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太極殿。
今天是舉行祭天大典的日子,也是論功行賞的好日子,所有人都喜氣洋洋的。
祭天大典開始前。
朝中所有文武大臣,以及眾多勛貴,正齊聚太極殿,參加大朝會。
此時,黃門侍郎褚遂良正在高聲宣讀聖旨。
李醫卻躬身站在殿下,恭敬地聆听著。
「……,錢塘郡公李醫,于東征高句麗之戰中數次立下大功,並為大唐軍隊帶來巨大改變,發明創造了火炮等新式武器……」
接下來,褚遂良將李醫在遼東之戰中立下的功勞,一件件列舉了出來。
從還沒離開長安時發明各種新式兵器、發動百姓制作干菜等軍需物資開始說起。
接著又說道他在洛陽、在揚州、在京口鐵廠、以及在蘇州和杭州等地,為大軍籌集糧草物資,改善武器,制造各種新式裝備等等,所做的所有事情。
然後又親自帶領屬下北上,帶著發明創造出來的火炮等新式武器和大批糧草物資等等,親自馳援遼東前線。
到了遼東後,又在第一時間投入戰斗,率軍在一日內攻克安市城,並徹底摧毀安市城,威懾敵膽。
直至在鴨綠水畔逼迫泉蓋蘇文簽下城下之盟,為東征高句麗之戰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
听著褚遂良介紹的這一連串功勞,躬身站在殿下的李醫,眼中滿是得意之色。
只不過他一直低頭聆听著,所以坐在龍椅上的李世民看不到,殿下群臣也看不到他眼中的得意。
大殿內的眾多文武大臣和勛貴們,一個個都被震撼的目瞪口呆,愣在了原地。
大家都知道,李醫在遼東之戰中立下了很多大功,甚至可以說是東征大勝的決定性人物和因素。
但誰也沒有細數過,他都立下了哪些功勛。
現在听褚遂良這麼一一列舉,人們才知道,他竟然立下了這麼多功勛,多的都快數不過來了。
而且這些功勞一個比一個大,一個比一個重要。
其中的很多功勞,不僅功在當下,而且利在後世,乃至利在千秋。
更重要的是,這些功績是從一年多前、李醫還在長安時就開始算起,直到東征結束,凱旋還朝。
這麼看來的話,早在一年多以前,醫公子就在為這場大戰做鋪墊、做各種謀劃和準備,才有了現如今的這場大勝。
如此長遠的規劃和布局,讓人不得不懷疑。
早在一年多以前,年僅十歲的醫公子,也參與謀劃了這場東征高句麗之戰,所以才有了後面的一系列事情。
如果真是這樣,那未免也太嚇人了。
這樣的大功、而且是這麼多的大功,怎麼嘉獎都不過分啊!
這些震撼不已的文武大臣和勛貴們哪里知道,大唐征討高句麗之戰的戰略,李醫都深度參與了。
其中很多關鍵的戰略構想,都是由他提出的。
尤其是大勝之後如何對付高句麗人、如何一步步削弱半島三國,直至最後徹底摧毀這三個國家,完全同化其人民,都出自他的謀劃。
只不過這些謀劃都需要高度保密,也太過驚世駭俗,所以沒有公開。
了解更多內情的長孫無忌和李靖等人,听著褚遂良列舉的這些功勞,也感到非常震撼。
他們比其他人更加明白,躬身站在殿下、聆听聖旨的這個小家伙究竟有多麼可怕、心思有多麼縝密。
面對外族和蠻夷番邦時,他的手段又是多麼狠辣無情。
前有薛延陀,在這個小家伙手中亡國滅種,後有高句麗,眼看也要步薛延陀後塵。
接下來是新羅、是百濟、天知道將來還會有多少蠻夷番邦被這個小家伙一一滅掉。
想到這些,長孫無忌和李靖他們看著李醫的眼神中,除了震撼和贊賞之外,不禁也多了幾分畏懼。
終于,這道聖旨到了最後。
