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姜瓖來到謝綱這邊。
「謝大人,我表奏陛下,保舉你為知府,陛下已同意!」
姜瓖把吏部的任命文書取來,將之交給謝綱。
謝綱被正式任命為大同知府,官階升為正四品。
謝綱看著任命書,心中欣慰、感激。
自從姜瓖殺鄒桐、由他接管大同府後,謝綱對轄區官吏全面整頓,許多貪官被抓起來,依大明律判刑;許多佔著茅坑不作為的庸官被撤職。
短短數月,大同府新增加了許多為百姓辦事的好官,注重辦事效率,官場風氣改善不少,面貌煥然一新。
謝綱道︰「多謝將軍,下官定會讓治下的大同,百姓都吃得飽、穿得暖。」
許多丟了飯碗的庸官,憎恨姜瓖和謝綱。
有了姜瓖作為後盾,是謝綱不怕得罪人的底氣,要不然,就算能做上知府,烏紗帽也會很快不保。
姜瓖旁邊的趙天麟道︰「姜將軍讓大同的軍人、軍戶們都過上好日子,再有謝大人,百姓們的日子,總會比以前好過一些。」
謝綱嘆息道︰「朝廷稅源過少,又要籌措軍餉,對小農戶收太高賦稅,若要讓他們過上好日子,難啊!」
大明各地軍隊需要錢,崇禎只能從為數不多可征稅的自耕農入手,在這些人身上多收稅,這是明末一大弊病。
大地主、讀書人、商人都無需繳稅,朝廷只能向沒有把自家入地掛靠在讀書人名下的自耕農收稅,每個府、縣賦稅收取情況,是朝廷考核官員重要標準,謝綱雖有姜瓖作為後盾,但還得接受上級文官的管轄。
趙天麟道︰「大明的弊病太多,要革除弊政,非一朝一夕之功!」
姜瓖道︰「軍隊弊政,在本將軍轄區內,將會不復存在。其它方面,目前還無能為力!不過,這只是暫時的。」
除非他是割據一方的土皇帝,他的地盤完全由他說了算,要不然,文官系統就還必須接受上級的管轄,弊政就無法消除。
謝綱勉強擠出笑容,道︰「不說喪氣話,姜將軍凱旋歸來,應當高興。」
隨後,姜瓖入城了。
大同城內,原本的總兵府已經換了牌匾,換成了「提督府」。
姜瓖帶趙天麟、李智雀、張發可、周遇吉、陳圓圓等人來到提督府。
總督府內,趙小滿在這里等待。
姜瓖離開大同兩個月,她日盼夜盼,盼著姜瓖勝利,盼著姜瓖盡快回來。
姜瓖三次勝利,讓她芳心大喜。
在以前,趙小滿每天服侍著姜瓖,陪伴在姜瓖身邊,已經成為習慣。姜瓖離開後,她心中產生了空虛感,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空虛感越來越強烈。
姜瓖凱旋歸來了,她那苦苦的思念終于可以結束了。
听說,陳圓圓在奉天殿上表演歌舞、樂器,皇帝當眾把她賞賜給了姜瓖,听說陳圓圓非常美,她倒要看看,到底美到什麼程度。
姜瓖邁步進入總督府,趙小滿迎了上來。
「將軍!」
趙小滿嫣然一笑。
姜瓖點了一下頭,今天的趙小滿,打扮得花枝招展。
很快,趙小滿看見了姜瓖身後的陳圓圓。
天啦!她真的太美了!
