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204章 高手交鋒

朱高熾有些微微的搖了搖頭。

對自己的這個堂哥朱雄英也非常的不大看好。

反倒不是覺得,這個堂哥壓根沒有能力治理好偌大的大明江山。

與之恰恰相反。

小小年紀便展露出這個年紀不應該有的月復黑和才華。

往往如此才讓人覺得更加害怕,可更要命的是這個堂哥身上無意之間顯露出來的非常強悍的控制欲和好勝心。

不經意間,就已經讓朱高熾忌憚無比。

這家伙若是要以後能夠有機會登基稱帝,主宰天下。

那麼這些被封到全國各地做藩王的堂兄弟,想來未必能夠有什麼好日子過。

輕則身死除藩,重則滿門俱滅。

不論哪一樣, 那都是作為藩王所不能夠接受的。

仰天長嘆了一口氣,燕王朱棣重重的拍在了朱高熾瘦弱的肩膀上,語氣顯得極為沉重︰「今日父王和你太子伯伯說了些閑話,听你那太子伯伯的口風和語氣,怕是有將我們這些藩王全部搬到京城的想法!」

什麼?!

太子伯伯朱標竟然有這樣的想法!?

這可不是一個好兆頭。

這大明的藩王,總體上和大多數朝代的藩王相差無二。

但也有著些許不同。

這個時代的藩王大多數都可以手握重兵為國家鎮守邊疆。

與之相應的,藩王郡王相對于朝廷的文武百官來說, 俸祿優厚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那絕對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更要命的是, 既然是鎮守邊疆。

那麼手中緊握著的兵權, 變成了各地藩王耀武揚威的存在。

很大程度上來講,也算是擁有了極大的特權。

甚至可以換個角度來說,對地方上擁有著一定的程度控制力。

而天高皇帝遠,自己在地方上,無論怎麼放肆怎麼胡來。

只要事情不鬧得太過荒唐和嚴重,基本上就不會有什麼事兒。

但如果像太子朱標所設想的那般。

將全國各地的藩王都集中在京城。

那麼對各路親王來說。

絕對是弊大于利的。

若真全部都集中在京城,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

怕是一個晚上進了幾次洞房,第二天皇帝都會知道的一清二楚。

別說搞什麼小動作了,集中在京城奉養。

怕是各位親王的俸祿都會大幅程度的下降。

畢竟全部窩在了京城,那麼各個藩王想來再也不需要數千上萬護衛了。

這絕對可以讓朝廷節省大量大量的開支。

可很多事情都是相對的。

如此一來,諸位藩王也再也沒有從中撈油水的可能。

經濟上就相當于斬斷了其中一個巨大的來源。

而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經濟。

親王們封藩以後。

便可以在當地大肆開展商業和店鋪,從而從中撈取大量大量的財富。

但如果是移居到了京城,所有身份尊貴的皇子皇孫,密密麻麻地聚集在京城。

大肆開展商業和經營店鋪的時候, 難免會和自己親戚以及朝廷文武百官, 開國勛貴們發起非常多的糾葛和沖突。

這換作是誰都不願意見到的。

一來容易樹敵。

二來嘛,也非常容易讓財富大幅的縮水。

听著朱高熾嘮嘮叨叨的絮叨。

燕王朱棣眉頭簡直就快皺成了一個川字。

不听不知道,一听竟然還有這麼多的利弊。

簡直快讓他有些心里頭狂跳不已。

果然自己的這個太子哥哥好心計!

這算盤簡直打的是 里啪啦直響。

拉著朱高熾的小手往書房里走。

燕王朱棣,語氣和藹的說道︰「那麼老大心中可有什麼相對應的策略!?」

朱高熾有些茫然的搖了搖頭。

對方代表著國家和朝廷。

佔據了無以倫比的大義名分。

讓你做什麼都是合情合理的。

包括去死。

這還怎麼反抗?

這還怎麼防御?

簡直成了無解之題。

見自己兒子都沒有什麼好計策。

走進書房的燕王朱棣不由得有些著急的開始在書房里踱起了步來。

卻見一個坐在書房,剛剛放下書就呵呵呵笑了起來的和尚,一臉好氣又好笑的看了看自己。

燕王朱棣不由的開始,有些泱泱不樂起來,憤怒的看了看這個和尚。

這個和尚叫道衍!

他是一個和尚,法號道衍,俗名姚廣孝,雖是出家人,卻精通儒學,還師從道人學得陰陽術數之學。他通曉儒釋道,但是一個不安分的出家人。相士袁共稱他「是何異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殺,劉秉忠流也。」

劉秉忠,最初也做過和尚,無書不讀,尤精通天文、地理、律歷和佔卜,遇到忽必烈後,誓死相隨, 助成忽必烈成為元世祖,為之規範政治體制和典章制度,規劃設計元大都,成就了大元帝國。他死後,被元朝統治者追贈國公藩王。有元一代,漢人位列三公者,唯劉秉忠一人耳。

道衍遠在南方,是馬皇後去世後,朱元章送給前來奔喪的朱棣的禮物。

《明史?姚廣孝傳》說︰「高皇後崩,太祖選高僧侍諸王,為誦經薦福。宗泐時為左善世,舉道衍。燕王與語甚合,請以從。」朱元章搭線,使朱棣與道衍見面了。

朱棣與道衍一見如故,視為知己,于是朱棣請道衍至北平,住持慶壽寺。

據說,道衍初見朱棣,送給他一頂白帽子。

表面看來,朱棣喪母,理應披麻戴孝,在王冠上加一頂白色的孝帽。

不曾想到,道衍解釋︰朱棣你本身是王,上面加白,合二為一,稱皇!

