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509章 就是要發錢

10月1日,高陽還是帶著父母和孩子,然後古雅雯、吳若涵和吳曉月,高月一家,還有劉宜霏等三個漂亮姑娘,兩名安保,十幾號人一起,回了一趟老家。

古文龍和吳蘭,還有溫玉琴和劉麗,吳鵬、何勇,都留在城里休息。

先去石門村果園看了一圈,讓老爸高應學高興高興。

現在,家里的財富,在高應學和李秀珍眼里完全就是一堆難以計算的數字,惟有站在家鄉的土地上,看著那些熟識的鄉親,在這片巨大的果園里掙錢養家,才感覺實在又親切。

之後,又回了老家的土房子,還是那副樣子,還是鄰居張嬸一家在幫著照看,雖然高陽一家都不需要了。

按照高應學的意思,這個土房小院要保留著,安排高月和江兵,每年給張嬸一家付一萬塊的照管費。

高陽一行五輛車,開進這片院落時,頓時沸騰了。

附近20多戶鄉親,家里有人的,都上門來打聲招呼,高家小院很快就圍滿了人。

高陽牽著天天,古雅雯和李秀珍抱著瑤瑤和石頭,教他們一一叫聲爺爺女乃女乃,叔叔阿姨,或者哥哥姐姐什麼的。

劉宜霏、林昀嬌和楊溟看在眼里,都若有所思。

然後,李秀珍又從吳曉月手里接過一個包,里面有準備好的現金,每戶鄉親都送了兩萬塊錢,說是感謝大家過去的幫助。

家里今天沒來人的,李秀珍也備了兩萬塊,委托張嬸先代為保管著。

每戶人家都樂呵呵接了錢,都知道高家現在發達了,高陽都是全國知名的大老板了。

很快,有兩個院子里的高中生,認出了劉宜霏,驚喜得滿臉通紅,鼓足勇氣過來打聲招呼,索求簽名。

劉宜霏也是一臉笑容,滿足了粉絲的願望,這一下子,院里這些鄉親恍然大悟,原來是電視里的明星來了。

大人小孩,都圍著劉宜霏求簽名,劉宜霏也笑著一一滿足。

楊溟看在眼里,心里挺駭然的,沒想到劉宜霏知名度這麼高。

直到一個高中女生,看著楊溟好一陣,猛然想起她也是新《神雕》中的女演員,出演的是郭襄。

于是,院子里又是一片沸騰,楊溟也開開心心簽了幾十次的大名。

高陽一行本來想中午返回錦陽的,張嬸等人一听,堅決要留吃飯。

于是,各家各戶都去搬桌椅,湊碗筷,捉雞逮鴨,還殺了一只羊。

十幾個大叔大嬸忙活了兩個多小時,準備了十桌壩壩宴,真的熱鬧著過大節了。

高陽也沒拒絕吃這頓臨時準備的壩壩宴,感覺挺好。

這樣的氛圍,也能讓快滿5歲的,已經有點懂事的兒子天天,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知道自己的祖輩曾經過著怎樣的生活。

