍x ng,勤學砥礪,為後年鄉試早作準備。」張原便向侯縣令說起籌建義倉之事,侯之翰也正為日益嚴重的旱災憂慮,听張原說其族叔祖肅之先生願倡導籌建陽和義倉,張原還把上次魯雲鵬等人饋贈的田產和銀錢捐出,另外還要捐白銀一百兩,侯之翰大為感動,說道︰「多少士人一旦進學,只知求田問舍,招納家僕,貪圖享受,甚至為惡鄉里,你小小年紀卻知散財濟困,難得,難得,待義倉建成,本縣要向朝廷奏請敕書旌獎。」

成化年間,朝廷詔旨規定軍民凡納米二百石即授正九品散官,二百五十石授正八品,三百石授正七品,雖然是虛餃,但賜冠帶,家居時很有榮耀一張原含笑道︰「學生不須納粟捐官學生當走科舉之路。」侯之翰哈哈大笑︰「我糊涂了,好,建義倉有肅翁首倡,那就事半功倍,明日上午就邀肅翁還有本縣鄉紳共議此事,盡快選址建倉,鼓勵富民捐獻,一面還要修渠引水抗旱張原,你這是為本縣排憂解難啊。」張原道︰「為老師分憂,舒鄉梓之苦學生義不容辭。」

師生二人敘談半晌,張原告辭,侯之翰送他出來,想起一事,問道︰「王老師那邊你近日可曾去探望?」

張原道︰「學生準備明日一早便去。」侯之翰道︰「好,你也代我問候一下,不知王老師長女之夫婿病情如何了?對了,你要早去早回,明日上午辰時末在節愛堂要議建義倉之事,你也要參加。」

張原道︰「老師放心學生能趕回來的。」

四月二十六日一大早,張原步行去會稽王思任老師府上,穆真真背著一簍二十斤楊梅跟著,坐船慢,走路要快一些,就是費點腳力,而且有些河段已經無法行船,水太淺了。

朝陽還未升起,東面的會稽山頂有朝霞鋪展,張原喜道︰「這天看著要下雨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朝霞極有可能有雨。」穆真真也喜道︰「若能下一場大雨就好了。」主婢二人趕到王思任府上才是卯時末,那老門子見到張原,忙道︰「張公子來得正好,可以勸慰一下我家老爺,蕭山那個陳姑爺沒了老爺又氣又累,一回來就病倒了。」

張原心中一嘆,問︰「王老師幾時回來的?」老門子道︰「回來有四天了,這幾日都沒出門,在家臥 ng休養。」小奚奴進內院通報張原與穆真真在前廳等著,過了一會,王嬰姿與一個婢女出來了,王嬰姿這回不是綸巾儒衫,是閨女裝束,柳眉微蹙臉有蹙容,向張原福了一福,說道︰「介子師兄,我爹爹請你進去相見。」張原便跟著王嬰姿進內院穆真真背著一簍楊梅也跟進去,這邊內院張原沒有來過他去年在這里求學時住在西廂院,與這邊隔著月洞門和高牆一張原與王嬰姿並肩而行,王嬰姿輕聲道︰「恭喜師兄中了府試案首。

張原道︰「也要多謝師妹相助。」

王嬰姿微微一笑,沒再多說,領著張原到了她爹爹王思任的臥室。

王思任靠坐在四柱大 ng上,見張原進來叉手施禮,便欠了欠身,說道︰「張原,坐,上茶。」張原說了侯縣令托他問候的事,王思任點點頭,說道︰「我也沒什麼病,就是憂慮傷懷,又有些疲累,休養幾日就好了。」又問︰「徐知府請你赴宴了沒有?」張原道︰「昨日已領了府試結票,宴也赴了,若無恩師教導,也沒有學生的今日。」

王思任笑道︰「我豈敢居功,以你的敏悟,就算沒有我教你,也能找到別的明師,你總能出人頭地的。」

張原忙道︰「老師這麼說,學生就惶愧無地了,學生怎敢作如此忘恩之想。」

王思任道︰「是我失言,你莫要多想,為師就是這張嘴得罪人。」張原道︰「學生深知老師人品高浩。世事乖繆者眾,老師不吐不快。」

王思任笑了起來,說道︰「你倒真是婁的知己,不過你比我圓滑得多,以後前程無限。」

張原道︰「學生就當老師這話是勉勵學生吧。」

王思任哈哈大笑起來︰「當然是勉勵你,難道我好教你學我這般孤介傲世嗎。」

開懷一笑,愁悶大減,王思任下 ng跋鞋,讓張原到間壁茶廳坐著說話,張原陪著坐了一會,告辭道︰「學生明日再來探望老師,今日辰時末侯縣尊要學生參與商議籌建義倉之事。」

