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八十六章 打起來!

BYD的老總在听到這個消息後立馬召開了內部會議。

要說這個事對哪個行業沖擊最大,那無疑就是汽車領域。

手機方面使用這種電池的可能性幾乎沒有。

也只有達到汽車這種級別的平台才能安裝上一整套氫動力轉換裝置。

沒想到局勢的變化這麼快。

自家前腳才賣沒多久,後腳就有人追了上來。

和石墨烯電池不同,氫動力電池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稱作為「電池」,而是一種「質子膜交換發電」技術,更接近于一台發電機,其本身無法蓄電。

它的本質是將氫氣和氧氣通過質子膜催化後逆電解進行發電。而這個過程中除了「水」沒有任何排放。

松下的底子他們很清楚,就是最標準的質子膜交換發電。

而且由于霓虹特殊的地理位置,算是全球目前在氫動力電池上研發最為深入的堂口。

每年霓虹都有300-4000的氫燃料動力汽車產出,就以目前的情況來看,他們家現有的氫動力汽車,加注時間並不會超過十分鐘,而且續航也已經達到了六百公里。

而這一次突破,雖然還不知道具體的數據,但從自己所了解到的一些小道消息。

應該是已經突破了一千五百公里的續航,而且在注入時間上也縮短到了五分鐘以內。

可能听起來似乎不夠強,畢竟石墨烯電池的標準續航就是六千公里。

這中間可是有足足四倍的差距。

但事實卻是,雖然石墨烯的續航時間更長,但架不住人家充的快。

如果都在擁有足夠加注站的情況下,雖然人家的續航不夠,但五分鐘以內的沖入時間完全可以抵消續航上的不足。

而且石墨烯所擁有的有點氫動力電池也都有。

比如安靜,又或者是環保。

畢竟氫動力電池所揮發出來的也只有水罷了。

而且和石墨烯一樣,氫氣也可以從多種原料中獲取,比如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當化石燃料枯竭時,還可以直接利用太陽能和風能電解水獲得,總而言之,從理論上來講,氫氣也是一種永遠不會耗竭的資源。

在全球的新能源市場,石墨烯電池和氫動力電池都是目前的熱門領域。

遠的不說,光是國內就有這方面的布局。

不過好在BYD也不是很慌。

雖然氫動力電池非常不錯,但也不是沒有缺點。

比如氫燃料汽車的成本較高,尤其是電池反應堆中的催化劑,就必須是貴金屬—鉑,而且暫時沒有其它物質可以替代,同時反應堆對氫的純度要求極高,需要達到99.99%。

從目前知道的情況來看,松下也沒有突破材料的限制,依舊要使用鉑來作為催化劑。

這也是為什麼霓虹的氫動力車子都比較貴的原因。

當然成本這玩意是可以通過產量來降低的。

BYD的老總認為,若是將現有氫動力汽車的產量翻五十倍上去的,那就可以降低約百分之六十的成本。

也就是說一套氫動力系統可以達到類似于傳統燃油平台的價格。

不過最低也要二十萬以上,不可能再少了。

從這一點上來看,石墨烯的優勢還是相當大的。

雖然石墨烯也貴但卻沒有貴到這個地步,多少還是能覆蓋十五萬到二十萬這個區間的新能源汽車。

別小看這五萬的區別,這可是低端汽車領域的銷量大頭所在。

而氫動力電池的另一個缺點就是不夠安全。

說句不好听的,不管再怎麼吹都得在車上塞一個儲氫罐,這玩意懂得都懂,不出事還好,一出事那可就不是鬧著玩的了。

而且氫氣的儲存和運輸也是個大問題,把一個加油站改成充電站的成本肯定要比氫氣站的成本要低。

畢竟充電站多簡單,從周圍的高壓電網接根線過來就行了。

BYD內部開了一下午的會,討論出來的結果就是,正面剛不要慫。

明面上的優勢可是在自己這邊的,那怕個錘子。

首選肯定是要穩定自家的客戶,其次就是要通過宣發貶低對手的產品。

計劃的相當不錯,然而松下那邊的動作更快。

還沒等BYD這邊動手,全球網絡上就突然開始流傳出石墨烯電池不安全的言論。

其重點就在于一旦發生車禍,石墨烯電池所蘊含的電力能夠瞬間讓車內的人升天。

而且還說的有板子有眼。

BYD內部得知後差點沒氣樂了。

你一個玩氫氣的和我談事故安全?

是,我承認,車禍這東西發生後電池是有漏電的風險,但我們也同樣加強了防護的。

但這不是你們來嘲諷我的理由吧?

說我這出了事故會升天,貌似你們那氫氣罐頭就安在車位下方吧?

以氫氣的不穩定性,回頭被撞一下怕不是才真的要升天了,各種意義上的。

對于這種無端抹黑BYD也沒有慣著立馬就反擊了一波。

在這個消息出現後的第二天,BYD官方就放出了個小視頻。

那是一個被點燃的氫氣罐,被惡意撞擊後直接炸上了天。

下面還配文說,最近所謂的升天是不是這個意思?

先不說松下那邊是什麼反應,反正圍觀的群眾是看的津津有味。

其實吧,汽車這東西,只要涉及到車禍都不安全。

硬要說的話,傳統汽車撞上了不還是會出現自燃自爆的情況?

而且傳統汽車上面不也有電池存在?

這東西只能說有這個可能,任何事情都有雙面性。

除非你不開車,那就屁事沒有。

所以很多理智網友都是在看熱鬧。

然而在大家關注不到的背面,汽車市場內卻是正兒八經的開始混亂了起來。

先不說這安全問題。

松下這個時候發聲可是為歐美的汽車廠商提供了一條明路。

之前BYD可是敲詐了不少技術,現在好了,有了競爭,不管怎麼樣最終收益的肯定是他們。

尤其這該死的BYD拿了技術還不多發貨。

現在好了,你再敢說個不字試試?信不信我們立馬就去找松下談判去。

要知道汽車領域那可是一個堂口的命脈,尤其是在歐美地區,甚至能夠左右堂口在新能源方面的決定。

一個加氫氣,一個充電,不可能兩樣都選。

這時候就要看你們這些供應商能給多大實惠了。

不然我分分鐘讓堂口內換平台你信不信?

反正現在全球的新能源布局都才剛開始,不管加什麼都行!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