褚遂良稍頓一下,聲音突然拔高了八度。
「……,我大唐最重軍功,有功必獎,鑒于錢塘郡公李醫所立諸多功勛,特封其為錢塘郡王,從一品,食邑五千戶,……」
聖旨還沒宣讀完畢,大殿里已徹底沸騰。
所有文武大臣和勛貴都被這個封賞震撼了,甚至有些不敢相信。
「天爺啊,這可是食邑五千戶的開國郡王,而且是實封啊!太有份量了!」
「大家算算,醫公子的爵位從開國縣子到開國郡王才用了多長時間?僅僅兩年啊!真是聞所未聞啊」
听著周圍此起彼伏的驚呼聲,看著躬身站在殿下的那個小家伙,李治眼中不可抑制地閃過一片驚慌之色。
但是,他還得努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情緒,表現的澹定自若,不讓別人看出什麼來。
尤其不能讓坐在龍椅上的父皇發現,不能讓他發現自己的驚慌失措。
非但李治,包括許敬宗和于志寧在內的眾多東宮屬官,此時也是滿眼驚慌之色。
其中一些家伙甚至已陷入迷茫之中,不知該做何選擇了。
再看李醫,依舊恭恭敬敬地站在殿下,安靜地聆听著。
當然,他的內心早就狂喜不已,只是在努力控制罷了。
就在褚遂良高聲宣讀完聖旨的一剎那,李醫立刻跪在地上,激動不已地高聲說道︰
「孫兒領旨,謝皇爺爺封賞,孫兒一定克己奮發,爭取再立新功」
但是,李世民只是微笑著點了點頭,並沒有讓李醫起來。
站在殿前宣讀聖旨的褚遂良,也沒有將聖旨送到他手上。
非但如此,他居然又拿出一道新聖旨,繼續開始宣讀。
「出于保護大唐海疆的需要,也為了保護我大唐的海商,維護我大唐的利益」
「朕特命錢塘郡王李醫籌建大唐海軍、組織籌建黃海、東海、南海三支海軍艦隊」
「為便宜行事,特命錢塘郡王李醫暫領海軍都督一職,統領我大唐三支海軍艦隊,經略海外,……」
毫無意外,整個太極殿都炸鍋了。
「啊!海軍,這詞听著真新鮮,顯然是一個從未出現過的新軍種,一听就是保衛海疆的,听著倒是很貼切!」
「我大唐為何要建立海軍這個新軍種?現在不是有舟師嗎?」
「如果新立一軍的話,而且同時建造三支海軍艦隊,耗費的錢糧恐怕不可計數,真有這個必要嗎?」
大殿里議論聲四起,一時間熱鬧的如同菜市場一般。
就連李醫本人,也被這個意料之外的巨大驚喜給砸蒙了,直接愣在了原地。
站在殿前的褚遂良,卻沒有停止,扯著嗓子宣讀完了第二道聖旨。
緊接著,他才上前將兩道聖旨交到李醫手上。
直到此時,李醫才從巨大的驚喜中清醒過來,連忙接過聖旨,並再次高聲謝恩。
「孫兒李醫領旨,謝皇爺爺封賞,謝皇爺爺信任,孫兒一定全力以赴,為我大唐建造出天下最強的海軍、建造出最強的艦隊來」
高坐在大殿之上的李世民,微笑著輕輕揮了揮手。
「醫兒,不必多禮,起來說話吧」
「從現在開始,你小子也有軍職在身,在這太極殿上,不能再叫皇爺爺了,那樣不合規矩」
李醫連忙磕了一個頭,恭敬地大聲說道︰
「微臣遵旨,謝陛下封賞」
「哈哈哈」
李世民大笑起來,隨即揮手說道︰
「起來吧,海軍是個新成立的軍種,既然是你提出來的,那就由你來向眾位愛卿介紹一下海軍,並說說發展戰略」
「微臣遵旨」
李醫高聲應道,隨即站了起來。
緊接著,他就轉過身來,看向了殿下眾多文臣武將。
他飛速掃視了一下全場,然後微笑著朗聲說道︰
「所謂大唐海軍,顧名思義,就是保護大唐海疆、保護大唐海上利益的一支軍隊」
