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66章 真正的差距。(求訂閱

「唉,這當老師也不容易啊。」

李少杰撓了撓頭。

這段時間有空了,李少杰是打算去掛名的高校里遛遛彎,看看有沒有根骨清奇的學生,收收徒弟,順帶著盡一盡「榮譽教授」的職責。

現在看到這樣一副畫面,確實有點害怕。

其實兩位老師也挺無奈的。

每一位當老師的,其實都會想要對每一個學生都用心。

但人與人之間是有參差的。

如果可能的話,相信每一位老師都願意對每一位學生都竭盡全力。

但確實很難達成。

因為學生實在是太多了,老師只能照顧「大部分」。

同樣的教學,有的學生就是能懂,有的就是不懂。

這其實和笨不笨也沒關系,主要還是看老師的表達方式是否和學生契合,科目的知識和學生是否適合。

老師教學方法,肯定不能照顧小部分,因為要照顧大部分。

義務教育優點自然不用說,大家都能上學,都有機會獲得知識,相對于國外,國內教育已經真的做的很到位了。

但缺點自然就是學生人口基數大,老師一人之力確實很難照顧到所有人。

在整個教育體系中,老師如果佔據百分之40的重要性,那麼家庭教育與個人,就佔據了剩下的百分之60。

所以,在平時教學環節,兩位老師不會如此糾結,不會如此崩潰。

盡人事,听天命。

我做到我該做到的,認真教了,課後如果有學生有問題,我細致回答輔導,就足夠了。

高校的老師,根本不會主動去關心每一個學生。

因為根本沒那個精力。

老師願意教的,永遠是那些願意問的學生。

所以,學生其實根本不需要有負擔,不懂就去問,老師其實很願意教。

除非是那種特別蠢的,書里都完全能找到,而且闡述的特別清晰,特別基礎的東西。

比如,你一個經濟類的學生,可以問「供應鏈金融對中小企業融資產生的一些影響與問題」。

但你肯定不能直接去問「供應鏈是啥?」「融資是啥?」

這你要是還去問那確實不喜歡。

但這次綜藝里,就不太一樣了。

新人就這倆,你沒得選。

你必須要教會他們的。

放在雙方視角其實都一樣的。

「這麼強的老師你還學不會,你行不行啊?」

「你這麼的強的老師都教不明白,你行不行啊?」

壓力給到雙方。

避無可避。

其實。

學習差不代表人笨,也不代表沒認真,更不代表人品。

或許只是「契合度」的問題。

說話表達的方式彼此之間或許存在很大的不同。

比如,學生更擅長,更習慣于逆向思維的推導,但老師是正向思維的演變,這彼此之間可能就會有一個接受度差的問題。

有的學生習慣老師「神奇比喻」式的總結,你細致闡述他可能反而懵B。

但有的學生就是習慣細節的闡述,你要來一個歸納總結的概括,他反而不懂了。

但學習差,很容易給學生一種「我很笨」的錯覺。

而這樣容易讓學生誤解,然後自甘墮落。

這才是最可怕的。

相當一部分學習差的學生,可能會糾結于「我是不是真的笨」,不知道如何尋找自己的天賦。

鑽牛角尖,然後對自己破罐子破摔。

「反正我笨,你怎麼教我也不會,那我不如玩,不如混,不如真的去做一個垃圾。」

然後才會真正意義上的「學壞」。

壞是源自于自暴自棄。

這綜藝里,兩位國家隊級別的老師,教兩個新人,之所以都感覺崩潰,就是因為多方面因素。

【鑒于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盡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 】

知識本身確實有些超綱,彼此的思維方式也確實相距甚遠。

再加上音樂,聲樂技術這一塊,確實需要一點「感覺」與「悟性」。

真可謂是教育界的災難片。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法教。

進步還是有的。

事倍功半了屬于是

下一次的節目錄制很快便開啟了。

這次,李少杰驗收了一下兩位新人的成果。

怎麼說呢。

進步著實很大。

這個是不摻假的。

照比之前的水平,有一個量級的上升。

如果真落實到演出,其實還不太夠。

簡單來說。

假設一個音樂劇的完成度大眾覺得70,80分就足夠了,老師們可能覺得90分才夠。

李少杰覺得你不100分還來玩什麼?丟人!