趙小滿驚訝起來,陳圓圓美麗的程度,超過了原本想象。
她自覺自己很美,但跟陳圓圓比起來,根本不在一個檔次,自卑感油然而生。
看著趙小滿,陳圓圓對她微微一笑。
除了知曉姜瓖的原配夫人外,她也事先知曉了有這麼一個丫鬟。
姜瓖道︰「她便是陳圓圓,是我的妾室。小滿,你帶她去熟悉熟悉府內情況。」
「是!」
趙小滿帶著陳圓圓進入府內後側的起居之地。
姜瓖和部將們來到正堂。
張發可向他匯報這兩個月來軍務情況。
姜瓖離開後,新招募的一萬新兵,按照原本方式操練。
各衛所軍戶種下的小麥,正常生長,秋天時可以收割了。
這兩個月來,一切都順利。
府內後方,起居之處。
陳圓圓和趙小滿在說著話。
趙小滿道︰「姐姐,你已是將軍的人了,一切可好?」
她很羨慕陳圓圓,既羨慕她比自己更美,更羨慕她已跟姜瓖洞房花燭。
陳圓圓露出幸福的笑容,道︰「一切皆好!將軍不嫌棄我出身青樓,待我甚好!小滿,你喜歡將軍?」
她比趙小滿年長幾歲,閱人眾多,早就看出來了對方心思。
趙小滿點點頭,道︰「不知何時,將軍才會接納小滿!」
陳圓圓道︰「想必將軍也對你有意,我找機會探探將軍意思!」。
趙小滿笑了笑,感謝陳圓圓。
姜瓖開會完畢後,來到了這邊。
總督府面積還算比較大,姜瓖給陳圓圓安排了一間房子作為臥室,還打算配備丫鬟,服侍陳圓圓。
在姜瓖心目中,無論是原配還是妾室,都會一視同仁,他的女人都會有丫鬟。
當天晚上,姜瓖在陳圓圓臥室就寢。
趙小滿酸溜溜的,不知何時她才能這樣。
第二天,周遇吉出發了,要前往山西鎮赴任。
在出發前,姜瓖到城外送別。
「周兄,收回軍田,懲治衛所軍官、地主鄉紳,這非常得罪人!」
山西鎮那邊相關事宜,姜瓖專門派人協助周遇吉處理,要是周遇吉能做好,就不用他親自處理了。
周遇吉道︰「有賢弟在,又有何懼哉!賢弟放心,我一定把這事辦好!」
片刻後,周遇吉帶著人員出發了,在所帶兵馬中,有四成是原本部下,其余是姜瓖調撥給他的大同軍,周遇吉會根據姜瓖的要求,懲治各衛所軍官,收回軍田,操練士卒。
姜瓖下轄的三個總兵,所裝備的武器,皆是由他統一發放,由大同兵工廠制造,以後三個總兵下轄官兵的軍餉,都由他派駐的財務隊統一發放。
接下來,姜瓖要全面練兵。
原本的步卒,訓練時間還不夠,只不過有姜瓖帶兵,軍紀嚴明,加上軍餉高,將士們都肯用命。
姜瓖要把麾下兵馬,全部都訓練成精兵。
騎兵有一千五百人,戰馬亦是只有千余匹,出戰繳獲戰馬兩千余匹,姜瓖打算把騎兵擴充至兩千五百人。
要想有源源不斷的戰馬供應,必需有自身的養馬場,要想培育出優良戰馬,必須有良好的養馬之地。
蒙古、東北、河套、隴西地區,皆是好的養馬之地。
河套就在姜瓖防區西邊,大明在鼎盛時期曾經將其納入疆土,目前屬于漠南蒙古,是姜瓖志在必得之地。
向崇禎報告的查抄七大晉商所得六百萬財產,也該運送給崇禎了。
崇禎同意姜瓖自留三百萬,上繳剩下的一半。
在給崇禎的報告中,那六百萬財產中,共有銀子三百三十七兩萬,金子八千兩,價值十余萬的珠寶,其余皆是古董字畫之類。
既然要留下一半,那麼全部都要留下現銀,其余的給崇禎。
再加上查抄王承允所得,給個六十萬兩給崇禎就可交差了。
那些古董字畫值不少錢,但必須慢慢賣出去,無法短時間內全部變現。
就算崇禎不滿,那又如何,驕橫跋扈的武將多得是,比如總兵左良玉,儼然就是土皇帝,崇禎也無可奈何。
姜瓖提筆寫好報告,然後帶人去庫房清點財物。
大量古董字畫被裝入箱子,用鑰匙鎖上,貼上封條。
第二天,大同東門外,姜瓖給運送錢財的隊伍送行。
隊伍剛出發,只見遠處有三人三騎,慢速跑來。
三人望見姜瓖,向姜瓖這邊而來。
不久後,來到離姜瓖數丈外停下。
姜瓖身邊衛兵們戒備起來,禁止陌生人靠近,防止有人對姜瓖不利。
姜瓖把他們看清楚了,三人年齡三十余歲至四十余歲之間。
其中一名體格魁梧之人,向姜瓖抱拳道︰「敢問可是大同軍,在下三人,受吏部調遣,到大同任職。」