「從南到北,我大唐有上萬里海岸線,大海卻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巨大寶藏,絕不能錯過」
「所以我大唐必須成立海軍,必須經略大海,為我大唐謀取最大的利益,……」
接下來,他簡略介紹了一下建立海軍的必要性,也介紹了海上資源有多麼豐富。
隨著他的介紹,所有人的雙眼都變得越來越亮了,直放光芒。
在很多家伙的眼中,都流露出一片片貪婪之光,怎麼都掩飾不住。
等他介紹完畢,房玄齡突然出聲問道︰
「請問郡王殿下,要建立這樣三支龐大的艦隊,要花多少錢糧?」
「我大唐剛經歷過薛延陀和高句麗兩場大戰,怕是力有未逮啊?」
李醫卻微笑著搖了搖頭,然後斬釘截鐵地大聲說道︰
「我可以非常明確地告訴大家,建立這三支海軍艦隊,非但不會花我大唐一分一毫的錢糧,反而會為我大唐帶來無盡的巨大利益」
「這三支海軍艦隊只能就食于外,既然是海軍,那就要去海上四處征戰,只對外,不對內」
「它們可以去爭、可以去搶、可以去奪取那些物產豐富的無人島嶼等等,就是不能伸手向我大唐百姓要錢糧,……」
「啊!」
大殿里響起一片巨大的驚呼聲,所有人都被這番徹底顛覆認知的話給驚呆了。
在這番話里,他們听到了無數征戰殺伐的聲音,听到了隆隆炮聲和無數勝利的歡呼聲、也聞到了濃郁無比的血腥味。
當然,他們也看到了無窮無盡的財富,如同潮水般涌進了大唐,涌進了大唐國庫。
這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少年,竟然殺伐果斷如斯?
從此以後,廣袤無垠的藍色大海,恐怕都將變成人頭滾滾的殺戮場。
想到這里,很多文臣武將都不禁打了個哆嗦,暗自膽寒不已。
等李醫介紹完情況,這場大朝會又回到正題。
接下來,凡是在東征高句麗之戰中立下戰功的將領,都受到了嘉獎。
就連程家兄弟和李業成、以及薛仁貴這樣的小角色,也被提到了一嘴。
程家兄弟和李業成都被封為了開國縣子,雖然沒有封地,爵位卻可以世襲。
而且他們各自的職位都上了一個台階,只有程伯禮掛了個虛餃,那是因為海軍還沒建立。
薛仁貴更是連升兩級,成為了一名旅帥,職餃為城門郎,負責駐守太極宮玄武門。
這是李世民發動政變奪權的地方,為太極宮北門,可見對薛仁貴的重視。
其余那些立功將士,比如王貴等人,也都受到了嘉獎,只是在太極殿里沒有被提及。
這場大朝會一直進行了一個多時辰個,方才結束。
當時間來到上午己時二刻,李世民帶著滿朝文武大臣和眾勛貴,方才離開太極殿,向太廟走去。
接下來,就是盛大的祭天儀式。
……
轉眼的功夫,祭天大典已過去三天。
一度陷入狂歡的長安,漸漸安靜了下來,長安百姓又回到了正常的生活,繼續為柴米油鹽奔忙。
清晨,吃過早飯之後,李醫就離開了小院。
但他並沒有立刻離開太極宮,而是帶著陳內侍向玄武門走去,非常低調。
行至玄武門下,他卻沒有登上城樓,而是站在城門內側的過道上等著,然後派陳內侍去叫薛仁貴了。
他之所以如此低調小心,是為了避免李治收到消息後多想,心生疑慮。
玄武門這個地方實在太敏感了,出門不遠就是各衛駐守的龍首原,門內則是太極宮後宮。
更重要的是,曾經發生在這里的大事,讓每個人都對這里印象極為深刻。
不過李醫相信,李治還不敢派手下人滲透到玄武門守軍中來,那絕對是自尋死路。
因為自己的前車之鑒,李世民始終將這里牢牢地攥在自己手心里,誰也別想覬覦。
不論是李承乾,李泰,還是李治,就算再得寵,也不敢染指玄武門城防。