老師演出的分數,或許可以達到110,120。

而兩位新人的分數,或許已經到了75左右。

觀眾們會覺得,還不錯,挺棒的。

但如果和老師一對戰,真的是餡兒都要被碾出來。

很多時候,怕就怕對比。

如果沒有老師的存在,這兩位75分的新人,是真的隨意吊打滿大街唱功只有十分二十分,作品全靠工作室的流量愛豆。

出演這次的音樂劇,那麼觀眾們也是會很滿意的。

因為75分,听在觀眾耳中,沒有對比的話,大多都會感慨一聲「真不錯」,然後內心給打個八九十分的分數。

可一旦有兩位國家隊老師,那一百分的老師,對比一下,甚至會覺得這倆新人連60分都沒有。

要想不丟人,起碼你得唱出個八九十分的功底。

但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

唯一可以「取巧」的方式,就是針對于表演曲目,特化式的進行訓練。

這樣,可能實力分數還是75分,但唱這經過了「取巧」練習的歌曲,可以唱到八九十分。

「不行啊,還得練啊!」

李少杰搖了搖頭。

「今天就錄也可以,或者我幫你們說一說,再給你們一周時間,下周最後一次錄制的時候再去錄制你們倆的戲份,怎麼選看你們。」

兩位新人一男一女,確實面露難色。

很想說,要不就這麼錄吧,不然實在是太折磨了。

但不敢。

因為大家都知道,會和兩位老師對比的。

自己什麼表現,決定了觀眾們如何評價,會很影響以後事業發展的。

誰都不願意放棄。

「杰哥,再給我們一周時間!」

霍子航看了一眼女方,彼此眼神溝通了一下意見後,率先開口。

「嗯,行,那今天就先錄制兩位老師的內容。」

錄制確實是要開始了。

但兩人可以後面錄。

今天完全可以先錄其他人的內容。

綜藝剪輯拼接是很常見的。

有些綜藝有時候會一鏡到底,嘉賓們就是一起玩,或者準備好了內容以後直接演,直接互動,只不過內容會經過剪輯,刪減不必要的。

而有的綜藝就可以拆解開來進行分割式的拼接。

比如這次。

看上去像是新人VS國家隊老師。

但其實誰也沒當真。

開什麼國際玩笑呢。

這麼設計單純就是為了凸顯點話題性。

老師一定很NB,這多NB,就需要對比才能體現。

至于你新人小鮮肉

這就是一個有點危機的機遇。

唱的壞了,其實沒那麼多人噴你,但可能會留下「小鮮肉確實不行,功底還得看國家隊大老」的缺點印象。

可一旦發揮好了,那就是一次良好的機會。

人家觀眾會覺得,和國家隊比你肯定比不過啊,但其實一唱,感覺「誒~還可以!有不小的差距,但沒想象中的那麼差!」

這就是機會。

其實,小鮮肉,誰都是,或曾經是的。

新人嘛!

但你新人功底如何,以後是否努力發展專業技能,決定了你以後會是「音樂界新秀」還是「純純的流量智障」。

起碼,眼前這是第一步。

李少杰瞥了一眼霍子航。

其實霍子航天賦確實不錯,也挺有培養潛力的。

如果以後路子不歪,能繼續用心沉澱基礎技能的話,是很有機會成為實力派的。

雖然說在這個遍地流量的年代,實力派實在是很少,但還真不是沒有。

李少杰倒是還記得,前幾年出來了一個長相不錯,白白女敕女敕的,唱歌的聲音都很女嗓的一個新人男歌手,經過這些年的沉澱,多NB咱不敢說,能不能達到十分高端的級別也不敢說。

但起碼絕對不會被人看成流量歌手。

人家出道的時候那也是小鮮肉,可唱功天賦上確實給人耳目一新,再加上後面唱功還不斷進步,自然就成為了實力派的青年流行歌手。

這路子不就走寬了?

眼前的這個霍子航,面對的就是這個機遇

和主辦方商討完後,拍攝計劃進行了一點小小的修改。

各方面也開始動了起來。

霍子航兩人則是仔仔細細的看老師演出,一點都不敢錯過。

不得不說,當國家隊一開嗓子,你就一定能明白,到底什麼是質量。

無論是氣息,發音,音調,音色上,都無可挑剔。

聲音打磨的很「薄」,但听起來其實十分的厚實。

很有厚度,會讓你感覺氣息填滿了空處。

而不像是一些流量歌手有氣無力,或是直接大白嗓的感覺。

更厲害的,是演技。

動作,神態的拿捏,實在是太要命了。

可能有人覺得,音樂劇的演員很難找。

畢竟,演技好的未必會唱歌?