王思任略問了幾句義倉之事,贊道︰「好,你參與此事,不僅是行善舉,更能積累施政經驗,對你以後為官一方很有幫助。

王思任看問題敏銳而深遠,張原大為敬服,王思任顯然是認定張原日後有大作為的。

張原出內院時,王嬰姿跟了出來,張原放緩腳步問︰「嬰姿師妹何事?」王嬰姿道︰「無事,就是送一下師兄。」張原在前廳書房北窗外那叢細竹畔站定,說道︰「師妹也莫要因令姐之事過于傷懷。」

王嬰姿道︰「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就是苦了我姐姐,又沒有一兒半女,卻立誓要貞節自守。」

張原道︰「有子守寡也就罷了,畢竟還有念想,可沒有子女,這如何守寡,在陳家也是毫無地位,日子難過得緊。」

張原這麼一說,王嬰姿眼淚都掉下來了,說道︰「過些日子等我爹爹身體康健了,就去蕭山把我姐姐接回來。」

張原點頭道︰「這樣最好,有什麼要我效勞的,盡管差人過來吩咐我。」又說了幾句,張原告辭出門,與穆真真大步會山y n,天果然是y ny n的,沿途都可以看到翹首盼雨的民眾,海龍王廟的鼓聲響起來了,在祈雨。

張原趕到山y n縣衙,幾個鄉紳也是剛到,張原的族叔祖張汝霜隨後到來,縣令侯之翰與縣丞、主簿數人將眾鄉紳迎到節愛堂坐定,張原敬陪末座,侯之翰說了建義倉之事,除了張汝霜,其余幾個鄉紳都不甚熱心,只表示願捐助幾十石米,這義倉至少得儲糧五千石,不然又抵得了什麼用,這幾個大鄉紳只肯納幾十石米,一般民眾又納得了多少!

張汝霜知道這其中的緣故,這是他張汝霜首倡的,又是以陽和為名,這些鄉紳覺得參與此事無名無利一商議了半天,還是決定由縣上出銀三百兩建倉,地址就選在北城根下,其余不足的銀錢得由義倉社首自幕,社首當然就是張汝霜了。

在縣衙廨舍用了午餐,張原隨族叔祖張汝霜回狀元第,張汝霜坐在涼轎上,對跟在轎邊的張原道︰「你看,你給叔祖惹麻煩了,你得想出解決的辦法來。」

張汝霜雖如此說,卻沒有責怪張原之意。

張原道︰「是,族孫已有個法子一」張汝霜「哦」的一聲,笑道︰「你且說來听听,我看看可行否?」

張原道︰「旱災迫在眉睫,陽和義倉也不是幾個月就能建得好的,即便建好,也不可能短時間籌到萬石米,所以今年救災是指望不上陽和義倉的,族孫以為,這旱災以後極可能頻繁發生,建義倉乃為長遠之計一」張汝霜點頭道︰「你說得是,但今年若發生災荒又當如何,其實這是侯縣令的事,我本不須越俎代庖,但既要建陽和義倉,那就必須考慮,現在不少民眾都知道要建陽和義倉,翹首企盼著呢。」

張原道︰「義倉只照顧那些自耕農,對于那些佃農,應該由田主自行救濟,這也是痛癢相關的事,佃農若餓斃或者逃荒,那來年誰給那些田主種地,而且這樣一來職責分明,賑災也便捷,田主更了解各自佃戶,田主救濟了佃農,這是施恩,佃農也感田主之德,這比強行向富民攤派納捐更可行,當然,這也要一個首倡者,自然要由叔祖出面與侯縣令協商。」

張汝霜微笑傾听,這個族孫總讓他驚奇不斷啊,會讀書不稀奇、

過耳成誦不稀奇、縣試府試雙案首也不稀奇,稀奇的是張原小小年紀如此通達世情,這真是生而知之嗎?

這日午後,y n沉沉看似要下雨的的天刮過一陣風,走在路上的百姓感覺下了幾滴雨,還沒來得及歡呼,雲開日現,天若無其事地晴朗,山y n大旱不可避免。

第二更送到,淚求月票,久旱盼甘霜啊。!。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