沒一會功夫,頂盔戴甲的薛仁貴就從城樓上走了下來。
剛一見到李醫,薛仁貴立刻躬身施禮。
「見過殿下,末將甲胃在身,不能施以全禮,請殿下見諒」
李醫輕輕揮了揮手,微笑著說道︰
「不必多禮,你還是叫我公子吧,這樣听著更加順耳,我也習慣了」
「末將遵命」
薛仁貴點頭應道。
隨後,李醫就關切地問道︰
「你的家人都安置好了嗎?她們是否適應長安的生活?」
「多謝公子關心,家人都安頓好了,也都比較適應」
薛仁貴躬身回道,滿眼的感激。
正是李醫派人去絳州,將他的家人接來長安,並送給他們家一座小院子。
至此,薛仁貴一家才得以在長安落腳。
非但是他,就連他手下薛先等人的家卷,也得到了很好的安置。
家卷中的一些人,也都在長安找到了事情做,有一部分就在大唐公司旗下的產業里做事。
如此周到的安排,讓薛仁貴他們每個人都感激涕零。
簡單詢問了幾句家里的情況,李醫這才進入正題。
「過幾日我就要離開長安了,南下杭州,去籌建大唐海軍艦隊」
「這次離開長安,或許要兩三年才能回返,這段時間內,你們自己保重」
听到這話,薛仁貴不禁愣了一下。
緊接著,這位萬夫不擋的無敵 將,眼眶瞬間就濕潤了。
下一刻,他就準備下跪行禮。
但李醫反應很快,直接伸手攔住了他。
「將軍不必多禮,我此去不過兩三年而已,很快咱們又會再次見面」
「到那時,你薛禮或許已成為我大唐軍中的一名統帥,鎮守一方了」
「公子謬贊,末將愧不敢當」
薛仁貴哽咽著拱手說道。
李醫之于他,有知遇之恩,當然難舍難分了。
「將軍乃無敵 將,不必做小兒狀,咱們說說當下的事情吧」
「玄武門的位置非常重要,也非常敏感,你帶兵駐守這里,必須謹小慎微」
「這里是太極宮北門,進門就是後宮,責任之重可想而知,需時刻警醒」
「駐守玄武門的守將和士卒,必須對陛下絕對忠誠,唯陛下的命令是從」
「包括我在內的其他所有人,都無權調動指揮玄武門的一兵一卒,這點切記」
听到這里,薛仁貴不禁愣住了。
但他轉眼已反應過來,隨即用力點了點頭,語氣堅定地回道︰
「末將明白,多謝公子一點」
李醫贊賞地點了點頭,然後繼續叮囑這個家伙。
站在旁邊的一名親衛,似乎也輕輕點了點頭,卻一言不發。
沒一會功夫,李醫就結束談話,然後拱手作別,帶著陳內侍向宮里走去。
「公子一路保重」
薛仁貴高呼一聲,隨即長揖到地,終于還是哭出了聲音。
大約半個小時後,李醫方才離開太極宮,出門去辦事了。
就在他離開太極宮的同時,李世民正在听取侍衛統領的稟報。
其所稟報的,正是李醫剛才在玄武門下,對薛仁貴說的那番話,幾乎一字不差,被悉數復述了出來。
听完稟報後,李世民並沒有說什麼,只是揮手讓侍衛統領退了下去。
隨後,他就陷入了沉思。
良久之後,他這才自語道︰
「醫兒這小子還真是聰明,知道什麼能踫,什麼不能踫,非常不錯!」
「薛禮這位無敵 將,看來是能夠重用的,就先讓這家伙守著玄武門吧,這樣睡覺也踏實」
而在另一邊,李醫帶著程伯禮和穆逢春他們,很快就已來到位于天街上的海軍衙門。
海軍衙門剛剛成立,昨天才掛牌,今天是第一天開門。
在整條天街上,這可能是最小、最不起眼的一個衙門。
但此時的海軍衙門前,卻熱鬧的如同西市一般,早已擠滿了人,水泄不通。
看到這一幕,策馬而來的李醫他們,不禁都愣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