再過兩年,瑤瑤和石頭,還有吳若涵肚子里這兩個孩子,高陽都會讓他們回老家來,帶著他們祭祀祖先,接觸這些鄉親。

從高陽這一代開始,高家,也會有真正的家族了。

華夏五千年的文明傳承,薪火不斷,歸根結底,還是民間最基本的氏族傳承。

家庭和家族,才是華夏人心里的那個港灣。

這便是高陽一直抱守的觀念。

林昀嬌和楊溟,都是土生土長的京城姑娘,劉宜霏這個少女大明星,從小也是在大都市生活,還在美國生活了好幾年。

今天這樣坐在農家小院,跟幾十號男女老少一起吃壩壩宴,看著這些人滿臉歡笑,听著不大听得懂的本地土話。

歡聲笑語間,有些大叔甚至大嬸嗓門很大,也有個別小孩子搶著上桌吃肉,被父母大聲呵斥。

三個姑娘,還是第一次體驗這樣的農家生活,感覺挺新鮮。

只有吳曉月熟悉這樣的場景,默默吃飯,想起了自己幾年前過的日子。

快中午兩點時,高陽一行回到了錦陽西山花園,高陽中午喝了不少酒,回家後倒頭便睡。

醒來時,已是下午4點半過了,身邊的吳若涵早已經起了。

高陽漱了口,洗把臉,下到一樓,幾個姑娘和吳若涵,正在喝茶聊天。

林昀嬌眼疾手快,搶先給高陽遞上一杯茶。

高陽坐下來喝口茶,笑問︰「昀嬌,你們以前體驗過今天這樣的壩壩宴嗎?」

林昀嬌道︰「高總,我沒吃過鄉下的壩壩宴,挺好吃的。」

劉宜霏和楊溟也說沒體驗過,夸贊中午的飯菜好吃。

林昀嬌道︰「高總,我們听阿姨說,中午跟你喝酒的那些人,有你小學和初中的同學。」

高陽點點頭︰「是的,有三個小學同學,一個初中同學,年紀相仿,小時候在一起玩的,還有十好幾個吧,很多都在沿海打工。」

林昀嬌又道︰「高總,你們一家這次回老家,阿姨直接給這些鄉親發錢,是一種風俗嗎?」

高陽道︰「這不是什麼風俗,昀嬌,如果你老家也在這樣的農村院子,你偶爾回來一次,會怎麼做?」

林昀嬌道︰「我可能會買些禮物送給大家吧。」

高陽搖頭一笑︰「昀嬌,對我老家這些鄉親來說,錢,就是最好的禮物。

你們在石門村也看到有一些家里條件不錯的,建起了兩層甚至三層的小樓,你知道,建這樣一棟小樓,需要多少錢嗎?」

林昀嬌搖頭,楊溟忙問道︰「陽哥,要花多少錢呢?」

高陽道︰「兩層小樓,每層120平米,六七萬塊錢就夠了。

因為沒什麼裝修,很多人家,地板上甚至都不貼瓷磚,牆上也只是抹了水泥。

很多鄉親,家里攢夠三四萬塊錢,再找親朋好友借錢,就開始建新房了。

有了這樣一棟小樓,家里有兒子的,娶媳婦就容易多了。」

「原來農村里的房子這樣便宜。」林昀嬌和楊溟,包括劉宜霏都很意外。

高陽又問︰「昀嬌,你和溟溟都是從小就在京城生活,你們小時候,街坊鄰居打招呼,都習慣說什麼?」

楊溟月兌口而出︰「大家都習慣說,‘您吃了沒?’」

高陽點頭一笑︰「我們老家也是一樣的,前幾年,我爸媽這樣年紀的,還習慣這樣打招呼。

你們也看到了,我們老家這個院子里,有我三個小學同學,一個初中同學。

實際上,我們都是小學同學,86年開始念初中的,那一年剛好開始試行9年制義務教育,之前上初中都需要考的。

我們小學同學中間,一起念初中的,其實只有60%左右,其他同學小學畢業後,家里就不讓上學了,留在家里幫著種地。

那時候剛開始推行義務教育,家長不讓孩子上學,老師勸不了,也只能作罷,後面兩年才嚴格要求,家長的觀念也逐漸改變了。

這些鄉親不讓孩子上學,還是因為家里窮,半大的孩子能幫忙干活了。

我們小時候都沒上過幼兒園,五六歲的時候,就開始牽牛放羊,或者幫著家里割豬草什麼的,要分擔家務的。」

楊溟好奇道︰「陽哥,豬草是什麼?」

高陽笑道︰「豬草是一種統稱,指的是那些能用來當作豬食的野草。

那時候,我們背著背簍,手里拿著小彎刀,一大清早就在田野尋找豬草……」

高陽一時興起,給幾個女孩講起了小時候的生活,吳曉月都听得津津有味。

林昀嬌和楊溟終于明白,高陽這次回老家,為何會給石門村六組的每戶鄉親,直接送了2萬塊現金。

2萬塊錢,都夠一個大學生四年的生活費了……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