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百六十八章 為國接盤

一連串消息讓宋梓坤覺著憋屈。

還有一件事讓他心疼,那就是由他坐莊的鑫海股份股票一路下跌。

這次股價下跌不是遭到了狙擊,而是與國內經濟大形勢相關。

不久前「兩會」閉幕,證監會主席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強調︰「只要大家形成共識,今年就是資本市場的轉折之年」。

吳家棟在答記者問的時候,也多次提及「改革年」、「轉折年」。

在政策利好的預期下,A股和B股兩大指數出現了一波「兩會」行情,韭菜們有的抓緊吃進一批,有的及時解套離場,但好景不長,隨著新一輪股改開始,擴容壓力激增,華夏股市再次一路下跌。

所謂擴容,是擴大融資。

在1月初的時候,華夏人民銀行2005年工作會議上就傳出消息,新的一年銀行系統將支持擴大融資。

擴大融資的目的,是為了股權分置改革。

股權分置屬于華夏特色,是指在2005年之前上市的公司的股權結構中,既包括可以上市流通的股票,也????????????????包括很大一部分不可以在市場上流通的股票。

前者稱為流通股,主要由中小股東持有。

後者稱為非流通股,主要是國有企業的國有股,以及國企出售後股權轉給管理層的法人股。

股權分置屬于歷史遺留問題。

最初華夏開始搞資本市場,率先推出了一批國有企業上市,東華參股的鹿鋼稀土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

當時保留非流通股,是受到意識形態影響。

說白了,股權分置就是在姓公姓私爭論下誕生的貳刈子貨。

實際上許多國有企業上市時都是通過增發股票完成的。

比如某國企A估值為每股10元總股本為100萬股,這100萬股不動,再增發50萬股去股市圈錢,該國企A的市值變成了150萬股。

然後,100萬股成為非流通股,佔總股比的三分之二,股市上流通的50萬股佔三分之一。

這樣做出現的問題就是︰同股不同權。

非流通股股東對上市公司擁有絕對的控制權,流通股股東對企業沒有投票權。

非流通股掌握在企業法人手里,流通股分散在中小企業股東手里。

于是就出現一股獨大、一股獨霸,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障的結局。

這些年來,流通股股東幾乎是完全靠二級市場的股價上漲盈利,而國企的非流通股部分,只能通過場外協議轉讓。

這樣的格局下,非流通股股東完全不關心股價,股價是漲是跌跟原東家沒有半毛錢關系。

持有流通股的中小股東們也無法參與企業經營,完全處于弱勢地位,經常任人宰割。

而且隨著國企改制,滋生了大量腐敗問題。

華夏國有企業改制的主流模板是MBO模式。

所謂MBO,就是管理層收購的模式。

沒有上市的國企可以將股權全部出售給管理層,上市的呢就只能把非流通股賣給管理層,流通股在買股票的那些中小股東手中,是不能強取豪奪的。

在具體操作時還能整活。

西方發達國家的管理層收購是一種市場行為,收購的股票都是市場上的流通股,收購價格由收購者和目標公司進行談判來確定,基本上能反映股票的市場價格。

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股票都是非流通的國家股和法人股,因此無法讓市場來定價,或者不必由市場來定價。

所以,經某些經濟學專家給出的辦法,在華夏管理層收購的價格一般都參照該企業的每股淨資產。

還是以國企A舉例,經過這些年的市場炒作,國企A的股票價格已經比上市發行價格翻了一倍,理論上公司市值也翻了一倍。

但管理層不會考慮這個,他們仍舊會按照每股的淨值去掏錢買下那100萬股。

最操蛋的就是,由于華夏國有企業所有者缺位,企業實際由管理層控制,很難保證轉讓價格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從這些年實施管理層收購的上市公司來看,大部分的收購價格低于公司的每股淨資產。

這對國家來說,是一種嚴重的資產流失行為,對受讓者也即是管理層來說就是一種超額暴利行為。

而對那些持有流通股的中小企業股東來說呢,就是一種財富的剝奪。

另一世,陳立東听人總結過華夏富豪的發家史,他們說這些人能夠暴富不外乎五種方式︰

一是靠國有資產流失發家致富,途徑是改制;

二是挖國企牆角發家,本就是國企干部職工,出來單干,帶走了國企的各種資源;

三是靠國家政策發家,比如部分房地產商,最初炒股的那些人,IT行業新秀;

四是靠巧取豪奪發家,比如煤老板、礦老板,漁霸、沙霸、各種霸;

