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兩百一十八章 立竿見影

中信公司和N艦隊!

這兩位爸爸現如今對于株江廠的支持那可是全方位的,不但基本的利潤不抽,反而在各項政策上盡可能的向株江廠傾斜。

相比之下邕江這邊就有些不地道了,也正因為如此,株江廠內部對邕江的意見很大,連帶著株江地方也是怨言頗多。

沒辦法,如今株江廠可是株江地方的支柱型企業, 全地區60%以上的就業人口都集中在株江廠。

而隨著株江廠大幅度提高職工待遇,圍繞株江廠形成了一整套的商業、餐飲、娛樂等配套服務業,不但進一步吸納了株江地方過剩的就業人口,繁榮的商業也為株江地方財政貢獻了相當一部分財源。

如此良性循環下,株江地方恨不得給株江廠能松的綁全都解開,盼著其做大做強,可偏偏邕江那邊總是鬧些ど蛾子。

對此邕江也是知道的,所以在對株江廠關系上一直保持著一個微妙的平衡。

可如今, 一個沒眼力見兒的狗屎記者卻因為一己私利打破了這個平衡, 也難怪溫大偉會如此氣憤。

但話又說回來,那個叫劉江桓也是腦袋蠢的可以,身為記者,難道不知道什麼叫監控設備嘛?

會議室里那麼大一個攝像頭,還擺著電視機,這貨居然沒看到!

陳處長這番吐槽要是傳到劉江桓耳朵里,這位「良心」記者必然會大呼冤枉,他又沒見過監控長啥樣,即便是看到了,也不認得呀!

然而不管劉江桓怎麼想,他陳處長得把這一關過去,于是勉強的點點頭︰「我試試吧!」

溫大偉聞言笑容愈發溫和的拍了拍陳處長的肩膀︰「辛苦啦,老陳!」

……

半個月後, 省城廣播電台和幾份極具權威的重量性報紙連續三天報道了獨立記者劉江桓敲詐勒索株江廠一事。

頓時在整個邕江引起了軒然大波。

一時間諸多雜志社和小報銷量斷崖式下跌, 原本風光無限, 爭著搶著的外出采訪,現在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苦差。

因為人民群眾非但不接受這些記者的采訪,反而還會拿著爛菜葉和臭狗屎丟他們。

說他們是社會的敗類, 四化建設的禍害。

至于那些前段時間還叫囂著劉江桓是被冤枉的,準備營救劉江桓並要讓株江廠好看的一幫子小報記者們更是在這段時間被民警挨個上門送去了株江廠的溫暖。

因為株江廠舉報他們敲詐勒索,與劉江桓是同案案犯一並得被刑拘調查。

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關在株江地方看守所里的劉江桓把他們一個不剩的全都供出來了。

那溫大偉還那麼能客氣?

自然是有一個算一個全都扣上敲詐勒索的帽子,想跑都跑不掉。

最後就連在某雜志社擔任主編的鄭勇都沒跑了,被扣上敲詐勒索一並被株江地方的民警給帶走。

當然了,鄭勇必然不服,直言是溫大偉打擊報復,對此溫大偉只是微微一笑,打不打擊,報不報復,等一、二十年後從局子里出來再說。

是的,判的就是這麼重。

沒辦法,治安整頓的期限還沒過呢,只要頭上有案底那就沒得跑,先把牢底坐穿再說!

這個時候,某些那腦袋瓜子轉過彎兒的記者們終于知道他們惹了不該惹的人,立刻轉變態度,開始對株江廠各種花式跪舌忝。

溫大偉又不是準備把記者們一棒子打死,對于那些文章出彩的,有潛力的,敢說真話的媒體朋友還是很願意幫助幫助的。

就比如某位省城廣播總台的記者,對株江廠轉型造船的意義進行了深入淺出的剖析,這就很中肯嘛。

溫大偉立馬就出資102萬,為省城廣播總台從港島采購了一批編輯設備,並以秦港生的名義捐贈給省城廣播總台。

還有某雜志的一位記者,就在文章中批評株江廠的干部職工工作熱情太高,經常拼命加班,建議要勞逸結合,完善休假制度。

這樣的批評看得溫大偉是汗流浹背,振聾發聵呀,這還說啥,拿出60萬,幫著這家雜志社翻已經運作了20年的辦公樓,電扇、電視機、電冰箱,該配的都得配上……

……

有這樣的前車之鑒,邕江的其他記者自然是紛紛效仿。

他們創辦雜志社、小報,搞什麼獨立記者,說白了還不是為了混口飯吃,難道真的為了心中的理想?

或許有,但回到現實,家里的老爹老娘年要養,下面的兒女要照顧,理想要是能當飯吃,溫大偉早就回家做夢去了。

這幫子記者也是一樣,無不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只是有人道德底線著實低了些,如同劉江桓一樣,把記者當成斂財的工具罷了。

只要給他們好處,給他們飯吃,記者又如何?同樣得跪下來喊爸爸!

如今溫大偉出錢,秦港生出面,將那些風聲鶴唳的小報、雜志一並收入麾下,持續兩年對株江廠不利的輿論環境立馬變得清明起來,

那效果可謂是立竿見影!

溫大偉對此說不上滿意,沒辦法,實在是這幫記者舌忝的有些太露骨了,怎麼著也得含蓄含蓄,以至于溫大偉看到某些文章都有些臉紅。

但不管怎麼樣,有一點溫大偉是做到了,那就是有了發聲的渠道,既然如此,那就不能閑著,該用就要用起來。

于是在某次前往省城出差之際,溫大偉會見了幾家實力比較大的報刊和雜志的主編,跟你他們介紹了下株江廠近期的發展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目標。

這些與會的主編深受鼓舞,紛紛表示要把溫大偉這次講話的精神傳達下去,好讓邕江,乃至全國都知道溫助理的遠見卓識。

就這樣一股有關成立國內船級社的輿論開始在邕江地頭上刮起。

並很快蔓延到臨近的粵省,並很快覆蓋到全國。

當然了,普通民眾對這類比較專業的領域並不感冒,但是在業內卻引起了軒然大波,以至于不少專家和學者都紛紛站隊,對是否陳年管理國內船級社,如何成立國內船級社,成立後又該執行什麼標準展開了激烈的大討論。

然而就在外界紛亂之時,掀起討論的溫大偉卻沒有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的關注,不是他不想,而是沒有這個功夫,因為在N艦隊視察工作的領到首長忽然來了株江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