「臣奉白帽著王」,就這樣出爐了。

這樣的「王上加白」,傳到清朝,也衍生了兩種傳說︰一個是康熙末年,九子奪嫡,江湖術士張明德投靠皇八子胤,見他站在白果樹下,趕緊下拜,稱他有天命。另一個是晚清醇親王奕去世後,戶部侍郎英年向慈禧報告,奕墓園有一棵大銀杏樹又稱白果樹,高十幾丈,樹蔭方圓好幾畝,就像一柄大傘覆蓋在墳墓上,這又是一個「王上加白」。雖然此時,奕次子載湉已入承大統,成了光緒帝,但是過繼咸豐帝。英年懂風水,添油加醋。慈禧震動,認為對大宗不利,命人趕緊砍掉。

胤無緣帝位,還榮辱巨變,被雍正帝革除宗籍。奕一子一孫,相繼為帝,卻是過繼咸豐—同治世系,做了他人的繼承者。

倒是,道衍和朱棣情趣相投,為之全程策劃,成就了朱棣真正的「王上加白」。

在北平,道衍隨意出入王府,朱棣經常前往寺廟,二人行跡隱秘,交談屏退旁人。

他們是談禪說道,還是謀劃天下,皆不為外人道哉。

一旦朱棣決意起兵,道衍公開謀劃。

當朱棣興兵誓師時,風雨大作,掀起屋瓦,讓朱棣與眾人瞬間變色,以為是上天示警,凶兆也。

只見道衍,趕緊上前道喜︰「祥也。飛龍在天,從以風雨。瓦墮,將易黃也。」

飛龍在天起風雨,王府青瓦換黃瓦,撓得朱棣內心癢癢,再無所懼「民心向彼」,親率衛隊頭領張玉、朱能、丘福等帶八百死士,迅速血戰監控燕王府的都指揮使謝貴、布政使張昺,正式造反。

道衍入世,運籌帷幄,用俗名姚廣孝參預造反,雖對權勢利祿不大,但他有兼濟天下的瘋狂夢想。他要為大明王朝成就一個改天換地的霸主,而不是普通的明君。

其次,姚廣孝是一個治世大才。

姚廣孝不但有劉秉忠嗜殺宰相的面相,也有劉秉忠治平天下的大才。建文帝即位不久,采取對諸王削藩,意在對實力最強的燕王朱棣動手。朱棣有心反抗,又投鼠忌器,是姚廣孝以「只知天道,不管民心」,幫助朱棣下定決心造反奪位。

當然,姚廣孝深得朱棣倚信。

姚廣孝不但為朱棣運籌帷幄,還推薦了不少奇才,並自願帶著少量的兵力留守北平、為前方解決糧草,穩定朱棣的大後方。

建文帝派出李景隆為大將軍,率領五十萬大軍,欲直搗朱棣大本營北平,截斷他的糧草與軍需補給。又是姚廣孝輔左燕王王妃徐氏、世子朱高熾領著一萬人,堅守待援,成功擊潰草包將軍李景隆的中央軍。

北平保衛戰的勝利,對朱棣靖難成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這次大勝,《明史》有多種說法!

《仁宗本紀》雲︰「成祖舉兵,世子守北平,善拊士卒,以萬人拒李景隆五十萬眾,城賴以全。」燕王世子朱高熾肥胖多病,不能像其父其弟一樣去前線拼殺,但是以這次保衛戰的以少勝多,為其日後獲取儲位,加分不少。

《後妃列傳•成祖仁孝皇後徐氏》記載︰「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于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北平得起保全,朱棣的嫡妻徐氏,作為城內地位最尊者,不但是主心骨,還是鼓動家。

《姚廣孝傳》說︰「成祖襲大寧,李景隆乘間圍北平。道衍守御甚固,擊卻攻者。夜縋壯士擊傷南兵。援師至內外合擊,斬首無算。景隆、平安等先後敗遁。」這才真正點到保衛戰,燕地守軍的主要指揮者是道衍,是他調兵遣將,因地制宜地制定戰略戰術,成功擊潰了來勢洶洶的、且佔據絕對優勢的李景隆大軍,創造了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當時為朱棣率軍前往大寧,以武力脅迫寧王朱權率部助戰,李景隆聞訊,率大軍偷襲北平。

本來其手下的都督瞿能,即將攻破張掖門,燕地危矣。

李景隆忌憚瞿能獲得奇功,于是強令撤出。道衍重新組織有效兵力堅守待援,取得了此次戰役的最後勝利。

可以說,此戰,道衍居功厥偉。永樂「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于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是以道衍這個不安心念經、而醉心經世的和尚,鼓動了朱棣的造反,成就了朱棣的帝命。

朱棣繼位後,道衍擔任僧錄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師。他雖然沒有出任朝中實際權位,但被稱為黑衣宰相,足見稱帝後的朱棣,仍對他很是倚重。

而眼下的道衍和尚姚廣孝。

倒也還沒有積極大規模的為燕王朱棣謀劃造反的事情。

畢竟太子朱標,尚在人世。

但需要有人參謀和謀劃的時候,這道衍和尚姚廣孝往往是第一個出現在燕王朱棣面前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