五是通過貪污受賄發家

總的來說,陳立東家和東華的財富積累,除了靠金手指,還接近于第二種模式。

陳立春、尹家爺仨、馬建國、張兵都出身于北鋼,安蘇、陳立恆出身于藍鋼,羅浩做過連享人力主管,李太順帶著盤山電機廠的員工鬧過革命,吳家麗、李昊、姚慧珍都是燕京無線電廠的基層干部,唐遠祥是吉省碳素廠總工,丁德信是從魯省勝利油田挖過來的,張洪振是東平職校的校長,陳學義起步于三優,吳石剛的原單位是華科院鹽湖研究所

另外在東華系的員工中,由許多下崗職工、改制時接收的國企干部職工,他們不需要東華培訓招聘,熟悉企業生產和工藝技術,也是一筆國企的資源。

此外,東華集團在壯大的過程中,收購了大量許多破產、改制、出售的國有企業資產,也算沾了政策的光。

就上述五種模式來說,財富的暴增都有原罪,誰也別說自己有多干淨。

但是東華人歷來藐視其他人。

巧取豪奪的土豪們,在東華眼里最不受待見,其次是貪官污吏。

而實際上,這兩種勢力都不會與東華發生激烈競爭。

貪污的財富不會聲張都在抓緊轉向國外,土豪們則因為社會地位不高。

真正算得上對手的是第一類人。

他們多數月兌胎于國企,是華夏社會的精英,有商業頭腦,懂經營、會管理,甚至有些人還掌握著干預國家政策的能力。

這些人才有能力給東華挖坑,阻擋東華的崛起。

這些年東華一步步走過來,就是在不斷的跟這些人搶資源、搶市場、搶人才。

比如當年的鋼材質量事件、抽油機專利之爭、稀土礦山大戰、海油壁壘爭奪等等,稱得上在夾縫中抗爭,每一步都大坑套小坑。

能夠生存下來,不是東華有多厲害,而是因為陳立東有金手指,靠開黑作弊才打敗了對手。

殺出重圍,打敗對手,也結交了許多朋友,許多人嘗到了和東華合作的甜頭。

包括許多央企、國企,也都成為東華的伙伴,比如北鋼、藍鋼、鹿鋼、韓鋼,華夏三桶油,國家電力、國家電網、中船重工、一汽集團、三優集團、彭工集團、北安集團。

但有些人注定要做敵人。

比如滬市的一些勢力,包括他們的白手套如宋梓坤之類。

四月底的時候,華夏證監會發布《關于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

????????????????證監會還組織了一場新聞發布會,會上那位領導說︰「華夏需要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例如我國現在所面臨的紡織品貿易價格問題,歸根到底還是我們國家的產業要升級,不能總是生產低價出口的初級產品了。

造成我們目前產業結構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企業家太少,我們的資本太少。

華夏經濟發展、國家富強、國家長遠的目標是缺不了資本市場的。

而資本市場要發展,不解決股權分置改革問題是不行的」

這次股權分置改革的方式就是由國企股、法人股這些非流通股,以支付「對價」的方式來贖買其市場流通權。

陳立東兩世為人,這一世辦實業、炒期貨、玩股票,也算老手子了。

為了應對這次改革,他專門召開了一次視頻會議,和陳佳寧、羅浩、李太順、麗絲、古建新等人分析這次改革。

對這次股權配置改革的解讀,陳立東說得非常直白︰「按照通知要求,我們可以這麼理解這次改革。

國有企業能賣的都賣了,但他們手里還有非流通股權需要變現。

所以才由證監會出來動員,「俠之大者,為國接盤」,韭菜們該把錢拿出來了!」

屏幕中大伙都嘿嘿笑了起來。

陳立東嚴肅地說︰「都別笑,這就是某些人玩的財富收割游戲,這次改革之後又會有一批富豪誕生,我們必須分析其中的貓膩,保證在這次改革浪潮中有所收獲。」

汪佳茵問︰「你是說這次改革是有人要從中漁利?我看不出來啊。」

陳立東解釋說︰「你要把這次股權置換和前邊他們搞的股份制改革連起來看。」

汪佳茵問︰「連起來怎麼看?」

羅浩解釋說︰「大伙還記得剛改革開放那會兒吧,國家啥都缺,產品都供不應求,可很快就出現大批國有企業效益虧損。

為啥虧損?三十歲朝上的都知道,虧損原因是跑冒滴漏,廠長們直接批條子,車間主任偷著賣東西,工人們也是不斷往家順東西,反正都是公家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