一個優秀的歌唱家,可能未必有很好的演技?

其實這是個偽命題。

現實中,很少存在這樣的問題。

因為,一個優秀的歌唱家,他演技一定也是極好的。

此演技非彼演技。

音樂劇,歌劇所需要的演技,是基于歌唱的,而到了國家隊級別的歌唱家,他們在唱歌的時候,是必然會融入到角色之中的。

姿態,體態,神態,儀態。

這些其實都是「聲樂表演」中關鍵的環節。

而這些東西,其實就是音樂劇的演技。

在歌劇中,是有區分的,比如,平澹一點,推動劇情的台詞,就是宣敘調,是以「唱」的形式在講台詞,雖然听起來可能沒啥旋律,但其實它是有音準要求的。

而旋律部分,抒發情感,角色內心之類的部分,好听的那部分,叫「詠嘆調」。

音樂劇的布局中,歌曲,舞曲的契合,和歌劇有些類似。

雖然音樂劇中沒有詠嘆調與宣敘調的概念,因為「詠嘆調」與「宣敘調」不是風格,不是唱法,而是一種音樂體裁,而音樂劇更加自由,十分的流行化。

但其實,借用一點歌劇的創作形式與技巧,是存在的。

也有音樂劇的創作者,會在創作音樂劇的時候,借鑒一點歌劇的東西。

其實也不能叫借鑒。

大概可以說是一種音樂上的本能。

比如善于寫歌劇的李少杰,寫音樂劇的時候,雖然更加自由,能更流行化一些,但有時候無意間還是會讓人在流行之余,也有種「很古典」的感覺

錄制過程中,反正李少杰是很爽。

有種莫名的爽。

嗨到想搖頭。

因為吧,平時指揮的基本都是古典樂曲,哪怕指揮一些流行的曲子,也很少有這麼動感的鼓點。

就鼓手從頭到尾都在踩縫紉機的那種感覺,確實令人的身體不自覺的在搖晃。

其實仔細想想。

古典音樂中,節奏擔當其實很少交給打擊樂。

更多是弦樂,或者管樂。

打擊樂更多的時候,更像是強調情緒,或者色彩。

當然,這不是絕對的。

而在流行化的音樂中,最能發現的,就是這個打擊樂的節奏「通篇化」。

流行歌曲的打擊樂就是完全負責節奏的,一般都是從頭干到尾,一直都有。

節奏變化肯定會有,但打擊樂也都是通篇的。

很難找到一段沒有beat,去純靠其他樂器組合來負責節奏的流行歌。

有是有,但很難,說的只是絕大多數。

這樣,即使沒什麼節奏感的人,也能很輕易的感受到節奏的魅力。

而且,最主要的是,可以指揮更多的樂器。

比如電貝斯,電吉他,鍵盤手之類的。

就讓李少杰在指揮的時候,還有種很搖滾的感覺。

像是蹦迪。

和指揮管弦樂完全不一樣。

這玩意就像是組織活動,組織一場讀書會的感覺,那肯定和組織一場狂歡趴體的感覺不一樣

時間慢慢過去。

錄制也沒出現什麼波瀾。

新人的內容,在第三周的時候也順利的錄完。

霍子航有種十分強烈的感覺。

【我好撈啊,我算個屁啊!啥也不是!】

是的,即使是一個完整的音樂劇,霍子航都很難完成。

自己只是大差不差的拿下了其中的一個選段

對,是選段。

整部劇其實還是靠著老師們來完成的。

因為,音樂劇,還有舞蹈部分

如果你要擔當主演,還是需要有一些這方面的功底的。

而且李少杰為了照顧節目,並沒有大幅度運用舞蹈元素

不然,那更令人崩潰。

而完全錄制結束,看完整部音樂劇的霍子航,更是驚嘆大老們的實力。

本以為自己想象中的大老就已經足夠恐怖了。

但事實告訴了霍子航,什麼是實力限制了眼界。

因為這幫大老的實力之強,能力之廣已經遠遠超出了自己的認知。

親眼目睹了差距的霍子航悟了。

這不是什麼鴻溝

這踏馬是宇宙天淵!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