姜瓖指明要的人才到了,三個人一同前來,不難猜出身份。
姜瓖抱拳還禮,問道︰「三位可是閻應元、馮敦厚、陳明遇!」
眼前這相貌堂堂的武將,竟能把三人名字說出來,三人皆是意外。
隨即,三人自報身份。
「在下閻應元!」
「在下馮敦厚!」
「在下陳明遇!」
姜瓖道︰「本將軍正是姜瓖,歡迎三位到來。」
原來這個英俊之人便是姜瓖,三人齊齊下馬行禮。
見到這個大英雄,三人皆神情振奮。
姜瓖作揖回禮,再仔細打量這歷史上的「抗清三公」。
閻應元三十余歲,身材高大魁梧,國字臉。
馮敦厚身材高瘦,同樣是三十余歲,留著山羊胡子,看上甚是文雅,感覺屬于典型的文人。
陳明遇四十余歲,身材矮壯,雙目炯炯有神。
隨即,姜瓖帶著三人入城,來到總督府正堂,坐下交談,趙小滿端茶給四人。
姜瓖先讓三人自我介紹。
閻應元自幼練武,能力相當不錯,只可惜官場黑暗,他不願跟貪官同流合污,被排擠而賦閑在家。
馮敦厚秀才出身,屬于典型的文人,江陰訓導做得不錯。
陳明遇接替閻應元出任典吏,政績斐然,他雖不是貪官、庸官,但總算圓滑一些,不至于被上面排擠。
了解完畢後,閻應元問道︰「真不知何故,朝廷突然把我們三人一同調派到提督麾下?」
馮敦厚接口道︰「我們三人皆無品級,不知何故被朝廷看上?」
姜瓖淡淡道︰「我升任提督,向陛下要五個人,要了宋應星、張煌言,其余三人便是你們,陛下都答應了。」
原來如此,怪不得朝廷會這麼做。
三人又再疑惑起來。
陳明遇問道︰「不知提督大人為何知曉我們三人?」
姜瓖回應道︰「海寇顧三麻子率數百艘戰船進犯江陰,時任典吏領兵退敵,任內平定鹽盜,平服民亂,政紀突出,江陰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學中為他畫像留念。本將軍要蕩平一切敵人,正需要這樣的人才。」
接下來,他又再分別說了陳明遇、馮敦厚的事跡,夸贊兩人一番,說些關于賞識兩人之言語。
總督大人居然知道、記得自己這樣的小人物,三人都受寵若驚。
「不知三位可願意留下輔佐本將軍?跟隨本將軍蕩平建奴、剿滅闖賊、獻賊!」
閻應元道︰「提督大人如此看重,閻某自當全力效勞!」
其余兩人,亦表示願意在姜瓖帳下。
姜瓖給三人安排職務,閻應元、陳明遇皆擔任千總,馮敦厚擔任副主簿。
閻、陳兩人皆大喜,相當于官職連升數級。
至于馮敦厚的工作,是協助管理各衛所糧食耕種、收成、各地軍中的工程建設之類,成為姜瓖幕僚的一員。
三人都欣然接受新職務。
姜瓖要考考閻應元、陳明遇的能力。
閻應元箭術高超,優先是考察箭術。
結果,在五十米距離,閻應元一連射出十箭,皆中靶心。
接下來,是刀法演練,閻應元、陳明遇能力都不錯。
姜瓖讓張發可帶著閻應元、陳明遇熟悉大同軍情況,讓馮敦厚暫時跟著趙天麟。
————————
京城,某大客棧。
這可客棧生意很要,大廳里,很多食客在吃飯。
在大廳中間,有三個人在聊天,說話的聲音比較大。
「姜瓖這個人,是個影響,但對大明非常不利!」
他這麼說話,引起了同桌兩人的興趣。
「何出此言?姜瓖殺建奴是大好事,對朝廷同樣是好事。」
「可姜瓖不是忠臣,他很快便會擁兵自重。左良玉你們都知道吧?他在湖廣做總兵,儼然就是土皇帝,對朝廷之命不理會,還搶掠朝廷之錢財。」
「听起來是有些道理,姜瓖越強大,造反起來就越不好對付。」
「對啊!孫督師全力對付李闖,要是姜瓖造反,大明可就沒人可壓制了。」
「張兄言之有理,要是朝廷不收回姜瓖兵權,後患無窮!」
三人「大談國事」,客棧大廳很多人都听清楚了。
姜瓖居然要造反?許多人不願意相信。
不僅僅在這家客棧,在京城許多地方,都有不利于姜瓖的傳言。
傳言主要內容,就是姜瓖對朝廷不忠心,隨時有可能造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